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助力「嫦娥五號」成功

2020-12-14 騰訊網

文/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收官之作,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到地球,這凸顯出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高度和水平。往往一項重大工程背後支撐的是一項項技術難點的集中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層出不窮。「嫦娥五號」已創造和實現了5個「中國第一」: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隨著「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收官,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順利完成,中國人深空探索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面起飛就是「中國第一次」。在順利完成月球採樣後,「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直奔等待它的「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從月面點火起飛,本就是一個高難度科目。一般而言,飛行器發射要有專門的發射塔架,點火起飛位置經過精確測算,而月面起飛就不一樣了,完全靠自己,沒有可依靠的發射塔架,上升器只能站在著陸器身上發射,極具挑戰性。畢竟發射前沒法調平、瞄準,只能在起飛後做姿態控制,確保「嫦娥五號」上升器圓滿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

「嫦娥五號」在月球軌道自主交會對接是「中國第一次」。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探索,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已經熟練掌握了近地軌道交會對接技術。但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還是人類探月史上的第一次。由於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的重量相差較大,一旦控制不好速度和位置,上升器很可能被「撞飛」。這一次,「嫦娥五號」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來實現「抓得住」。至於「瞄的準」則採用慣性導航和微波雷達,來實現成功引導完成了嫦娥五號的交會對接任務。微波雷達可以在100公裡到20米的中遠程範圍,大幅度提高交會對接的。當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對接完成後,上升器將裝有月壤樣品的容器轉移到返回器中。月球軌道完成無人樣品轉移,在人類的航天歷史上還是首次。

此外,「嫦娥五號」這次返地控制的飛行控制精度也要求很高,返回器進入大氣層的速度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需要控制好返回器的再入速度。這次「嫦娥五號」返回任務採用了半彈道跳躍方式,就像在大氣層表面「打水漂」,讓返回器先高速進入大氣層,隨後藉助大氣層提供的升力「跳」起來,再以第一宇宙速度重新進入大氣層返回地面。但即使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返回,返回器再入大氣層仍然會面臨熱控方面的挑戰。對此,返回器採用蜂窩結構防熱層,裡面填充了新型耐燒蝕材料,在氣動加熱導致溫度升高時,這種新型材料就能讓返回器與熱流有效隔絕。同時,返回器的回收系統也在不斷優化,通過優化降落傘的結構設計、採用先進材料和製造技術,確保安全有效可靠在第一時間回收返回器。

不僅是中國航天人在為「嫦娥五號」成功不懈努力,就連香港理工大學也為這項宏大工程助力。「嫦娥五號」是人類40多年來首個在月球表面採集樣本的探測器,探測器以「表取採樣」和「鑽取採樣」兩種方式取得月壤。、這些裝置已在12月1日隨「嫦娥五號」成功於月面軟著陸,並完成了全自動的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研製了這套關鍵儀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用以進行月面採樣及封裝。其中,「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包含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相機,並配備一套「初級裝封系統」用於以密封並保存樣本於樣本容器中。整套裝置由超過400件工件組合而成,由不同材料如鈦合金、鋁合金及不鏽鋼等所製造。這套裝置要求在極高溫下環境下運作,並須抵受太空穿梭期間及月面的極端環境,同時還要嚴格控制裝置質量。實踐證明,這套裝置是可靠的、安全的。

不僅助力「嫦娥五號」,香港理工大學也在「嫦娥三號」「嫦娥四號」月背探測任務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及「天問一號」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等項目都與中國航天積極開展技術合作。其中,「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也會將應用於「嫦娥六號」探月任務。

「嫦娥五號」工程是中國人的驕傲和實力展示,同時也是香港積極融入國際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相信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眾多大學和研究機構有很多機會參與國家重點項目,將專業所長和技術所長廣泛深入實踐於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之中。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背後13所高校助力,看看有沒有你的高校
    前幾日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圓滿完成月球採土任務。人們親切地稱嫦娥五號為「五姑娘」,此次月球採土行動稱為「月球來的快遞」,但是這次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行動背後助力的高校有哪些你知道嗎?喜愛航天事業的同學們不要錯過今天的推送,這些學校將有可能成為你將來會選擇的高校哦!打起精神來跟著我進入到今天的主題吧!
  • 深圳東方紅助力嫦娥五號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記者了解到,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承擔了此次探測器表取採樣部分關鍵單機的地面試驗任務。據介紹,早在2015年至2016年,深圳東方紅公司試驗團隊就克服了產品技術狀態新、承研方試驗經驗不足、試驗難度大、人力資源緊張等諸多困難,利用自身在微小衛星研製領域完備的科研生產能力和積累的寶貴研製經驗,助力香港理工大學完成了包括表取封裝、近攝像機和採樣器等產品從樣機研製、初樣和飛行件的各類試驗驗證工作,最終順利交付工程總體,有力保障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大工程研製進度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榮威iMAX8作為保障用車助力中國航天發射...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榮威iMAX8作為本次「嫦娥五號任務火箭發射保障用車」,助力中國航天,順利完成各項既定保障任務並見證嫦娥五號「奔月」的歷史性時刻!
  • 揭秘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五大黑科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了解到,該院自主研製的多項「黑科技」,為嫦娥五號「繞、落、回」不同階段提供保障支撐。測量雷達先後圓滿完成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首飛等數十次飛行任務,為嫦娥五號飛行保駕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 嫦娥五號返回了,它身上有哪些你家鄉的「土特產」?香港:我先說
    在經過近23天的太空旅行之後,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代表著我國此次探月採樣任務圓滿成功。在大家在對它回家路上高潮的「打水漂」技術讚嘆不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嫦娥五號身上,有哪些來自你所在省的貢獻呢?
  • 硬核解讀「嫦娥五號」科技亮點《飛吧 嫦娥》開播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壤返回。在20多天的任務期間,「嫦娥五號」克服重重艱險,越過多個驚心時刻。該片共7集,每集5分鐘,跟蹤「嫦娥五號」從出發到回家的徵途,聚焦「嫦娥五號」追月關鍵「動作」,以權威視角、獨特風格,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精密環節,硬核解讀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以此激勵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精神。
  • 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 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一舉送入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0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直接送入預定地月轉移軌道。 器罩組合體吊裝 嫦娥五號探測器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八院負責軌道器相關研製工作。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追蹤丨嫦娥五號探測器對接組合體成功分離
    北京時間12月6日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上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說。「所謂的抱爪,形象地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
  • 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回收任務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該公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單人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現場視頻回放 嫦娥五號著陸月球時間
    「採到樣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
  • 助力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太空兔」召喚「嫦娥」,攬YUE計劃啟動
    北京時間11月24日,嫦娥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官方戰略合作夥伴,北京越野同步開啟使命召喚VII攬YUE計劃,首次全程參與嫦娥五號出徵、返回整體任務。同時,北京越野還與中國探月工程共同全球首發探月IP形象,「太空兔」創意靈動中不失科技感,恰到好處地與「嫦娥」遙相呼應。
  • 助力嫦娥五號搜索回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引人關注的是,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搬運外骨骼系統,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有網友稱此景有中國版「鋼鐵俠」直視感。
  • 航天科工外骨骼技術助力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
    在此次任務中用到的搬運外骨骼中國日報12月17日電(記者 趙磊)今天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206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搭乘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出發,距今已經過去一周的時間了。在這短短一周的時間跨度理,嫦娥五號傳回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捷報」。而就在剛剛過去的昨天,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又到來了!
  •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地球!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卻不會?
    目前,嫦娥五號已經帶著月壤成功降落到地球上,創造了中國航天的又一裡程碑。嫦娥五號這一路走來,困難重重,但都被我國航天科技人員逐一克服,最終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五號的月球採樣返回地球任務。嫦娥五號最後這一步走得可謂是驚心動魄,返回器以將近11公裡/秒的超高速度衝入地球大氣層,導致返回器的外表溫度劇烈升高到上千度。
  • 助力「嫦娥五號」飛天!楊本湘,雲南施甸好兒郎!
    11月24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託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浪漫之旅。作為多次參加航天發射任務的首席氣象預報專家,來自雲南保山市施甸縣的楊本湘一邊忙著西昌發射場的任務,一邊通過視頻連線參與到文昌發射場的氣象會商,在千裡之外的西昌為文昌的任務助力。「知道嗎?
  • 株洲產探空氣球助力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令株洲人驕傲的是,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的背後,有著中國化工株洲橡膠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的助力。
  • 助力嫦娥五號完美實現「繞、落、回」 航天「黑科技」來幫忙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胡喆)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土特產」完成移交後,整個任務正式從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研階段。嫦娥五號在驚心動魄的23天探月之旅中,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創造了多個中國「首次」和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