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8日6時59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按照地面指令受控離軌,7時30分左右降落在月面經度0度、南緯30度附近的預定落點。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這是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瞬間模擬圖 國家航天局供圖
此前,嫦娥五號上升器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在預定軌道與軌返組合體交會對接,完成月球樣本轉移,並於12月6日12時許與軌返組合體順利在軌分離。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專家表示,嫦娥五號上升器已圓滿完成使命,受控離軌落月可避免其成為太空垃圾,避免影響國際社會後續月球探測任務,這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重要承諾。
延伸閱讀
十大標誌性成就!中國生產力強起來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踏浪前行,實現了年均約9%的增長。對於這一發展奇蹟,以及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和取得眾多舉世矚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曾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和闡釋。
中國生產力學會另闢蹊徑,以總結和評選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標誌性成就為抓手,系統性地總結和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取得巨大發展的原因和經驗,從中探尋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和深刻邏輯;從評選出的十大卓越企業(單位)經典發展案例中,發掘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的堅實力量;從首次發布的影響未來發展走向的十大新興產業鏈集群中,深刻理解世界生產力發展變化軌跡和中國佔領國際競爭制高點的機遇和挑戰。透過鮮活的生產力發展故事,解析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之謎,啟迪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徵程。
中國生產力十大標誌性成就,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也體現著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內生動力。「雜交水稻」築牢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絕對的壓艙石;「高速鐵路」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速度,全面自主的成套技術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創造;「特高壓技術」為我國發達的東部地區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推動我國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提供了高效低碳的重大原創科技支撐;「青蒿素」為世界抗擊瘧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讓中醫再一次名揚全球;「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讓萬物實現互聯,讓中國在這一賽道上成為世界領先;「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覆蓋全球範圍的全天候、高精度的導航服務能力,將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載人航天工程」為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增強民族自信、帶動航空和航天產業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線上經濟」極大地改善和方便了人民生活,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融合升級拓展了路徑;「完整工業體系」有效地提升了我國發展的韌性,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基礎;「脫貧攻堅」夯實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基礎,為全球減貧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這些成就的驅動力在哪裡?是什麼促成了我國生產力標誌性成就的取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引領發展;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還是體制機制的變革,更體現為制度創新,這些創新匯聚成澎湃的創新潮流,為中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這背後,是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離不開蓬勃成長的各類市場主體——千千萬萬的企業。它們勇於開拓,不斷創新,成為生產力發展最具活力的因素。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市場主體1.23億戶,其中企業3858萬戶,個體工商戶8261萬戶。包括此次發布的中國生產力發展十大卓越企業(單位)在內,這些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還是中國生產力發展標誌性成就的踐行者、中國生產力向著更高更快發展的推動力,更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發展進入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運行體系正發生根本性變革。突出表現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國更加重視核心產業鏈對一國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謀求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掌控國際競爭規則和產業規則的制定權,成為塔尖上的競爭。
國家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核心企業間的競爭。集聚了先進技術、人才和大量資本的企業,通過快速高效將最新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將進一步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的開發和培育。
只有不斷追求卓越的企業,才有機會進入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佔領制高點,形成高端競爭力。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競爭也同樣如此。
用先進生產力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新徵程的必答題。
(原標題:嫦娥五號上升器圓滿完成使命,受控離軌落月)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北京日報客戶端、瞭望
流程編輯:u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