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結構變化是健康發展狀態|教授觀點

2020-12-22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

11月15日,涵蓋15個成員國、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誕生。RCEP籤署對中國經濟有怎樣的影響?美國新政府上任是否會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世界格局將呈現何種趨勢?

《中國日報》國際版近日刊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的相關文章,題為Continued Evolu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全球價值鏈的持續發展》),就這些問題做出解答。

RCEP作為亞太地區首個由中國主導、而非美國、日本主導的自由貿易協定,備受關注。鞠建東在文中表示,RCEP的正式籤署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願意進一步開放市場、推動貿易自由化,其它國家也會紛紛效仿、攜手合作。這進一步說明,儘管受到美國的反對,但亞太地區大多數國家都希望擴大自由貿易。中國向周邊國家開放市場關係重大,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時機正合適。

兩個月後,美國將迎來新任政府,美國是否會尋求重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成為新的關注點。鞠建東認為,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將首先關注國內問題,如控制公共衛生危機、解決美國的經濟困境和嚴重的社會危機。與現美國政府相比,新政府已表示,將使全球經濟政策更多傾向於多邊主義,這對全球經濟增長有益,但同時具有危險性,因為拜登已在各場合多次表示要加強和美國盟國合作,共同與中國競爭。

鞠建東指出,對於預計於2021年啟動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RCEP的籤署為其提供了框架基礎,中日韓自貿區可以在RCEP的基礎上,對標更加嚴格的標準。目前,跨境關稅只是眾多經貿合作壁壘中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數壁壘涉及到要素市場和各國國內的規章制度。例如,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籤署了禁止和限制技術出口的《瓦森納協議》。根據這項協議,許多技術被禁止出口到中國,這對亞洲地區和全球穩定價值鏈的形成非常不利。

因此,要形成自由貿易區,實現共同發展,就必須平等對待各國家地區。中日韓三國在技術市場公平競爭中有共同利益,中日韓應該從各自利益出發,努力就跨國公司管理和技術市場公平原則達成共識和共同規則。

從長遠來看,全球價值鏈正在發生區域性結構變化。今年,中國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絕對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因此,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市場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鞠建東認為,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超級全球化的統一多邊框架,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繼續推進已經非常困難。相比之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毫無疑問,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現行全球化具有典型區域化特徵,但不應被誤解為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新階段的重要特徵之一,因為全球化仍然使得生產、消費、貿易的成本更低。

數據顯示,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的區域化傾向日益突出: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以德國市場為中心的歐洲和以美國市場為基石的北美。RCEP可以鞏固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的結構。

多邊全球化暫時性推進不順利將被各地區區域一體化取而代之。特別是RCEP等協議的籤署,可能會促進北美和歐洲等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也可能帶來中歐自貿區或雙邊投資協定。從這個意義上講,RCEP可能會形成一場開放競賽。從長遠看,RCEP推動的大規模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對外開放,有利於提高價值鏈的穩定性。

無論在理論上或在實踐中,全球只有一個價值鏈都是不現實的,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的結構性變化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狀態。

鞠建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IDC)主任。鞠建東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產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經濟學類一等獎。

相關焦點

  • 鞠建東:比「起飛」更重要的是「降落」|教授觀點
    2020年12月12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慶典舉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鞠建東出席並以《比「起飛」更重要的是「降落」》為主題發言,闡述了新結構經濟學的兩大核心議題,分別為產業結構的變遷和產業結構變遷的組織形式。
  • 化危為機,堅定維護自由貿易與全球價值鏈的穩定運轉
    基於以上分析,我國在近期的貿易政策選擇上,應進一步強化與友好國家在防控疫情方面的合作,並與外貿發展結合起來,針對重點產品、重點地區擴大出口;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通過網上交易會、博覽會、洽談會等形式拓展貿易業務;對外向型企業進行有效扶持與救濟,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長期來看,我國應更積極地尋求貿易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聯動,加速推進區域性全球價值鏈的重構。
  • 鞠建東:比「起飛」更重要的是「降落」|宏觀經濟
    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導語2020年12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慶典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群英廳隆重舉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出席慶典並做主題發言。
  • 專家熱議: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本屆論壇主題是「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張禮卿教授主持了論壇開幕式。張教授首先簡要闡述了本次論壇的背景。他指出,2020年人類經歷了罕見的大疫災,由於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仍處於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衰退之中。得益於大規模的紓困和刺激政策,加上疫苗研發出現了積極進展,主要經濟體的衰退已有所減緩,經濟開始恢復,但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 句容市後白鎮舉辦「味稻小鎮」建設暨區域性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座談會
    5月7日,句容市「味稻小鎮」建設暨區域性優質稻米產業發展座談會在後白鎮農業服務中心舉行。鎮政府相關領導、農業服務中心等職能部門負責人、鎮農商銀行相關領導以及稻米加工企業、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種田大戶代表等40多人齊聚一堂,商討該鎮優質稻米發展前景,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 世界城市數字創意產業全球價值鏈:競爭格局與上海地位
    本文以2008-2017年全球各城市的數字創意產業上市公司數據為入手點,參考前人研究,主要從數字創意產業的核心層即數字創意內容生產行業,位於中間層的數字創意產品傳輸流通類行業,以及支撐層的數字創意設備製造行業三個價值鏈環節,深入探討每個環節的代表性行業,對全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集聚格局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並從價值鏈角度明確中國城市及上海的功能定位,提出上海未來發展的升級策略。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首先,戴行長指出,雖然在全球單邊主義的影響下亞太區域經濟的整體合作受到嚴重挫折,但是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亞太次區域和各國雙邊合作正在健康發展。其次,他強調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美關係的變化,我國將抓住歷史機遇,迎接新挑戰,繼續擴大改革和開放。
  • 史丹:數據要素成本成為全球價值鏈布局新引力
    「從長期來看,全球價值鏈布局的引力從成本引力轉向數據要素成本,而數據要素成本更多依託於市場規模。中國或亞洲地區的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將來可能會成為吸引全球製造業的一個高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
  • 張彥:RCEP區域價值鏈重構與中國的政策選擇——以「一帶一路」建設...
    作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路徑的「區域範本」,RCEP區域價值鏈的重構具有增強共識、有利於內外環境、價值鏈內向化發展、高度的經濟相互依賴關係等四大合作基礎,但同時也在產業結構競爭、依賴方向調整、外部化特徵、區外不確定性因素等四個方面面臨困境。
  • 教授觀點 | 袁志剛: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深層矛盾和基本走勢—從零和...
    從國際政治學的角度看,全球處於無政府狀態,即全球不存在超國家主權的全球政府存在, 世界秩序是建立在由大國實力構成的均勢結構之上,同時這種結構狀態又反過來決定每個國家的行為,包括大國的行為。世界秩序與國際關係、國家行為之間構成一幅極其複雜的圖景,這樣的圖景無法用經濟學單一目標出發的理性行為解釋,結合博弈論或許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
  • 增加排他性條款 改寫全球價值鏈 美國貿易開啟「麻將模式」
    新版美墨加協定開啟了北美地區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模式,使北美區域價值鏈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生產網絡,還增加了針對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毒丸」條款。更需警惕的是,美墨加協定很可能被複製推廣,成為美國與其他國家雙邊貿易協議的模板。
  • 集刊| 張玉來:推進中日經濟合作,積極應對全球價值鏈重塑大潮(2020...
    以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為例,其對美、歐貿易均呈順差,順差分別達2159億美元和 1190億美元;相反,對價值鏈「上遊」的日本和韓國,則出現貿易逆差,逆差分別為125億美元、919億美元。今後,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這種結構將發生調整,比如出現勞動密集型向東南亞甚至南亞轉移的新特徵。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面臨的短板制約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然而,全球價值鏈的發展同樣帶來了顯著的全球化紅利分配失衡,相對而言,擁有技術優勢的發達經濟體佔據價值鏈頂端,控制、掌握全球價值鏈並從中獲得最大利益,而發展中經濟體,則多憑藉人口、資源紅利等成本優勢,從事低附加值環節的生產與服務。近年來,我國在科技水平領域取得巨大進步,但由於起步較晚,目前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我國仍處於中低端位置,利益分配相對失衡。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餘淼傑:中美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雙循環
    本文根據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餘淼傑教授在本期MBA講壇上的演講整理。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所以提出新發展格局,和我們現在所處的大環境有關。
  • 華創宏觀張瑜:從全球價值鏈角度看中國製造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對全球貿易走勢的關注越來越高,對全球產業鏈的研究也越加重視。我們從本篇報告開始,聚焦全球產業鏈中的全球價值鏈部分,作深入的研究,以期對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啟發和思考。  為什麼選擇全球價值鏈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第一,價值鏈的研究在學術界是個比較前沿的話題。基本從2000年以來才逐漸湧現,2010年以後理論相對成熟起來。藉助學術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思考點。
  • 仙樂健康:創新發展全球布局的營養保健食品龍頭
    公司在營養保健食品行業深耕多年,一直保持對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關注,持續開展功能配方的開發和劑型技術的應用研究,以更好地滿足從嬰童、青少年、孕婦到中老年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在軟膠囊、片劑、粉劑、軟糖等劑型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質量管理和生產經驗,了解國內外營養保健食品行業的發展趨勢,能夠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市場解決方案。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學校要聞 我校教授參加國際「可持續食物系統...
    過去的一個世紀,農業食物系統的技術和制度創新為全球人類福祉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給氣候、自然環境、公眾健康與營養安全、以及社會公正等帶來巨大的負面溢出效應,導致全球食物系統的不可持續性,嚴重威脅全球可持續發展。聯合國倡導的2030年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因強調單一目標劃分而面臨難以系統性實現的嚴峻挑戰。
  • 正略諮詢:基於價值鏈模型,如何進行部門職能梳理?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及劇烈競爭性環境,對市場的快速變化做出及時反映,目前各類企業的組織形式逐漸從垂直的職能部門組織結構轉變為橫向的、以流程為基礎的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具有扁平化組織結構的企業,對市場環境能做出快速反應和迅速決策,並通過精簡而有彈性的組織層次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保持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實現組織的發展壯大。
  • 五道口紫光講席教授萬字獨家授課:三足鼎立之下,美國大選、RCEP與...
    授課老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鞠建東編輯|混沌大學商業研究團隊本文為混沌大學商業研究團隊原創文章RCEP沒有美國於我而言,新舊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推動世界變革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因而人類通過剝奪、鬥爭與戰爭實現物質資源再分配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被通過合作、學習與創新實現經濟增長的新發展方式所取代。
  • 武田與倫敦衛生學與熱帶醫學院設立「武田全球兒童健康教授」
    「武田全球兒童健康教授」是倫敦衛生學與熱帶醫學院(LSHTM)首個由公司全額資助的教授 ? 該夥伴關係將促進LSHTM在兒童健康與生存領域的創新研究,幫助政策制定者做出循證決策;該教授的持久資助可支持LSHTM開展增進全球健康的戰略性和可持續性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