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青銅神樹,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大神樹的一旁,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1986年十月,考古發現的陳舊青銅神樹被捆綁進紙箱子放進大貨車,送進四川省珍貴文物考古學研究所開展搶救性修補,而青銅神樹被土壤壓實,彎曲非常厲害。樹幹斷成3截,樹枝斷成18截,其他的小鳥、果子殘片多得無法計數。
修補神樹的操作一直持續到1994年,劉志鄔和他的精英團隊用了十年。在其中進行神樹關鍵的主體模樣耗費了八年,剩餘2年是做健全操作。一九九七年三星堆歷史博物館開放,青銅神樹挪到此館珍藏。
在三星堆文化的珍貴文物中鍛造了中華民族神樹、太陽光飛鳥、先祖之王、白虎星象、二蛇交叉、伏羲女媧、龍紋玉、虎紋、魚紋、蛙紋、蟬紋、龜紋這些的圖案符號,為四川人類文化的燦爛成果。
特別是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的珍貴文物中發現來源於古絲綢之路上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孕媽圖騰圖片的珍珠貝,在金沙遺址中也把珍珠貝製成精美的和田玉白玉祭祀用品。這類珍珠貝在北京周口店三萬年前山頂洞人文化中已具備了初始的生殖崇拜的圖騰圖片意識。
在渭河流域6000年以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中珍珠貝紋也是女陰母體的代表,河南濮陽龍虎坑考古發現的6500年以前星象文化核心理念的龍、虎圖騰圖片也是由代表孕媽文化的珍珠貝構成。
在文史類著作《山海經》中記述,古代人朝聖大西北方向是崑崙山,崑崙山上生長發育著扶桑花若木的神樹,神樹上面有代表日出日落時間的太陽光飛鳥。西北方是中華文化遠古人類產生的北鬥七星為主導的星象文化,北鬥七星緊緊圍繞北鬥七星轉動,每轉15°便是一個節令,轉動一周便是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金沙遺址考古發現的太陽光飛鳥金箔紙就是這個星象文化的體現。
女媧娘娘的傳承子神,伏羲的宇宙文明,凝望北鬥七星,循環往復,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華」便是矗立於宇宙空間當中開滿鮮花的,代表著一年四季興旺發達的「中華民族神樹」。
大家的聳目先祖神,造就了中華文化的文明行為文化管理體系,即星象文化、河圖洛書、周易、黃帝內經、孔子、孟子等諸子百家直到儒釋道,呈現在我國文化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物價值
青銅神樹說明它和傳說中的扶桑樹及太陽神鳥有關。聽說在漫長的修真和西方國家都有一棵極大的扶桑樹,是太陽神鳥冉冉升起和棲居的場地,每天早上太陽神鳥從扶桑樹上冉冉升起,夜裡就落在扶桑樹上歇息。
並且遠古傳說天有十日,每日冉冉升起一個太陽,剩下的九個太陽神鳥就棲居在樹上。鍛造於三千年前的青銅神樹,極其壯闊,獨樹一幟全球少見。二零零二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青銅神樹就位居在其中,變成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會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