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2020-12-16 澎湃新聞

微信公號「中國航天報」12月5日報導,懷揣著2公斤月壤,嫦娥五號探測器上升器做好了起飛準備。臨別時,它看了一眼著陸器。十多分鐘以後,它們將永不再見。接下來的每一步,它必須小心翼翼,毫釐不差……

落區平坦,起飛第一步,穩了!

12月3日20時07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起飛準備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施太空飛行器起飛。

火箭在地球表面起飛有完備的發射塔架支持系統。相比之下,月面起飛條件則簡陋得多。兩天前,嫦娥五號著陸器馱著上升器降落月球。現在,它搖身一變,充當起上升器的發射塔架。

起飛地形很重要。早在落月之前,來自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舒燕就曾表示,一個擔憂便是著陸器會降落在斜坡上,「月球表面環境複雜,著陸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穩的狀態,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處。這會給起飛帶來很大難度。」

經過大量地面試驗,科研人員最終

確保上升器即便落在 20 多度的斜坡上,也能夠順利起飛。

「月面起飛前 8小時左右,探測器的『大腦』——GNC(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開始工作。3000牛發動機點火、上升器起飛後,GNC系統迅速判斷出上升器的實時狀態,進而將其調整成垂直狀態。」502所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 GNC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楊巍說。

理想的狀態是落區平坦。考慮到採樣後上升器要在月面起飛,嫦娥五號落月的過程也是為上升器選擇「發射場」的過程。為了給上升器起飛創造更好的條件,相較於嫦娥三號、四 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要求更高。

12月1日23時11分,在GNC系統的精準操控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 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從著陸影像圖來看,地勢平坦。

測試數據顯示,探測器只傾斜了兩度,上升器幾乎是完美的起飛姿態。

地面飛控人員長舒了一口氣。

必須按時起飛,不然生死考驗

嫦娥五號上升器在等待起飛窗口的到來。

根據著陸器、上升器的位置姿態和等候在月球上空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實際飛行情況,地面飛控人員已經計算出上升器最佳的飛行路線,讓上升器以最省燃料的方式飛向軌返組合體。

嫦娥五號用於起飛的燃料需要自給自足——從38萬公裡外的地球攜帶過去。長途跋涉的艱辛讓嫦娥五號難以過多負重,所以,科研人員要為上升器規劃一個最省燃料的月面起飛軌道。嫦娥五號軌道總體主任設計師馬傳令說,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為後續在月球軌道進行交會對接節省出燃料」。

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對中國而言,尚屬首次,有挑戰、更有風險。因此,研製人員必須盡最大可能給上升器留足燃料,以便應對所有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悉心設定好飛行參數,上升器靜候飛行指令發出。不管是在地球還是在月球 ,太空飛行器發射都涉及到發射窗口。不同於地面,在月面起飛,發射窗口期很短,起飛時機很重要。

在地球實施運載火箭發射,地球每天自轉一圈,每天都有一次發射機會。而月球則不同,一個月才會完成一次自轉,若錯過了這次發射時機,只能等到下個月再實施。

這對嫦娥五號來說萬萬不允許。因為如果錯過此次發射窗口,月球會迎來漫長月夜,月表溫度最低可達零下190攝氏度。沒有光照,上升器的能量會慢慢散失,對她而言就是生死考驗。與此同時,等待時間過長,月球上空的軌返組合體也會燃料告急。

要使後續程序不掉鏈子,解題方式有且只有一個:按時起飛。

在月球發射一枚微縮版火箭

23時10分,上升器的3000牛發動機點火,緊接著,姿控發動機啟動。氣流反推,上升器騰空而起,月球上升起一枚「微縮版的運載火箭」。

安裝在著陸器頂端的分離上升監視相機記錄下了3000牛發動機啟動的過程,並將畫面傳回了地球。這臺相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

相機拍攝3000牛發動機啟動(01:42)

21臺空間發動機互相配合,為上升器提供動力、把控方向、調整姿態。其中,3000牛發動機提供起飛的主要動力,20臺姿控發動機維持姿態方向。

3000牛發動機雖然首次應用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上,但它最初是為嫦娥五號攻關研製的。發動機深嵌在探測器內部,工作時不斷向四周輻射高溫熱浪。如何避免器上設備受到影響?研製人員採取了增加隔熱屏的熱防護方案,確保周圍的產品不被烤壞,進而保證順利完成任務。

發動機噴出的氣流是另外一大隱患。通常,火箭在大氣層內噴出的氣流稱為尾焰,在大氣層外噴出的氣流稱為羽流。

火箭在地面起飛時,發射臺下都有一個特別大的導流槽,發動機尾部噴出的極高溫火焰通過開敞的空間排走,不會「擁堵」在發動機出口從而影響發動機功能。但是,上升器從月面起飛,作為起飛平臺的著陸器不可能像地球發射塔架那樣配置導流槽。

嫦娥五號上升器推進子系統主任設計師趙京介紹,3000牛發動機安裝在上升器的底部中心位置,

噴管離著陸器頂板僅20釐米。為了在這20釐米的空間內將羽流排導出去,科研人員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小型導流錐。

為了解決這個核心難題,科研人員開展了嫦娥五號全尺寸羽流導流綜合驗證試驗。該試驗被列為探月三期的重大專項試驗之一,主要驗證典型工況條件下上升器發動機月面點火起飛時,火焰羽流產生的綜合力、熱效應及發動機與羽流導流裝置的相容性,試驗系統複雜、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2015年6月~7月,綜合驗證試驗在位於北京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 101所軌姿空發動機試驗區分三個階段進行。試驗在低溫、真空環境下進行,參試產品與飛行產品尺寸一致,是我國首次進行 1:1 比例的航天飛行器全尺寸羽流試驗,使用了一系列新設備和新技術。

「最終,三個階段綜合驗證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證明發動機能夠適應尾部比較侷促的排氣環境,為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起飛提供了安全保障。」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洪鑫說。

38萬公裡外,「最強大腦」完美智控

800公斤重的上升器離開了著陸器表面。整個月面上升段用時 6 分鐘左右,上升器經過垂直上升、姿態調整、軌道入射,

進入近月點約 15公裡、遠月點約180公裡的交會對接初始軌道。

在3000牛發動機點火的第二秒,GNC系統開始對上升器進行控制,考慮到38萬公裡的地月距離帶來的信號時延,控制指令早已寫好,並注入程序。因此,發動機一旦啟動,探測器需要自主完成整個上升過程。這個時候,GNC系統將發揮核心作用。

月面上升時,重力場,發動機的推力、指向,敏感器的測量等都會存在一定誤差,這就需要 GNC系統設計出冗餘。楊巍介紹,在起飛過程中,GNC系統就像上升器的「最強大腦」,通過採用類似人工智慧的技術,提升自主性,助力其平穩度過上升起飛期。在GNC系統的調控下,各種型號的發動機和星敏感器、陀螺儀等互相配合。發動機為上升器提供動力,並幫助其調整姿態;星敏感器用來測姿態;陀螺儀用來測速度。就像開汽車一樣,司機始終要知道自己的位置、速度和目標,不斷地優化調整,最終到達目的地。

除了正常的飛行程序,GNC系統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備好故障預案。月面起飛條件苛刻,必須依靠自主定位定姿方法確定起飛的狀態。如果在起飛過程中出現故障,也要迅速拿出解決方案。比如,

在起飛過程中,萬一3000牛發動機出現故障,GNC系統將迅速啟動其他發動機繼續工作,

保障上升器順利進入月球軌道。「上升過程不可逆,出現任何異常地面都無法補救。因此,除了加強探測器的可靠性設計外,我們還開展了大量的地面試驗。」舒燕研製上升器十年,12月3日,看著這個小傢伙從月面「翩翩起飛」,如同在欣賞一幅絕美畫面。

上世紀,美國和蘇聯已經掌握了月面起飛技術,這成為他們得以採回月球樣本的關鍵所在。這是人類進入更遠深空探索地外天體的必備能力 。

如今,中國人掌握了這種能力——來自中國的嫦娥五號上升器帶著月壤,成功突破月球第一宇宙速度(約1.68公裡/秒),離開月面,進入環月軌道。

中國人第一次完成了地外天體的完美起飛。

(原題為《深度丨一文解讀嫦娥五號月面起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升空,實現我國探測器首次地外天體起飛
    嫦娥五號月面起飛瞬間精彩回放,時長約1分39秒騰訊太空 文/喬輝據央視新聞消息,2020年12月3日23點10分左右,嫦娥五號「上升器」搭載著從月球採集的樣品從月面順利起飛,這也是我國探測器首次在地外天體起飛。接下來,嫦娥五號上升器進入環繞月球軌道,將擇機與正在環繞月球運行的軌返組合體對接。一、月面起飛的難度主要在哪裡?
  • 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怎樣實現航天史上的「首次」? 12月3日晚,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地外天體起飛」,踏上回家的旅途。「挖土」「打包」「起飛」……「帶貨」回歸的「嫦娥姐姐」還要經歷怎樣的旅程?
  • 嫦娥五號組合體成功分離 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將在月面採樣後,攜帶約2千克月球樣本於升空後23天回到地球,這也標誌著中國的探月工程所規劃的環繞探測、落月探測和採樣返回探測(簡稱「繞、落、回」)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收官。嫦娥五號是中國目前為止最重的航天探測器,整個嫦娥五號任務也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關於嫦娥五號,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疑問,下面我們逐一為你解答。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
    騰訊太空 文/喬輝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我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
    據悉,本次航天任務共有11個重大飛行階段,23次重大軌道控制,6次重大分離控制等複雜環節,還有太空飛行器月面降落、月面起飛以及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高風險環節。整個採樣返回過程需要持續長達23天,發射起飛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 一、為什麼必須用長徵五號火箭執行本次任務?
  • 嫦娥五號實現月面軟著陸 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這意味著中國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探月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月面採樣作業即將拉開帷幕,後續任務將開創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首次。12月1日晚嫦娥五號探測器下降時拍攝的圖像12月1日22時57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從距離月面約15公裡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牛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相對月球速度從約每秒1.7公裡降為零。期間,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逐漸接近月表。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現場視頻回放 嫦娥五號著陸月球時間
    在選定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作為著陸點後,嫦娥五號著陸上升組合體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系列難度係數很大的動作,穩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專家告訴記者,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嫦娥五號這穩穩的一落看似輕盈輕鬆,卻蘊藏著科研人員的眾多智慧和積澱。此次嫦娥五號落月有四大看點。
  • 嫦娥五號奔月
    據悉,本次航天任務共有11個重大飛行階段,23次重大軌道控制,6次重大分離控制等複雜環節,還有太空飛行器月面降落、月面起飛以及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高風險環節。整個採樣返回過程需要持續長達23天,發射起飛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01為什麼必須用「胖五」?
  • 嫦娥五號攜月壤起飛 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  ,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
  • 香港科技助力「嫦娥五號」成功
    文/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收官之作,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到地球,這凸顯出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高度和水平。往往一項重大工程背後支撐的是一項項技術難點的集中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層出不窮。
  • 嫦娥五號「探月」歸來 實現五個首次
    嫦娥五號於11月24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測器實施2次軌道修正、2次近月制動後順利進入環月圓軌道。此後,探測器經歷組合體分離、環月降軌及動力下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在月面工作2天後,12月3日,上升器點火起飛、精準入軌,於6日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之間的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此後按計劃分離並受控落月。
  • 天目觀察 「嫦娥五號」將月面著陸 中國探月工程幹得有多漂亮?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 搭乘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30日,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消息,經過兩次制動,「嫦娥五號」探測器已實現組合體成功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嫦娥五號」任務仍在進行中。此上九天,「嫦娥五號」不僅要登陸月球,還要採集約2000克月球樣品送回。
  • 嫦娥五號月面作業什麼最難?採樣是其次,這道難題當年阿波羅無解
    嫦娥五號全景相機拍攝畫面 雖然著陸點周圍也有3個較大直徑的月球坑,但著上組合體在懸停段與精確避障段飛行過程中準確識別並規避了這些障礙,為月面採樣與月面起飛任務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 嫦娥五號上升器完成任務,還有很多燃料富餘,大家想它再幹點啥?
    在成功完成月面起飛、月軌自動交會對接、轉移樣品、組合體分離之後,據央視記者報導,嫦娥五號的上升器由於動作太完美,導致它現在出現一個小小的「難題」,那就是剩餘的推進劑還有很多。目前,航天部門正在評估利用嫦娥五號上升器進行額外任務的可能性。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12月1日,「到達目的地」——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12月2日,「已攬件」——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表自動採樣,並將樣品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12月3日,上升器點火起飛、精準入軌。12月6日,「已裝車」——嫦娥五號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之間的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
  • 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嫦娥五號在太空呆了多久 挖土任務究竟...
    嫦娥五號即將結束太空之旅:   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上的兩臺25N發動機工作了約8秒,成功完成了第二次月球轉移軌道修正。組合上的所有系統都處於良好狀態。   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 嫦娥五號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成功 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嫦娥五號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成功#)【等你回家!#嫦娥五號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成功#】北京時間12月13日9時51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在距月面約230公裡處成功實施四臺150牛發動機點火,約22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嫦娥五號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馮華、段遜)
  • 剛剛,嫦娥五號順利升空!這些數字帶你一鍵認識嫦娥「五姐」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從任務的操作來看,包括兩次發射——地面發射與月面發射,兩次著陸——月面著陸與地球著陸,兩次封裝——月面封裝與月軌封裝,一次交會對接——月軌對接。 這其中,專家給劃出了重點,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高速再入返回地球是最新、最關鍵的技術環節。
  • 鏡頭裡的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嫦娥」飛天,驚豔全球!
    12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落月後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新華社發 12月17日1時59分,經過長達23天的探月之旅,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順利「回家」,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嫦娥」飛天,舉世矚目。23天來,嫦娥五號以完美無瑕的表現驚豔全球,在月球表面留下一個嶄新的印跡,在中國探索太空的歷史上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我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五次任務。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從立項到發射,經歷了近10年的艱辛奮鬥。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