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簡稱「雍涼」、「涼」、「雍」,甘肅省轄地級市。古稱涼州、雍州、姑臧、西北首府、涼國故地。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四季分明,冬寒夏暑。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裡;
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佔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佔領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擊敗匈奴,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後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
武威市地處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是絲綢之路自東而西進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東大門,東靠白銀市、蘭州市,南部隔祁連山與青海省為鄰,西與張掖市、金昌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東南距省城蘭州市276公裡,西北距鎳都金昌市74公裡。南北長326公裡,東西寬204公裡,總面積33238平方公裡。
武威市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局部地形複雜。地形可分為三帶。南部祁連山區,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間,山脈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氣候冷涼,降水豐富,有利於林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中部平原綠洲區,海拔1450米—21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和全國重要的糧、油、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北部荒漠區,海拔1300米左右,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是沙生植物、名貴藥材的主要產地。境內最高峰天祝冷龍嶺主峰咔哇掌位於縣境西北,海拔4872米,最低點民勤白亭海位於民勤縣北部,海撥1020米。
武威市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寒夏暑,氣溫日、年變化大;降水較少,分布不均;蒸發量大,氣候乾燥;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無霜期較短。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大風、沙塵暴、暴雨洪澇、冰雹和霜凍等。年平均氣溫7.7℃。
武威市境內所屬黃河流域與內陸河的石羊河流域兩大河流。黃河流域在武威境內過界水量23,15億,通過長度68千米,主要有流域的大通河、金強河、松山、新堡河、石門河5條水系10條河流的一級溝22條,291公裡,二級溝1049條,1023公裡,三級溝1248條,769公裡。
石門溝草原公園從天祝縣城華藏寺西行約13公裡,但見兩山對峙,勢始刀削,名為「石門」,因建在兩山狹窄似門形的溝內而得名,石門內側不遠是始建於明崇禎初年的石門寺,藏語稱"雅隆圖爾欽噶丹賢巴琅",意為具喜彌勒洲,由西藏達納活佛羅桑丹巴曲吉尼瑪於明崇禎初年創建,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途中曾到石門寺講經。
古浪馬路灘農業生態旅遊觀光區位於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騰格里沙漠南緣,處於絲綢之路黃金旅遊線路和西北風情特色旅遊線路的交匯點,是古浪馬路灘林場依據當地優越的自然和基礎條件,以獨特的大漠景觀為基本格調建立起來的風景遊覽勝地。馬路灘林場經營總面積28萬畝,其中旅遊區面積5萬多畝,集生態農業和大漠休閒度假於一體,是武威市主要的旅遊景區之一。
武威雷臺漢墓,為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聞名。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佔地面積12.4萬平方米,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 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臺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雷祖殿、三星鬥姆殿等10座,其建築雄偉、規模宏大。
羅什寺塔位於武威市北大街,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現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寶瓶,最上層東西各有小佛龕,龕內有佛像。象徵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矗立在武威北大街,是為了紀念鳩摩羅什 在武成弘揚佛法。
柳湖墩遺址位於縣城西南16公裡的沙漠中,遺址多被沙丘埋壓,在沙丘之間的平地上滿布夾砂粗紅陶片和泥質紅陶片等,文化層厚1米左右。自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發掘後,陸續出土有石斧、帶孔石刀、夾砂粗紅陶器等生產和生活用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武威城東北角的大雲寺內,與文廟、羅什寺塔、海藏寺、雷臺等古建築遙相呼應。 於1981年9月l 日,被甘肅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大雲曉鐘被譽為「涼州八景之一」。大雲寺,原名宏藏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為東晉十六國前涼昇平七年(363)張天錫所建造。大雲寺,原名宏藏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偉,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
涼州皇娘娘臺,又稱涼州尹夫人臺,中國古西北地區(河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之—。 涼州皇娘娘臺,位於涼州(今武威市涼州區)城西北皇娘娘臺,是雍涼文化、雍州文化、涼州文化發源地重要依據之一。
白塔寺,又稱百塔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20公裡的涼州區武南鎮白塔村。它是西藏歸屬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河西走廊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遺蹟。由於白塔寺重要的歷史價值,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對白塔寺的修復和建設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2001年5月,白塔寺保護維修及景區開發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瑞安堡建於民國二十七(1938)年,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三雷鄉三陶村西側,佔地5085平方米。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安堡規模浩大,設計精巧,造工奇麗,是豪華民宅與軍事防禦高度結合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為集防衛、民宅、園林藝術為一體的典型的北方地主莊院。
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位於騰格里沙漠南緣、武威陽光產業示範園區,距武威市區20公裡,是在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沙漠生態治理和瀕危動物保護的基礎上,於2002年掛牌建設的集生態觀光、動物觀賞、休閒度假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特色景區。
海藏寺,又名清華禪寺,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 河西走廊 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被譽為「 西北 梵宮之冠」。 據說:以前寺周圍樹林、泉水茂密,寺廟建在其中,猶如「海」中藏有禪寺一樣,故而得名海藏寺。海藏寺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有四柱三間的木構牌樓、山門、大雄寶殿、地藏殿、靈鈞臺等。
天堂寺,為天祝十四寺院之首,其前身為唐憲宗(806-- 822)年間所建藏族苯教寺院,鼎盛時僧侶達千餘人,素有「天堂八百僧」之稱,以戒律嚴明、高僧輩出、規模宏大聞名於藏區。 千佛殿中有世界之最的宗喀巴大師木雕坐像,高23米。寺後絕壁石洞,為宗喀巴大師弟子華銳堅參巴參禪聖地。
藏語稱阿尼嘎卓,位於天祝縣西部,距天祝縣城35公裡處,年均氣溫-6.5℃,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 45公裡,南北寬約10公裡,主峰白藏語稱倫布希則,意為最高的須彌山,海拔4447米。馬牙雪山因形似馬的牙齒,終年積雪而得名,古人有詩讚曰:馬齒天成銀作骨,龍鱗日積玉為胎。神奇的馬牙雪山藏族人民尊它為神山、聖山,它千姿百態,氣象萬千神奇的馬牙雪山。
武威沙漠公園(AAAA級) 位於武威城東22公裡處的騰格里沙漠邊緣,始建於1986年,佔地1.2萬畝,是國內最早在沙漠中建立的公園,被譽為「沙海第一園」。現已成為一座融大漠風光、草原風情、園林雅趣為一體的遊覽勝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西郊公園始建於1980年6月,佔地面積252畝。為全面落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要求,實施國土綠化遞增行動,最大限度為市民提供園林綠地,2018年4月1日,涼州區實施西郊公園改造提升建設項目。 西郊公園以「跳動的綠肺」為設計理念,用蜿蜒的曲線打破現狀筆直的路網,形成貫穿全園的林蔭小道。
天梯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武威城南五十公裡處,地處中路鄉燈山村,是我國早期的石窟之一。創建於十六國北涼,後經歷代開鑿,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有學者稱為中國石窟鼻祖。窟內保存壁畫數百平方米,現存洞窟三層,佛龕十七個,佛像一百多尊,以及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其中主體建築大佛窟如來坐像,造像神態逼真,形象各異,塑造精緻。
紅崖山水庫,被稱為沙海明珠,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遊,處於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包圍之中,距民勤縣城30公裡,是一座沙漠窪地蓄水工程、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水庫設計壩高15.1米,壩長8060米,總庫容量1.27億m3,庫水面積25平方公裡,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裡,設計灌溉面積90萬畝。水庫建築有輸水洞、洩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養漁、旅遊等綜合利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