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羨遼東鶴,吟同楚執珪。
未成遊碧海,著處覓丹梯。
雲障寬江左,春耕破瀼西。
桃紅客若至,定似昔人迷
《荀子·王制》寫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
春耕即春季耕作,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早在千年以前,智慧的勞動人民就深知在春季開始耕作的重要意義。春天,生氣勃勃,萬物復甦,春姑娘為人們點綴這個大千世界,魚兒嬉戲,草兒破土,到處都是生氣勃勃,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農民也開始了春耕。
俗話說:春耕不肯忙,秋後臉餓黃
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時節已到,農民都忙活起來了,一車一車的往自家地裡運送農家肥,為今年的春耕做準備,所有人忙得不亦樂乎,只是現下正處疫情防控期,為了減少人員聚集,農戶們都是佩戴口罩分散開來幹農活。
不負春光不誤農時 感受從化田野上不一般的春耕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這是童年的時候的標配,但是也只有今年,我在家見證了從冬天的肅殺到春天的萌芽。我覺得應該很待在農村老家的人,和我的狀態也都差不多,相比而言,我覺得農村在家抗疫的生活會很有意思 ,能在院子裡曬曬太陽,打打羽毛球,看看孩子,比如來一次這樣的春遊,是不是也會讓人心裡有些許美好的情緒出現!
中國春耕最為講究的朝代要數漢朝了。
漢朝是最早的具有皇帝親耕確切紀年的年代。
在賈誼上的《積貯疏》中,提出春耕乃是「天下之大命」,絲毫不敢懈怠。
在《漢書·食雜誌》中有這樣的記載:
「上感誼言,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
漢文帝聽取了賈誼的建議之後,皇帝親自耕種,旁邊有眾多的老百姓圍觀,即使到了某一年的春天,皇帝出城在外,還是會按照祖宗的規矩在外地行春耕的禮儀,絲毫不敢馬虎。
並於公元前178年,正式向全國下了詔書,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自此之後,春耕的傳統便以政策的方式正式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皇帝重視農耕,體恤百姓,親近自然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