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五大黑科技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了解到,該院自主研製的多項「黑科技」,為嫦娥五號「繞、落、回」不同階段提供保障支撐。

嫦娥五號任務過程示意圖

打造飛天觀測第一雙眼

11月24日,在長徵五號火箭帶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拔地而起的幾分鐘內,兩部固定式脈衝測量雷達快速採集著火箭的飛行信息,確保指控中心能第一時間掌握全局,做好安控。

這是雷達測量的「第一雙眼」。據二院23所專家介紹,從點火的那一刻開始,該所探測雷達緊盯火箭飛行。這兩部測量雷達主要用於運載火箭發射上升段的外彈道測量,為發射場指控中心實時提供火箭距離、方位、俯仰等精確坐標信息和徑向速度數據,一旦火箭飛行出現偏移軌道的狀況,即刻就能發現。

二院23所專家表示,因為不受雨雪颱風等天氣因素影響,在火箭飛行觀測的初始階段,這兩部測量雷達是扛大梁的。測量雷達先後圓滿完成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首飛等數十次飛行任務,為嫦娥五號飛行保駕工作奠定紮實基礎。

直徑僅為頭髮絲1/200的關鍵部件

在此次任務中,二院23所自主研發的聲表面波濾波器,同時安裝在嫦娥五號及搭載飛行的長徵五號火箭中,主要應用在測控、應答機等分系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信號接收、過濾雜波,以及各分系統信號接收、處理的有效進行。

二院23所專家表示,太空飛行器發射中一旦有了信號幹擾,地面接收到的信息就好比接聽串了線的電話。聲表面波濾波器能夠輕鬆過濾掉「高次諧波、鏡像信息、發射漏洩信號以及各類寄生雜波幹擾」等各種幹擾信號,發射場指控中心可以清晰接收準確信號。

專家稱,科技人員為了濾除無用的信號幹擾,更好助力嫦娥五號進行太空觀測,確保與地面中心的信號暢通,對每一個濾波器精雕細琢,聲表濾波器的最細線條寬度達到0.3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0,每一個合格的高可靠性聲表面波器件,都要高倍顯微鏡下「過關斬將」並至少經歷3次超聲波或等離子清洗,保證了元器件可靠性。

數百個元器件為「嫦娥」把脈

嫦娥五號的頻率信號如同人體的脈搏,脈搏的穩定是她穩定正常工作的前提。

二院203所專家告訴記者,該所研製生產的數百個自主可控晶體元器件,作為嫦娥五號中電子設備的心臟,牢牢穩住嫦娥飛行的脈搏。

這其中,某型高性能時鐘晶體振蕩器是已經大量應用到我國探月工程的「功勳」產品。在嫦娥五號任務中,它再次成為多面手,從充當「千裡眼和順風耳」的通訊設備、控制嫦娥精準著陸的控制系統,到拍攝「廣寒宮」的光學電子設備、控制嫦娥採樣返回的控制系統,處處都有它的身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在遙遠的太空中「控得住」「採好樣」「返得回」。

還有一型高精度溫補晶體振蕩器,是頻率控制的「大咖」,它可以輸出更加精準穩定的頻率信號。203所專家告訴記者,經過進一步設計和工藝攻關後,該設備能夠大幅提高嫦娥五號的性能指標和可靠性以及頻率穩定度,溫度工作範圍提高了近一倍,並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性。

微波雷達助力「月壤」太空轉移

依託首次月壤採樣返回任務,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首次實現月球軌道應用。

二院25所專家表示,這一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月壤轉移的關鍵設備,用於嫦娥五號軌道器和上升器之間相對位置與相對姿態的精確測量,同時實現雙向空空通信,引導兩個太空飛行器最終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保證月壤採樣安全轉移。

不同於地球軌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在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是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也是保證上升器在環月軌道和軌道器對接並把月壤樣品轉移到軌道器的關鍵。

火箭發射後,微波雷達隨嫦娥五號探測器飛行約7天到達月球軌道,隨後雷達主機及天線隨軌返組合體環月飛行,應答機主機及應答機天線隨著上組合體落月完成月壤採樣。之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進入環月軌道,開始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專家表示,微波雷達在交會對接階段工作,從約100公裡處開機工作,為導航控制分系統提供軌道器與上升器間的相對運動參數,同時進行雙向空空通信,直至對接機構捕獲鎖定上升器,將上升器中的月壤樣品和容器轉移到返回器。

護佑返回器平安回家

在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過程中,二院23所研製的兩部測量雷達承擔了高精度測量任務,並為指控中心提供實時測量數據,為前方搜救提供有效的目標落點數據。

二院23所專家告訴記者,距離落區較遠的雷達主要用於黑障區至地面的跟蹤測量,該所研製人員根據十多年神舟系列飛船返回任務保駕工作經驗,著重針對黑障區內返回器對雷達存在隱身現象做了充分準備,實時上報測量數據並預報返回艙著陸點,為飛船平安著陸後第一時間搜救打下堅實基礎。

回收任務最末端的跟蹤測量雷達,從返回器開傘後開始對目標進行測量,返回器進入返回軌道末端後,該雷達通過無源定位體制實現對返回器從開傘後至落地階段的高精度定位,並提供全天時全天候的測量保障,為落點預報和返回器搜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數據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當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後,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系統助力回收大隊成功搜救返回器。搬運外骨骼包含上肢助力模塊和下肢助力模塊,負載能力達50公斤,通過電動直驅助力模塊及智能步態分析算法,配合人體上下肢關節發力,降低人體能耗,同時為穿戴者提供了上肢臂力、腰肌及臀大肌助力,在負重搬運機動時可省力約60%,幫助穿戴者承擔更大載荷。

此次任務中,兩名身穿外骨骼系統的搜救回收隊員攜帶搜救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並在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

與此同時,搬運外骨骼系統還協助搜救回收大隊在返回器周邊快速搭建應急通訊、照明及電力保障體系,確保搜救回收任務快速、安全、高效完成,為整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收官劃上圓滿句號。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真的是玉兔接嫦娥 嫦娥五號回家路線揭秘 今日到處都是嫦娥五號回來的消息,本次嫦娥五號成功法國取樣回來可謂又是我們國家航天科技史上的一個進步,不過這個時候大家卻被一個小動物吸引了注意,現在也已經有了確切消息從嫦五返回器前跑過的是兔子,這麼   原標題:破案了!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
  • 「探月女神」張玉花科普大講壇開講,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12月19日晚,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在第一時間邀請到「探月女神」——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 揭秘航天八院「黑科技」:嫦娥五號如何從月球返回地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璇 | 北京報導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
  •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在京舉行 劉鶴出席交接儀式並講話
    劉鶴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發來賀電,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和航天事業的高度重視,為加快科技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劉鶴指出,嫦娥五號任務在多方面創造了「中國首次」和世界紀錄,實現了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的圓滿收官。
  • 硬核解讀「嫦娥五號」科技亮點《飛吧 嫦娥》開播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壤返回。在20多天的任務期間,「嫦娥五號」克服重重艱險,越過多個驚心時刻。該片共7集,每集5分鐘,跟蹤「嫦娥五號」從出發到回家的徵途,聚焦「嫦娥五號」追月關鍵「動作」,以權威視角、獨特風格,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精密環節,硬核解讀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以此激勵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精神。
  • 長徵五號已就位 擇機實施嫦娥五號任務
    央廣網北京11月1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辛如記 吳媚苗)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17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 助力嫦娥五號完美實現「繞、落、回」 航天「黑科技」來幫忙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胡喆)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土特產」完成移交後,整個任務正式從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研階段。嫦娥五號在驚心動魄的23天探月之旅中,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創造了多個中國「首次」和世界紀錄。
  • 從挖土到運輸,嫦娥五號的「黑科技」有多強?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胡俊 劉曉慶 劉璐 馬聰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於12月2日22時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
    記者摘取二、五、六3個關鍵數字,揭秘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約2千克月壤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中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經過20餘天的在軌飛行,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香港科技助力「嫦娥五號」成功
    文/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嫦娥五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的收官之作,把約2000克的月壤樣品「打包」帶回到地球,這凸顯出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高度和水平。往往一項重大工程背後支撐的是一項項技術難點的集中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的層出不窮。
  • 嫦娥五號成功奔月,上海給它配齊了錘子和鑽孔工具,「挖土」真難
    嫦娥五號今天凌晨就出發前往月球,此行的目的地是位於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這裡是火山結構地區,前蘇聯合美國都沒有來過,更沒有取過樣品。而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將在這個地區展開「挖土」行動,預計將帶回2公斤的月巖回地球分析。而想要完美的採樣並不容易,幸好嫦娥五號有上海某科研機構的助力,一把錘子一個鑽孔工具,讓其有了給月球取樣的機動力,而這裡面包含著很多黑科技。
  • 滿江紅——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衝霄去,歲逢庚子,嫦娥奔月。  百代夢回天易老,幾多雄雋情難卻。  攜月壤,萬裡似徵鴻,歸心切。  繞落回,三步略。  巡河漢,志如鐵。  有韶年耆宿,青絲鬢雪。  澄碧丹紅抒長卷,熔今鑄古開新界。  寄初心,譜中國航天,千秋業。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安全回家,收穫的不僅僅是2公斤樣本,它才是最重要的
    嫦娥五號自11月24日4時30分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開始就一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直到今日凌晨(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四子王旗著陸成安全著陸,這意味著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圓滿成功,嫦娥五號的探測任務順利完成。
  • 嫦娥五號攜月壤起飛 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返回地球「。主動減速、快速調整、迅速接近、精準選點、穩步著陸、採樣封裝……這一系列看似輕盈實則複雜精細的工作,凝結了無數航天科研人員的智慧。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成就,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珍藏版)
    來源:央視新聞 回顧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全程11月24日,「出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12月1日,「到達目的地」——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預選區域著陸並開展採樣工作。
  • 嫦娥五號挖土完畢準備回家!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嫦娥五號順利著陸從順利升空、成功落月、完成採樣到地外天體起飛,嫦娥五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國內外媒體競相報導,以中國探月工程為代表的民族之光,已然成為2020年最後幾周內,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返回地球「。主動減速、快速調整、迅速接近、精準選點、穩步著陸、採樣封裝……這一系列看似輕盈實則複雜精細的工作,凝結了無數航天科研人員的智慧。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背後13所高校助力,看看有沒有你的高校
    前幾日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圓滿完成月球採土任務。人們親切地稱嫦娥五號為「五姑娘」,此次月球採土行動稱為「月球來的快遞」,但是這次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行動背後助力的高校有哪些你知道嗎?喜愛航天事業的同學們不要錯過今天的推送,這些學校將有可能成為你將來會選擇的高校哦!打起精神來跟著我進入到今天的主題吧!
  •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
    乘嫦娥五號「奔月」的水稻種子發芽了從科技大國,到科技強國,徵途漫漫,惟有奮鬥。去年,嫦娥五號順利實現了月球樣本採樣返回。其實,你知道嗎?在嫦娥五號同行的「乘客」中,還有一批40克重的「香絲苗」水稻種子,而在這批去過月球的珍貴種子中,有一些已經開始發芽了。可別小看這批種子,它們可創造了一個首次——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將產出100%中國原創科研成果。802.9公斤創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畝產紀錄其實,除了上了天空的這批水稻種子,接下來要說的這種水稻也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