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時間除了打磨技藝,還會賦予匠人更豐富的精神世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一顆對專注技藝與追求完美的赤誠之心。所謂匠心,不過是一場時間的旅行——窮極一生為一件事而痴迷,簡單執拗地生活,並於不覺之間慢慢老去。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匠人匠心,就是一種最好的生活方式。
醬香泰鬥——張支雲老先生
匠人匠心功勳卓絕
在中國,有這麼一位被世人尊稱為「醬香泰鬥」的老人,他既是茅臺之師,又是珍酒之父;他見證了中國醬香白酒行業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在中國醬酒史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中國醬酒一代宗師——張支雲老先生。
精於工,匠於行。醬香八十餘載,潛心修煉釀造技藝,張支雲老先生是目前中國醬香白酒行業內德高望重、技藝卓絕的釀酒大師。從茅臺鎮成義燒坊學徒到副酒師(即副總工程師),從「茅臺酒廠六大創始級酒師」到茅臺酒易地試驗先驅,張支雲老先生的一生都在釀酒中度過,他見證了茅臺的輝煌,體驗了珍酒誕生的喜悅,奠定了新中國醬香白酒發展的裡程碑。
位於通往茅臺鎮的高速路上的張支雲老先生金身塑像
「這個臭小子,嘴巴比我還要靈」
1937年,年僅13歲的張支雲以學徒的身份進入茅臺鎮華氏成義燒坊,神奇而精湛的釀造技藝讓初來乍到的黔北少年如痴如醉。在工作中,張支雲任勞任怨,勤學好問;在生活中,他機敏聰明,對身邊的人照顧有加,深得酒坊掌柜與掌酒師傅(即酒坊總工程師)鄭應才的關注及偏愛,後來在掌柜的引薦下,張支雲認鄭應才為保爺(即乾爹),他也得以在1942年正式立拜師文約成為鄭應才師傅的嫡傳關門弟子,學習正統華茅釀造技藝。
釀酒是一項枯燥、乏味的力氣活,需要異於常人的耐心與任勞任怨的恆心才能學有所成。鄭應才對於徒弟的要求向來以嚴格著稱,張支雲在學藝的過程中沒少挨師傅的打罵,但他對於釀酒始終保持著虔誠的心,嚴謹求真、精益求精,在無數次的躬行實踐中精進自己。釀造的每一個環節,鄭應才都要求張支雲親身參與並感受其中的奧妙——從制曲到上甑,從勾調到貯存,張支雲腳踢手摸、觀聞品悟,用嘴巴品嘗糧食和基酒的香味,用雙手感受發酵的溫度,用肩膀感受上甑的力度與感受,直至將華茅古法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血液當中。無論是釀酒、品酒、調酒,年輕的張支雲都追求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只需聞一聞高粱的味道,就能辨別出糧食的好壞;只需用雙手搓揉,便能判斷發酵的質量;只需品嘗一口基酒,就能分辨出酒體品質。
鄭應才師傅對自己的這個乾兒子寄予了厚望,張支雲也憑著過硬的本領、精湛的技藝和執著的態度成為了鄭師傅的得意門生。1949年,年歲已高的鄭應才已不再掌管燒坊的事物,早已出師的張支雲繼而出任成義燒坊副酒師(即副總工程師)的職位,全面監管從制曲、製酒、貯存到包裝的全部釀造環節。在一次檢驗完張支雲的勾調技藝後,鄭應才評價道:「這個臭小子,嘴巴比我的還要靈。」誰曾想到,命運就是如此神奇。釀酒不僅改變了張支雲的人生軌跡,更讓張支雲認識了一名讓其受益一生的好師傅、好保爺。
上世紀三十年代華氏成義燒坊舊照
「一世茅臺情,半世珍酒緣」
回顧自己八十餘載的醬香人生,張支雲老先生用一句話總結了自己與茅臺酒難解難分的情誼——「我是一世茅臺情,半世珍酒緣。」
1951年,國家為保持並傳承茅臺酒這一民族品牌,仁懷縣人民政府將成義燒坊收購併公有化,成義燒坊更名為「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即今天的茅臺酒廠);1953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先後接手「榮和」「恆興」兩家燒坊,最終三家燒坊合併成立了貴州茅臺酒廠。為了確保茅臺酒的品質和口感,當地政府從原先的三家私營酒坊選取了六名酒師進入茅臺酒廠,指導茅臺酒的生產與釀造。就這樣,張支雲與其他五位酒師共同開創了「茅臺六大創始級酒師」時代。
初創的茅臺酒廠,設備有限,條件艱苦,所有的生產勞動全靠工人們肩挑背馱,照明所使用的都是菜油、煤油燈,運糧、運酒也需要工人們用牛車拉運。而作為茅臺酒廠第一任酒師,為了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為國家釀出好酒,張支雲與工友們一道加班加點,辛勤的工作在生產一線。為了完善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流程,維護茅臺酒的產品質量,1957年,張支雲參與制訂了《茅臺酒標準》(草案),草案總結了茅臺酒傳統工藝操作規程,全面恢復了茅臺酒生產的傳統操作方法,為日後茅臺酒的釀造、貯存、勾調等工藝奠定了基礎。
茅臺酒廠舊照(中間提桶者為張支雲)
1974年,為實現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希望茅臺酒發展至萬噸的夙願,「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中間試製」正式開始。試製酒嚴格按照茅臺酒的生產工藝與流程進行,原料、設備等都原封不動的從茅臺鎮本地運送到試驗廠中,但是兩輪試驗下來,所釀造出的醬酒和真正的茅臺酒相比起來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易地試驗屢遭碰壁的情況下,一個熟悉的名字再次被易地試驗廠廠長鄭光先所想起——「非張支雲莫屬!把他請來!」
1979年,張支雲應鄭光先與貴州省輕工廳廳長姚英的共同邀請下,成為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副廠長、總酒師,負責整個酒廠的生產工作。初來乍到的張支雲,對於試驗結果也心懷顧慮。「出了茅臺鎮,還是茅臺酒嗎?」他這樣問自己。但是既然自己攬下了國家交付給自己的任務,一定要拼盡全力將它完成。沒來得及多想,張支雲便迅速調整心態,一心投入到試驗當中去。
醬香酒有著複雜的釀造流程,各項工藝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只有一絲不苟的遵循釀造規則才能生產出真正馥鬱醇厚的坤沙醬酒。張支雲嚴格遵循一以貫之的華茅技藝,與工人們一起展開了新一輪的試製,細緻分析每一項實驗數據,仔細檢查原料與設備,精準把控溫度、溼度等外部環境,晾堂、酒庫、窖池……廠裡的每一個角落張支雲每天都要親自巡查好幾次,糟醅、曲塊、基酒,他每天都要親自確認後才能安心入睡。張支雲身上這份執拗的匠人精神,影響了試驗廠全體員工,大家都卯足趕緊,快步推進國家的重任。易地試驗期間,張支雲與團隊對試製酒進行了大量的數據分析比對,先後歷經90個輪次、3000多次分析試驗,終於在1985年通過了全國評酒委員會考評組的評定,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致好評。易地試驗結束後,在易地試驗廠的原址上,貴州珍酒廠平地而起。張支雲留在了珍酒廠擔任副廠長及總工程師職位,全程把控珍酒生產釀造的全部環節,直至1997年張支雲才正式退休。
張支雲正在品評茅臺易地試驗酒
「做好人,做好事,做好酒」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張支雲老先生的醬香人生,也因樂於分享,而愈發令人敬仰。茅臺酒廠的成立,不僅為茅臺酒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還打破了舊時代釀酒技藝傳承的桎梏,中國醬酒事業迎來了發展的又一春。1958年,茅臺酒廠興起拜師熱潮,許多職工拜師於這位年輕的酒師門下,張支雲慷慨的將自身所學的釀造技藝傾囊相授。在茅臺酒廠工作期間,張支雲曾為茅臺酒廠培養出周樹華、祝進河、何志權等一大批技術骨幹;同時,張支雲還與徒弟們一起完善了茅臺酒的釀造工藝體系與規範,推動了國家醬香白酒事業的發展。
2020年,張支雲老先生已經96歲高齡,歷經風華洗禮的他依舊精神矍鑠、樂觀豁達,完全不像一位近百歲的老人。雖然功成名就的張支雲老先生已經離開釀造一線,但是那份魂縈夢繞的醬香情緣依舊陪伴著他。天氣晴好時,他會在家人的陪伴下,出去溜溜彎、拍拍照,享受天倫之樂;每至飯點,他都會小酌一杯,回味歲月與人生的饋贈;閒暇之餘,他甚至還會拿起手機,與遠在外地的兒孫們視頻連線,閒話家常;但他更忘不掉自己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偶爾還會回到酒廠中看看,指導工人們的釀造技藝,摸一摸發酵中的糟醅,品一品酒庫中的基酒,從熟悉的環境中回憶當年的釀酒往事,教誨後輩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更不要忘卻釀酒人的初心。「做好人,做好事,做好酒」,這是張支雲老先生對徒弟和家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卻飽含著自己八十餘年釀酒人生的所思與所得。
張支雲老先生的晚年生活組照
一代宗師三代傳承
將門無犬子。張支雲老先生的孩子們幾乎都是釀造醬酒的行家裡手,以各自的方式,引領中國醬酒行業的變革與發展。張支雲老先生的第五子——張富強,12歲時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華茅釀造技藝。父親張支雲一向嚴格,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幾年下來,年輕的張富強對釀酒的各項技術標準早已遊刃有餘;溫度、厚度、濃度,這些需要精密科學儀器才能校準的數據,在張富強雙手觸碰到酒醅的那一刻,心中便有了答案。
畢業後,這位出身於醬酒世家的高材生投身於中國白酒事業,從釀酒車間到包裝車間,從制麴車間到技術檢驗,從降度、加漿再到酵母生產,最終張富強來到勾兌車間,參與勾調的整個過程。為此,他接受了長達16年的基層磨練,專研醬酒勾調技藝,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與技藝,創造出統領新時代的醬酒勾調技藝——「筷子勾調」,僅通過筷子沾取酒液並滴上一滴酒,就能改變一整杯酒的風味。
釀酒這件事情,每一天、每個季節、每一年都重複著同樣的動作,遵循相同的規則;但是對於張富強而言,一旦接觸了這項古老的工藝,便無暇多想,以最嚴謹的態度、最飽滿的熱情、最赤誠的心,一絲不苟地對待父親所傳承給自己的華茅技法,至真至誠,盡善盡美。正是由於對醬香白酒中上千種香氣物質和口感的精準把握,使張富強廣受業內人士的敬重,他在中國醬酒行業內被尊稱為「天下張一滴」。
四十餘年修為,統領中國醬酒技藝革新
四川衛視(左)與山東衛視(右)專訪張富強
耳濡目染,薪脈相承。張支雲釀造技藝第三代傳人張煬,從小在醬香的縈繞下長大,爺爺身上那份古老而科學的釀酒工藝被深深的刻畫在張煬的記憶中。見慣了山川秀水的張煬,個性灑脫不羈,他「逃離」了那個最舒適、最熟悉的環境,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拼,依靠自己的雙手決定自己的人生,而立之年就已能坐擁靜謐、俯瞰繁華。那時候的張煬並不是一個釀酒人,但是他從未忘記自己血液中流淌的醬酒基因。2017年,張煬選擇了回歸——回歸古老的技藝,回歸歷史的傳承,回歸家族世代堅守的基業,更是回歸本真的自己。
作為家族中最年輕的嫡傳繼承人,同時也是爺爺最疼愛的長孫,張煬把「傳承」這件事看的格外重要——而立之年重拾童年中的憧憬,延續鮐背之年的爺爺這一生的境界與風骨,這是一場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情愫,更是一種重新開始的勇氣。就這樣,在爺爺張支雲和五叔張富強的參與和支持下,支雲酒業集團應勢而謀,茅臺創始級釀酒師品牌「支雲酒」應時而生——年長與年輕,古老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看似矛盾的組合卻意味著為傳世醬香賦予的時代新活力。
張支雲老先生向嫡長孫張煬講授華茅古法釀造技藝及品鑑秘籍
一代宗師,三代傳承。因為對未來有信心,所以對現在有耐心。93歲高齡卻依舊精神矍鑠的張支雲再度出山,親自教授張煬坤沙醬酒的釀造工藝和品控秘籍,經常要求張煬帶他到酒廠去逛上一圈,檢查檢查釀酒原料,看一看酒師的釀造過程,品一品窖藏的基酒,給酒師們傳授釀酒經驗,嚴格管控工藝和品質,保證支雲酒業出品的每一壇支雲酒都不負華氏傳人的醬香酒品質。集團成立當天,張支雲叮囑張煬:「要做就做好酒,掙不掙錢不重要,但是你必須窮盡餘生去鑽研和探索,這才是人家敬重的關鍵。」老人還說,如今看到兒孫們也找到了自己願為之傾注一生的事,這就是我生命的延續。
一代宗師,三代傳承
匠人的世界之外,是安寧,是淡泊,也是一種特別的緣分,這緣分叫堅守。張支雲老先生的一生,只做了釀酒這一件事,他為後輩們留下了許多,卻不曾為自己留下什麼。支雲酒作為張支雲老先生唯一親傳的匠心之作,在時代的新意和古法的傳承中遊刃有餘,希望能有更多元化的群體知曉坤沙醬酒的歷史,領略坤沙醬酒的精巧與韻味。未來,華茅技藝勢必會在醬酒新生代們的手中,不斷發揚滋長,以符合時代的理念,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