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帳號:魏小河流域 ID:weixiaohedehe 原標題:「《十三邀》播了4季,我挑出了最愛的8集!」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前天推薦了《十三邀》的最新一期,
許知遠對話許倬雲。
有朋友問,還有哪集值得一看?
作為追了四年的老觀眾,今天就推薦一下我自己覺得感觸最深,最喜歡的八集。
給還沒入坑的小夥伴。
12016-5-17 許知遠對話羅振宇
這是《十三邀》的第一期節目。
羅振宇和許知遠都是知識人,不同的是,羅振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許知遠是一個是理想主義者。
前者一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後者不斷追問時代的精神狀況。
這種底層價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他們的對話充滿矛盾和歧途,不過這也確乎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分裂,頗有時代切片的意義。
這期節目提出了三個問題,大家也可以想一想:
第一個問題,做個理想主義者,還是個現實主義者,或者,還有其他選項?
第二個問題,文字還有力量嗎?
第三個問題,認知是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壁壘嗎?
22017-2-14 許知遠對話陳嘉映
我推薦過很多次陳嘉映的《何為良好生活》,那是一本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安頓自己的書。
許知遠去找陳嘉映聊天,我是很開心的。作為一個研究哲學的人,陳嘉映並不為大眾熟知,去採訪他是有點違背商業邏輯的,但《十三邀》好看的幾集,似乎都是因為這些人在發光。
這一期,有很大的成分是對陳嘉映個人生活歷程的爬梳,你可以通過這個節目了解陳嘉映的大致人生。
但其中,也討論了很多哲學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比如,如何應對這個時代的焦慮?如何在成功學的浪潮中,安頓好自己?
陳嘉映談到小團體的生活狀態的消失,是容易讓我們更為焦慮的。而如果你有一個愛做的事,在這件事中可以找到價值,就很重要。盯著一件事,去行動,去創造,就夠了。
「良好的實踐就是目的本身。」
雖然已經是一個平民化的時代,但還是可以繼續保持對卓越的追求。
32017-10-14 許知遠對話張艾嘉
許知遠採訪了很多明星,採訪張艾嘉這一期是我最喜歡的。
可能也因為張艾嘉本身足夠豐富,她做過歌手、演員、導演,見證了幾十年的文藝潮流的變化,並且如今還在潮流之中。
另外,可能就是張艾嘉本身的性格,她雖然看起來很知性,但實際叛逆、率性。
他們在早餐廳聊天,喝著咖啡,聊起很多臺灣70年代流行樂壇的往事,潮流滾滾,一切正在萌芽。感覺很好。
這一期可能沒有太多智識上的啟發,但是卻有一些生活狀態的,人格魅力的東西,很模糊,但是很吸引人。
42017-11-14 許知遠對話西川
西川是一個詩人。這個時代詩人的聲音已經很小了,去找西川聊天,當然也是許知遠對時代追問的一個選擇。
談的很散,也很豐富,從成吉思汗、戰國諸子,談到媒體社會、青少年文化……
當然,也少不了對80年代詩歌時代的回溯,對90年代文化思潮變化的理解。
西川的語言表達很有魅力,滔滔流水,讓人應接不暇。
這一期的結構也很有意思,他們倆在醇親王墓附近轉悠,但那個地方被封了,一直進不去。
可以看出來,西川和許知遠是非常同頻的,他們聊得很high。最後結尾,互相都說今天聊的開心。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有這樣高密度也酣暢的聊天是非常少的,這是一種特別舒服的狀態。
52018-9-19 許知遠對話電臺主播
這一期很奇妙,不是採訪一個人,而是去尋找一個時代的記憶。90年代、2000年代,電臺主播是很流行的,很多人的情感問題,都在電波中釋放。
深圳的胡曉梅,華東的萬峰,東北的葉文。他們見證了二十年來,都市年輕人的情感變化。
這三個人承載了很多時代的記憶、時代的渴望,但這三個人也非常不同。
胡曉梅是一個比較自省的人,也比較有對抗性,好像何偉的書中也寫到過她。她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概括時代的變化,在07年結束了節目。她意識到自己的話筒所具備的力量是虛幻的。
葉文,則是非常自信、篤定的。
之前聽到過葉文節目的片段,沒有想到葉文這麼年輕。她的節目風格是比較直接的,或者可以說是激烈。
她有很強的價值感,認為自己在幫助他人。並且非常堅信自己的判斷,相信自己是主流的。
萬峰,曾經被稱為「電波怒漢」,一直在電波中普及比較開明的兩性關係。
這期節目的剪輯也很有意思,他們三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觀點常常相左。
62018-11-15 許知遠對話唐諾
唐諾是個很奇妙的人,他有一部分和李安很像,對一切事情似乎都沒有那麼篤定,但在某些事情上,又有難得的恆心。
最早知道他,因為他是朱天心的丈夫,是朱西寧的女婿,是謝海盟的爸爸。一個傳奇的文學之家,總是讓人感到好奇而神往。
他直到四十五歲,才寫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文字的故事》。按他的話講,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著作,只是常識的傳遞。
然後,他又寫了《閱讀的故事》,寫了《世間的名字》。
他寫了很多文學評論,但又不想局限於此。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狹小的路,放棄了「解釋性」的文章,和梁文道、楊照的普及書寫分道揚鑣。
從1992年開始,他每天去咖啡館寫上幾個小時,一天下來,可以有幾千字,但最後,他會從幾千字刪減到五百字,那是他一天的量。
恆定、持久、自律。他曾經有很多年,每天閱讀時間超過八小時。如今,寫作也是雷打不動的向前推進。
他呈現了一種可能。一種和這個消費主義時代格格不入的生活樣本。
保持較低的物質欲望,過一種專注而投入的精神生活。
當你所做的事情,沒有反應,或者說,反應很少,很小,很遲時,你還要不要做?
唐諾做出了一種示範。
勇氣是一件重要的品質,比聰明,比才華都要重要。
這期節目是可以給人力量的。
72019-11-27 許知遠對話項飈
在一場真正令人滿足的聊天中,你不能只是不停地講,你還要聽,還要思考。
動腦子的樂趣是巨大的,一場令人滿足的談話會不斷刺激你的大腦,你必須加速運轉,找到那些已經潛伏在意識深處但還沒有成型的想法,講出那些已經思考了很久,還有待完善的觀點。
一場這樣的談話,需要兩顆可以共振的腦袋,互相激發,共赴一場未知終點的旅途。
這一期許知遠和項飈的談話就是這樣的。他們知識結構比較一致,聊得越來越放鬆,狀態也越來越好。
項飈提到的「附近的消失」,非常值得注意。
總之,也是一期很值得再看的節目。
82020-3-4 許知遠對話許倬雲嗯,就是上次講過的啦。
如果你還沒看,有時間可以找來看看。
晚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帳號:魏小河流域 不止讀書,品質生活。這裡有魏小河的讀書、電影、生活分享。從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