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麗儀
正常男人在妻子臨終去世前不說是痛苦流涕,至少也是悲傷不已,但是有一位畫家看到自己妻子彌留之際,第一反應居然是架起畫架,開始為其作畫,這種反應實在讓人震驚。
這位畫家是這麼說的:「在愛妻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對那已無表情的年輕面孔仔細端詳,尋找死神帶來的色彩,觀察顏色的分布和層次的變化。於是萌生出一個念頭,要為這即將離開我的親人畫最後一幅肖像。」
這位奇葩的畫家,就是鼎鼎有名的克勞德·莫奈,作為「印象派領導者」,他留下了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畫,終其一生都對光影世界充滿了執著。「社會我莫奈,人狠話不多」,每當別人攻擊他的畫作時,他所做的就是不停地畫,以超強實力打了敵人的耳光。
因此現代繪畫之父塞尚曾評價說:「莫奈,不過是那對眼睛,但那是一對何等樣的眼睛。」
01 為光所奴役的偏執狂
說起莫奈的成就,印象派的創新,首先要談到之前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繪畫。這個流派崇尚「理性主義」的精神,畫作重視表達形體和輪廓,線條清晰,形式完美。
尼古拉斯·普桑
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油畫的奠基人
《波呂斐摩斯風景》
傑克·路易斯·大衛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傑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
《薩福與法翁》
但是從19世紀下半葉起,這種亙古不變的繪畫技法受到了法國畫界一些青年畫家的抨擊。他們說了,按照最新的科學研究,顏色不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而是其反射出來的光線,所以老頑固們的畫作總是固定的色彩與形式,這是多麼墨守成規啊!
所以,從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到印象派的畫作,最直接的觀感就是仿佛相機失焦一樣,糊了,形體與輪廓不再鮮明,取而代之的是瞬息萬變的色彩與光影,而莫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日出印象》、《睡蓮》都是莫奈最為人熟知的大作,但是最早體現其強迫症般作畫過程的作品,就是1890—1891年間繪製的《乾草垛》。為了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光線變化,他不像當時的其他畫家那樣局限於室內,而是真正走到了戶外,對著一處風景,架起一排畫架。莫奈首先是在一張畫布上記錄光影,一旦發生了變化,他就走到旁邊的畫架,換張畫布接著畫。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每張畫在一天之內就只能畫上寥寥幾筆,而花費大量時間將所有畫作都完成之後,就出現了上百幅複製粘貼的系列畫,展現的都是同一處風景,唯其不同的是光影的變化。
莫奈《乾草垛》之一,表面看上去像是信手塗鴉。
但這個系列實際上有34幅畫,連起來看就有獨特的效果
因此莫奈說,他要記錄的是「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實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繪一幅籠統性的風景畫。」
02一生只畫一個女人
這樣看來,莫奈「為光所奴役的偏執狂」的標籤應該是板上釘釘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當他的妻子即將要去世時,他還是被她臉上的光影變化所吸引。
但是,莫奈並非是個對妻子去世漠然視之的渣男,而是一個著名的「寵妻狂魔」,此君雖然表示不愛畫自己,但是酷愛畫老婆。大家都紛傳他一生只給第一任妻子卡米勒畫肖像。
在莫奈的畫作《臨終的卡米勒》上,右下角的籤名還有個「比心」的符號
從少年初識與巴黎塞納河畔,兩情相悅而作的《草地上的午餐》、《綠衣女子》,到反應了婚後家庭生活的《撐陽傘的女人》、《特魯維爾沙灘上的卡米勒》等等。在夫妻倆相處的14年裡,莫奈給卡米勒畫過大量畫作,既有以她一個人為主題的,又有她和孩子或者朋友們在一起的群像。
但是,關於莫奈「一生只畫一個女人」的說法不盡準確,其1881年的作品《花園裡的艾麗絲》,畫的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實際上,在卡米勒沒去世前,這位艾麗絲就已經是莫奈的紅顏知己了。
雖然有傳言說艾麗絲以贊助人的身份脅迫莫奈出軌並最終嫁給了他,又有人說卡米勒始終是莫奈心中真正的「睡蓮」,因為上述畫作中的艾麗絲酷似卡米勒。然而真相與否我們不得而知,這就如同莫奈的畫作一樣,只有一個模糊、瞬間的印象,但是卻令人遐想萬千。
【歡迎關注WEART藝術觀察】帶你每天了解一個藝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