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春耕備耕忙。4月13日,走進洛陽鎮珠寶山村,放眼望去麥田一片蔥蔥鬱鬱,田間小麥正處於揚花抽穗期。
因為年前氣溫溫暖,小麥抽穗時間提前,要開始預防抽穗揚花期的赤黴病。曾都區洛陽鎮稻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晗從府河鎮請來種植大戶閤海雲,兩人正在用無人機給小麥噴灑農藥。楊晗介紹,「400多畝小麥,無人機噴藥一天就可以弄完,又快又均勻效果也好,能有效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
楊晗是一名80後,大學畢業後,從2010年開始回鄉發展種植業。楊晗大學所學專業為化學類,對農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有一定的心得,農田種植產量一直不錯。如今,經過近10年發展,稻星合作社網絡社員200多戶,流轉農田1200多畝,廣泛地將機械耕田、機械插秧、飛機植保、機械收割等現代化農業運用於實際操作。
洛陽是香菇種植大鎮,楊晗在發展水稻小麥種植的同時,也謀劃香菇種植業。他去年種植18個大棚8萬棒香菇,今年疫情期間封閉管理,無法採摘成熟的香菇,年後第一批香菇損失近10萬元。3月中旬香菇產業逐步復工復產,村裡安排非「四類」人員戴口罩、測溫,嚴格防控後進大棚採摘香菇,兩人一個棚,分開作業,同時每天安排8到10人,開始制棒、轉運、碼堆等春栽香菇種植工作。
復工復產以後,該村珠寶山村四組貧困戶楊光兵,被村委會安排在香菇大棚裡務工。見到他時,正忙著與村民一起給新建的大棚蓋上遮陽棚。他說,「每天來大棚務工,自己會做好防護,工資一天100元,能夠補貼家用,幹活離家又近,挺好的。」
雖然香菇受到一些影響,但楊晗種植的最後一批1500多斤香菇,已經委託珠寶山村電商賣了出去,銷路還比較暢通。他算了一筆帳,8萬棒香菇賣了60多萬元,純利潤30多萬元。
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新打算。楊晗針對去年收入情況和今年疫情對農產品的影響,結合實際對種植產業結構做出調整。去年種了1770畝地,除了10多畝種植香菇,其餘都是水稻和小麥,受乾旱影響,收成有所減少。今年,水稻和小麥種植面積減少到1200多畝,香菇種植面積擴大到30多畝地,投入60多萬元新建34個香菇大棚,共12萬棒。同時,種植香瓜6畝,西瓜12畝。
楊晗結合多年種植經驗分析,「香菇點菌種有季節性,要在清明節前全部完成,今年疫情期間,封閉管理,不少菇農點菌種比往年少,種植數量少了,價格應該會提上去,所以今年計劃擴大香菇種植規模。」
對今年的收成,楊晗胸有成竹。他預計水稻和小麥純收入10萬餘元,香菇可以賺五六十萬元。有了規劃和目標,楊晗幹勁十足,接下來一段時間,他要準備育秧土,忙碌著集中育秧、機械直播等春耕生產了。
圖文:曉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