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添加米粉並完全適應後(大概是兩周),就可以繼續添加新的食物了。米粉作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添加順利之後,就要接著添加寶寶的第二口輔食。而第二口輔食則推薦給寶寶添加蔬菜,那蔬菜需要怎麼添加呢?
先添加葉狀菜,再添加塊狀菜
在添加蔬菜之前,爸爸媽媽應該先了解添加蔬菜的原則——優先添加葉狀菜,接著再添加塊狀菜。
那為什麼要先添加葉狀菜呢?原因有3點,第1點:吃葉狀菜比較符合中國家庭的飲食習慣;第2點,吃葉狀菜能幫助寶寶吸收更多的鐵;第3點,葉狀菜的口感比較遜色。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提到:寶寶在6月齡到1歲時,鐵推薦攝入量為10毫克。
葉狀菜中的葉綠素富含鐵。寶寶添加輔食後,補鐵是關鍵。雖說寶寶的第一口輔食已經添加了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但每個寶寶的吸收程度不同,為了保證寶寶能從食物中吸收到充足的鐵,在接受了米粉的基礎上,應該讓寶寶再攝入富含鐵的葉狀菜。
此外,寶寶的味覺是比較敏感的,即便葉狀菜(沒加鹽)在大人吃起來是難以下咽的,但寶寶卻能品嘗到葉狀菜原本的味道。又因為寶寶從未品嘗過美味(加了調味料)的食物,因此能夠津津有味地吃著葉狀菜。但隨著添加的食物逐漸豐富起來,寶寶會品嘗到更豐富的味道,味覺也會開始挑剔起來。我們都知道,葉狀菜的口感比塊狀菜的口感差的不止一點點。如果寶寶先嘗過了塊狀菜,之後再嘗試葉狀菜時,可能就會挑剔葉狀菜的味道。
因此,在為寶寶添加蔬菜的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先為寶寶添加2-3種葉狀菜,等寶寶逐漸接受了葉狀菜的口感後,再來添加塊狀菜。這也相當於讓寶寶嘗試了「先苦後甜」的滋味。
PS:這篇文章先說下葉狀菜的添加,後期會更新關於添加塊狀菜的具體內容。
給寶寶添加哪種葉狀菜
葉狀菜有很多——白菜、菠菜、包菜、春菜、空心菜……剛開始應該先給寶寶添加哪種好呢?
在之前選擇米粉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爸爸媽媽應選擇含有家裡常吃的那種穀物的米粉。「家裡常吃」的這個關鍵詞,不管是給寶寶添加米粉、蔬菜還是之後的水果、肉,都同樣適用。所以,爸爸媽媽給寶寶添加的葉狀菜也應該是家裡常吃的那些菜。比如:家裡最常吃的菜是菠菜、春菜,那就可以先給寶寶添加菠菜,連續添加3天沒有過敏反應後,再添加春菜。
寶寶的體質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會和家裡人的體質非常像。爸爸媽媽這樣給寶寶添加葉狀菜,寶寶身體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添加的過程就會順利很多。反之,如果給寶寶添加家裡很少吃的,甚至從沒吃過的蔬菜,寶寶出現對蔬菜不耐受或過敏的機率就會比較大。
如何烹飪葉狀菜
葉狀菜是非常脆弱的,其中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纖維素等營養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烹煮時間越長,加工程度越精細,流失得越多。因此,在加工葉狀菜時,要特別注意烹煮和打碎的方式。
烹煮葉狀菜一般有2種方式——炒和煮,寶寶每頓菜的食量只有幾棵,因此只能用來煮(焯熟)。葉狀菜的菜葉通常焯過水就能熟(顏色由鮮綠色變為深綠色),菜莖則需要煮久點,建議分開煮,且熟了之後應馬上撈出,不能久煮。
打碎葉狀菜則建議使用刀具剁碎或研磨碗搗碎成細碎顆粒。雖然網上有很多菜泥的圖片,看起來非常細膩,但圖片僅供參考,實際上並不建議給寶寶吃菜泥。菜泥通常是靠電動機器打出來的,這種方式往往用力過猛。雖然電動機器打出的菜泥顏值高,夠細膩,但蔬菜中的大部分營養也會被破壞。所以,脆弱的葉狀菜更適合手動打碎,這樣寶寶吃了才能吸收充足的營養。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葉狀菜應先焯熟再打碎,打碎了之後就給寶寶吃,不能打亂順序。如果將葉狀菜先打碎了再烹煮,葉狀菜的完整性就會被破壞,蔬菜內部的營養也會在烹煮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流失掉。
另外,我還想提醒爸爸媽媽們,不要給寶寶喝綠油油的煮菜水。煮菜水是沒有營養的,蔬菜中流失的營養是被破壞掉了,沒有了,並非流失到水裡去。煮菜水裡有的只是蔬菜本身的色素和糖分,以及化肥和農藥。所以,煮菜水應該倒掉,直接讓寶寶吃菜碎就好了。
如果寶寶已經添加並接受了米粉,這個時候(寶寶約6個半月),爸爸媽媽就可以開始為寶寶添加葉狀菜了。
我是@膩膩媽,堅持更新育兒知識。想了解更多養育寶寶的知識,請關注我。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向拍攝者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