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涵蓋15個成員國、覆蓋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經濟總量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全球最大自貿區正式誕生。RCEP籤署對中國經濟有怎樣的影響?美國新政府上任是否會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世界格局將呈現何種趨勢?
《中國日報》國際版近日刊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鞠建東的相關文章,題為Continued Evolu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s(《全球價值鏈的持續發展》),就這些問題做出解答。
RCEP作為亞太地區首個由中國主導、而非美國、日本主導的自由貿易協定,備受關注。鞠建東在文中表示,RCEP的正式籤署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願意進一步開放市場、推動貿易自由化,其它國家也會紛紛效仿、攜手合作。這進一步說明,儘管受到美國的反對,但亞太地區大多數國家都希望擴大自由貿易。中國向周邊國家開放市場關係重大,亞太經濟一體化的時機正合適。
兩個月後,美國將迎來新任政府,美國是否會尋求重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成為新的關注點。鞠建東認為,美國新政府上任後將首先關注國內問題,如控制公共衛生危機、解決美國的經濟困境和嚴重的社會危機。與現美國政府相比,新政府已表示,將使全球經濟政策更多傾向於多邊主義,這對全球經濟增長有益,但同時具有危險性,因為拜登已在各場合多次表示要加強和美國盟國合作,共同與中國競爭。
鞠建東指出,對於預計於2021年啟動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RCEP的籤署為其提供了框架基礎,中日韓自貿區可以在RCEP的基礎上,對標更加嚴格的標準。目前,跨境關稅只是眾多經貿合作壁壘中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數壁壘涉及到要素市場和各國國內的規章制度。例如,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籤署了禁止和限制技術出口的《瓦森納協議》。根據這項協議,許多技術被禁止出口到中國,這對亞洲地區和全球穩定價值鏈的形成非常不利。
因此,要形成自由貿易區,實現共同發展,就必須平等對待各國家地區。中日韓三國在技術市場公平競爭中有共同利益,中日韓應該從各自利益出發,努力就跨國公司管理和技術市場公平原則達成共識和共同規則。
從長遠來看,全球價值鏈正在發生區域性結構變化。今年,中國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絕對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因此,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市場整合具有重要意義。
鞠建東認為,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超級全球化的統一多邊框架,比如世界貿易組織(WTO),繼續推進已經非常困難。相比之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毫無疑問,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現行全球化具有典型區域化特徵,但不應被誤解為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新階段的重要特徵之一,因為全球化仍然使得生產、消費、貿易的成本更低。
數據顯示,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的區域化傾向日益突出: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以德國市場為中心的歐洲和以美國市場為基石的北美。RCEP可以鞏固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的結構。
多邊全球化暫時性推進不順利將被各地區區域一體化取而代之。特別是RCEP等協議的籤署,可能會促進北美和歐洲等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競爭,也可能帶來中歐自貿區或雙邊投資協定。從這個意義上講,RCEP可能會形成一場開放競賽。從長遠看,RCEP推動的大規模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對外開放,有利於提高價值鏈的穩定性。
無論在理論上或在實踐中,全球只有一個價值鏈都是不現實的,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的結構性變化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狀態。
鞠建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金融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主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跨境數字資本研究中心(IDC)主任。鞠建東的研究領域集中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產業組織,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國際一流學術雜誌上發表多篇論文,曾獲2016年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2020年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經濟學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