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第一季,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2016年度創新創優節目,被譽為 「十八羅漢」。在第二季節目獻言獻策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處長馬晶表示,之所以先後把《脫貧大決戰》評為季度、年度的創新創優節目,和節目本身鮮明的時代特點密不可分。
《脫貧大決戰》立足公益性、凸現服務性——方向明確,不忘初心
《脫貧大決戰》實際上是一檔公益服務節目。在他看來,滿懷真誠的公益性和實實在在的服務性,是《脫貧大決戰》獲得成功的立身之本。
「節目提出了不僅要做脫貧攻堅的見證者,更要做參與者。脫貧攻堅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節目中設立了大象公益基金,帶動責任企業、觀眾、用戶,實實在在地為貧困鄉村、貧困戶辦實事、辦好事,具有示範意義。」馬晶說,民政部門在節目中介紹河南對殘障人士的補助政策,介紹深山區異地搬遷政策,這些也讓觀眾切實感受到我們政府的努力。
馬晶認為,在脫貧攻堅「摧城拔寨」的關鍵時期,《脫貧大決戰》通過電視媒體大眾化的、直觀的宣傳,對保障政策、扶貧政策進行解讀,對當地的扶貧措施落實進行介紹,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
《脫貧大決戰》打造故事性、增強可看性——雕琢細節,打造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說,講好中國故事事半功倍。總局高長力司長在前幾年也提出來,電視節目製作的一個方向就是公益文化創新。《脫貧大決戰》恰恰符合了這兩點要求。」
說起《脫貧大決戰》節目的故事性,馬晶感觸良多。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門峽盧氏縣身殘志堅的脫貧帶頭人楊樹春。「看了這期節目,感覺就像看一部電影,一個真實的人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馬晶看來,這期節目的成功,就在於故事化的敘述方式和真實生動的主人公刻畫。在這期節目裡,主人公楊樹春是真實的,他既有腿斷之初在醫院掩被痛哭的一面;也有自力更生、拒絕扶助倔犟的一面。採訪者郎永淳也是真實的,他既要保持客觀中立,又自然流露出對殘障人士、對扶貧工作的真摯感情。
成功刻畫人物,成功講述這個故事的原因,恰恰是對細節的把握。「楊樹春上山砍柴的時候,郎永淳下意識地就上去扶他,楊樹春卻很堅定,說你不要扶。然後就把很大的一捆柴火扛在肩上,拄了兩個拐杖下山一直走回去。」
馬晶認為,正是《脫貧大決戰》中無數個類似這樣的細節,深深打動了觀眾,贏得了節目的成功。
《脫貧大決戰》——新媒體助力、多資源整合,叫好也能更叫座
對於下一季的《脫貧大決戰》,馬晶建議要更好地運用新媒體的手段,擴大節目的傳播力、影響力。討論中,馬晶舉例論證好的新媒體傳播手段對於節目的重要性。
「河南衛視還有個節目叫《老家的味道》,這個節目不僅在新媒體推介上大膽嘗試,還整合了電商平臺資源,為群眾滯銷的農產品架起通往市場的橋梁。」馬晶建議《脫貧大決戰》和《老家的味道》這兩個節目之間,可以在新媒體推介渠道、網絡資源共享方面更多地進行嘗試,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