文 | 不小可
「反轉反轉再反轉」,「燒腦加神反轉」,「這部懸疑片反轉了40次!」……也不知從啥時候開始,「反轉」次數成了衡量一部懸疑片水平的最高標準,抓到一次反轉就一通猛吹,好像電影講什麼不重要,隨時來個空中轉體720度加託馬斯全旋才是狠人。
01前方「反轉」爛片預警
最近忽然熱門起來的韓國電影《電話》也是打著「反轉又反轉」的旗號來的:
融合了懸疑片觀眾喜聞樂見的時空穿越和精神病殺人狂元素,講的是一個父死早母病危的女生,家裡座機無意中接到一個神秘電話,電話那頭居然是個90年代的女人。跨越20年的通話,忽然發生了「通過改變過去來影響未來」的效果——90年代的人動一下手指,2020年的生活就被徹底重建;90年代的人再動一動手段,2020年的生活又被重新毀滅……按照某些公眾號的描述,反轉又反轉看得人手震腳軟,被嚇得不輕不說,腦子還有點燒。
反轉+燒腦,如今懸疑片的標配啊,那就打開看看吧——看完了大腦空空,只有兩個字在裡面載浮載沉——就這?
心疼美工裝修這套房子裝修了五六七次……
且不說「改變過去影響未來」是不是能等於「每一次改變都能在瞬間影響未來而且女主的記憶還能不變」,穿越片,作一些有利於拍攝的設定,方便打造周圍環境瞬間改變的視覺效果,這本身沒啥大毛病,自圓其說就行。問題是,它自己的前後邏輯在打架呢。
看完電影的我,好想打電話給110分鐘前的自己,千萬別浪費這一個多小時啊!——哦不對,按照電影的設定,只有90年代的女人可以打電話給2020年,這臺電話不但是個內線,撥號系統還是單向的——那麼問題來了,最後一次反轉的時候,為什麼是2020打給了90年代呢?想來想去,結論只能是:編劇為了不讓此片淪落到一個真善美大團圓結局,為了表達自己的邪典趣味和「非得再嚇你一跳不可」的驚悚片最高倫理,寧可違背全片邏輯,也要趕在劇終前朝觀眾扔一把飛刀。
轉到這一幕見好就收不好嗎?
至於說這部片子是「多次反轉」的,怕不是對反轉有什麼誤會。就拿《電話》的邏輯來說,即使女主的人生被電話那頭多次插手改變,那也是不能叫「反轉」的,整個敘事邏輯只能叫「順接」——就好像一個人從二樓跌下去,看起來好像摔死了,其實沒摔死,這不叫反轉啊!不信你看看某個知名的「殺人狂」電影,那還得是先讓觀眾從頭到尾都以為他死得透透的,突然爬起來了才算反轉吶!
不過呢,《電話》雖然邏輯漏洞多過篩子,可它又是血漿又噼裡啪啦一通粉碎現實特效,當成驚悚片看看也未嘗不可。總比下面這部打著「阿加莎」招牌的午夜冷笑話好啊!
片名叫《阿加莎與午夜謀殺案》,但是導演的重點好像是一路講冷笑話,從阿加莎的「大波」到希特勒的「蛋蛋之歌」就沒停過……
今年是阿加莎發表處女作《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整100周年,《阿加莎與午夜謀殺案》乍看起來倒還像樣——主演阿加莎的是《老友記》裡被Ross在婚禮上耍了個大烏龍的英國前妻。故事講述她飾演的阿加莎·克裡斯蒂本尊,在二戰初期因為經濟困難想把自己最近一部波洛作品的手稿賣給一對香港商人夫婦。
首先阿加莎會因為經濟困難出售手稿這件事就比較可疑。1940年她已經完成了《東方快車謀殺案》《雲中奇案》《ABC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經典代表作,基本上保持著每年一本的出書節奏,會窮到需要向奇怪的異國商人粉絲倒賣手稿嗎?
不過等到阿加莎來到酒吧跟粉絲見面,我已經顧不上她到底窮不窮了,她的一句話直接把我震驚到了地上——她謙虛地說:我年紀已經大到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知道柯南道爾比我更好……
EXCUSE ME?!!阿加莎會說自己不如柯南道爾?阿加莎難道不是小半輩子都在小說裡對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式的用放大鏡搜查菸頭表示嘲諷??啥時候她需要帶著她筆下最最高傲的比利時大偵探波洛去故作謙虛了??
本來以為這部片子和《阿加莎與謀殺的真諦》一樣,是一部阿婆粉絲向的電影;到這裡才發現,隊伍裡有敵人!這怕不是福爾摩斯粉假扮成阿婆粉拍來噁心人的吧?!
這位香港商人的妻子名叫「yuhuan」
一秒鐘後,福爾摩斯也被黑了——「如果有任何人在重慶大廈裡讀福爾摩斯小說,馬上就會被人趕得捲鋪蓋走人!」——編劇是不是看到香港就只知道個重慶大廈?你到底是福爾摩斯黑粉還是阿加莎黑粉吶??
好好好,我倒要看看這位雙面間諜怎麼潛伏作妖——接著看下去,發現這部舞臺劇式的90分鐘電影,總共出場人物也就十來個,平均每10分鐘死2個人,看到第85分鐘了,眼看剩下5分鐘就該反轉了,竟然連這十來個人的身份姓名都沒交待清楚呢,只看見他們一個接一個死去,像木偶一樣咵嚓往舞臺上一躺就算完成任務領了便當……這橫七豎八地死得也太隨意了。
倒數5分鐘,命定的反轉終於還是來了。我的內心大概和99%的觀眾一樣,波瀾不驚:「你轉吧,趕緊轉完我好關機睡覺。」
你猜兇手的動機是什麼?是殺了阿加莎好讓她的這部手稿變成最後一部波洛小說遺稿!看到這裡我感覺波洛的棺材板都快壓不住了!他要是知道有這種事,一定會從《幕》裡跳出來送編劇上西天!
說真的,一會兒死一個一會兒死一個的片子,要瞌睡也不容易,有這午夜廝纏的工夫我去看看《八面埋伏》或者《玩命記憶》不香嗎?
這部《阿加莎與謀殺的真諦》才是真正輕鬆愉快的阿婆粉絲向
不由得又想到前陣子熱門的《翻譯疑雲》,也像是一盤狼人太多的狼人殺——第一晚女巫亂投毒毒死個村民,第二晚狼人自爆,第三晚獵人開槍帶走了自己,最後狼人還想勉力來個反轉——不反轉還好,一反轉居然還順帶把《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底給洩了。
被海報設計騙去看的
是誰給了稀爛的編劇這種破壞經典的勇氣?還是說《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結局全世界都早就知道了不怕洩底?不管怎麼說,在自己的(二流)作品裡洩別人(一流)作品的底,總是很沒品的。
02真正經典的反轉,一次足夠
要怎麼說才能讓「反轉」執迷症明白:真正經典的反轉,一次足夠了。
不信你看:從阿加莎的《控方證人》,希區柯克的《驚魂記》,一直到《小島驚魂》《禁閉島》《第六感》《萬能鑰匙》《搏擊俱樂部》《致命魔術》《電鋸驚魂1》《非常嫌疑人》《大衛·戈爾的一生》《一級恐懼》《母親》……經典懸疑犯罪片,全都是一次反轉,一擊入魂,一生難忘。
《第六感》
經典能成經典,不是靠編劇埋伏在片尾處,偷偷摸摸給走到此地的觀眾一記悶棍,而是從一開始就做好了「欺騙」觀眾的布局,一步步引觀眾入坑——看起來是最後才一腳踏空,其實一路上都被人帶著路呢。魔術也得分幾步走——先分散注意,再作錯誤誘導,最高境界還有魔術師的自我犧牲不是麼。
《致命魔術》
不注意鋪墊就簡單粗暴上「反轉」,分分鐘變成硬拗,觀眾就是被騙進溝裡也要掙扎著爬起來,罵一聲爛片——比如說之前也熱過一陣的《隧道盡頭》,反轉全靠意外+靈機一動,那要是主角沒有靈機一動呢?到哪裡轉去?
好的反轉,對得起前面鋪陳的一切細節;讓人終身難忘的反轉,還能讓觀眾的價值觀都興起一場小小的地震——《小島驚魂》《禁閉島》《萬能鑰匙》《搏擊俱樂部》《一級恐懼》《母親》……你想想是不是?正邪,對錯,虛實,善惡,自我,他者……反轉背後藏著好幾篇哲學或者社會學論文也不稀奇。
《萬能鑰匙》
03反轉又反轉的神作,可遇不可求
反轉了又反轉一定是噱頭嗎?倒也未必。在niubility的編劇手裡,每一次反轉都有用意,數次反轉還可以構成精妙的嵌套結構。
看過《恐怖遊輪》或者《彗星來的那一夜》都明白所謂的嵌套結構是什麼。
掃帚星來的那一夜,不明覺厲
《致命ID》也是反轉了又反轉的經典代表作——在「低手」手裡,如果非得整出5次反轉的話,你會發現前面4次一定都是湊數的,真正憋足了勁寫出來的也就只有一重反轉。要不然就是像《舊日噩夢》那樣,轉到後來導演自己都給轉暈了,轉得豁邊,轉得不知見好就收,一路轉到西伯利亞還剎不住車。
《致命ID》
而在《致命ID》這樣的高手這裡,每一次反轉都不是浪費的,甚至前面幾次小反轉都可以成為大反轉的煙幕彈,讓真相被隱藏得更深,更迷惑。同樣是趕在片尾字幕走完前再給觀眾一次驚嚇,《電話》只能靠破壞自身邏輯硬來,而《致命ID》的最後一次驚嚇不但完全是邏輯自洽的,還來了個深化:有些東西就是隱藏得比較深,人心莫測啊,資深心理學家都栽了。
真正的「多次反轉」,每一次都不應該是廢話——也就是說,當後一次反轉顛覆前一次的結論時,前一次反轉也不是白寫的。
《消失的愛人》
你看大衛·芬奇的《消失的愛人》,令人膽寒的不只是罪案本身,而是在整個罪案的敘事過程中,你會發現大眾媒體對人們的看法能有多大的操縱性——媒體甚至不需要造假,只需要重點偏一偏,讓你看到更多正方的觀點被展示,你就容易相信正方;一轉手再放出更多反方觀點,圍觀群眾分分鐘被帶著走到東走到西,自己還覺得是在獨立思考很有推理能力呢!
此前有部英劇《真相捕捉》也有多次反轉,講的是「換臉技術」成熟以後,這個世界越來越沒有真相可言——但是比起《消失的愛人》還是略輸一籌,因為比造假更恐怖的是:你看到的都是真相(的一部分),但依然沒有得到真相(的全部),而真相刻意被呈現出來的那一部分,也許剛剛好會讓你得出背離真相的錯誤結論。
英劇《真相捕捉》
碰上真正能玩轉「多次反轉」,在電影結構上大變魔術的高階編導,要懂得珍惜——好像日本導演內田賢治在《遇人不熟》中的多次反轉銜接,就完全是教科書式的。
《遇人不熟》
他還有一部《盜鑰匙的方法》,知道的人更多,也特別好——多次身份改變的反轉背後,導演表達的反而是一個樸素真理——人的本性是不會變的,邋遢的那個來到宮殿仍然邋遢,而井井有條的那個,即使被扔到垃圾堆裡也能重新建起人生回收站。
《盜鑰匙的方法》
真會玩的創作者往往反而顯得單純,問題是這些niubility電影人可遇不可求啊!聽到「反轉又反轉的燒腦神片」先要算下概率——你說是突然間又冒出來一個大神的可能性大呢,還是來了個招搖撞騙的可能性大?
04「羽量級單次反轉」才是良心
所以現在,看到打著「反轉又反轉」做宣傳招牌的,警惕心第一時刻趕到。反倒是那些老老實實費盡心思另闢蹊徑給自己的小片子玩一把「羽量級單次反轉」的,好看的可能性還大一點。
咱不是什麼大神也沒啥驚世駭俗震碎三觀的點子,就好好打磨一個羽量級反轉不行嗎?
最近新上的《隱形人》就玩得不錯啊,把一個「隱形人」的老梗,融入點高科技,融入點反家暴,老老實實拍,該驚悚的地方氣氛作足,該替觀眾解恨的地方解恨,評價就也不錯。
《隱形人》
再往前數,西班牙小成本驚悚片《看不見的客人》《黑暗面》,美國爆米花血漿喜劇《忌日快樂》《準備好了沒》,韓國罪案片《記憶之夜》《蒙太奇》(印度翻拍成《追兇八年》),印度燒腦懸疑片《調琴師》《天作謎案》《少女謀殺案》,德國黑客犯罪片《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日本推理片《22年後的自白》,中國反轉懸疑代表作《催眠大師》《全民目擊》……不也都挺好看的嘛——說到底,反轉不需要你顛天覆地,只要有點新意思,能夠對觀眾習以為常的五官感受、線性思維進行一點點挑戰,贏也可以贏得很輕鬆,觀眾被騙了也愉快。
《準備好了沒》,妥妥的一個爽片:對不起我的男人,全家都會原地爆炸,你說爽不爽?
《蒙太奇》印度翻拍版《追兇八年》,翻拍超過原作
《少女謀殺案》,喜歡阿加莎的看這部準沒錯
《記憶之夜》,一次反轉也足夠驚豔
答應我,下次別再反轉又反轉40次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