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是國人社交方式被改變的開始:微信1.0上線;
張小龍的微信,給大家帶來了社交方式的改變,極大地滿足了大家的社交需求,天南地北一線連通,瞬間實現你看見我,我看見你。
2012年4月19日,是繼續被微信改變的日子: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線。
自從這一刻起,給國人帶來了更加不一樣的社交方式,朋友圈求點讚、求轉發、求評論、各種曬:
出去吃飯要曬、去旅遊要曬、去遛狗要要曬;
心情好了曬,心情壞了曬,不管幹啥都要曬。而且,曬的理由非常充分!
而隨之,又催生了一批朋友圈帶貨致富,於是廣告霸屏。。。
很多人對朋友圈的非常依戀,甚至在看朋友圈的時候一定要翻到上一次看過的部分,生怕漏掉什麼重要信息。
我對朋友圈的依戀程度沒有這樣嚴重,但是依然會每天打開幾次,翻幾頁隨意看看,很少點讚評論。
在2019年為備戰考研,於4月11日關閉朋友圈功能,以減少時間消耗。
值此一年時間,昨天已出分數線,完美落幕,對朋友圈而引起的思考有以下幾點。
1、朋友,不是選出來的,是剩下來的
我們都非常想要有很多的朋友,什麼樣的人能算的上朋友?當然也自有自的標準,我們暫且將與自己生活、感情、工作、成長有關的人員都成為朋友吧,在這裡當然不不不能單指密友。
去這裡有朋友,去那裡有朋友,幹這事兒有朋友,幹那事兒有朋友,希望朋友無處不在。
朋友的「朋」字,是兩個「月」,是要隨著時間走的;朋友的「友」字,下面是個「又」,而且「友」字是半包圍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身邊的人是會不斷變化的。
不同的時間階段,身邊的朋友會總有來去,一直有人上車,有人下車。
我的微信好友上千個,常聯繫的除了家人、工作溝通頻率高的好友之外,其他常聯繫(至少每月一次)的不會超過20個。
奈你有上千好友列表,有幾人能陪著你走多遠,都是未知,只希望會有很多。
而當你發現,走來走去有個人一直陪著你坐車的時候,可能剩下來的就是他。
2、你關心的,自然會想辦法去了解他
關閉朋友圈一年,但是並不是一點朋友圈都沒看,我會對我想要看近況的人,點開頭像進入他的朋友圈。
朋友圈信息少的,也會在與別人聊天時,去了解下他的近況,無論好壞。
或許出於好奇,或許出於關心,或許出於其他目的,都會想盡辦法去了解。
當看到朋友圈出現三天可見、近十條可見、半年、一年等功能的時候,我並沒有使用,而是依然開著所有的查看權限;
但是,2020年以來,微信上線「僅聊天」功能之後,再有好友添加時,我會選擇開始使用這個功能,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人就僅聊天就可以了,是因為我不想也無需他了解我;
3.你在乎他,他不一定在乎你,也不一定想讓你在乎
而當自己專門打開想要看的朋友圈時,對方可能只三天可見,或者空無一物,而且不能排除你不能看的可能。
我們並不能保證這樣付出與回報、愛與被愛是相等的,親密戀人、父母子女亦是如此,朋友之間不該強求;
只是,我們知道便可以了。
4.相互在乎的朋友真的很鳳毛麟角
惺惺相惜的朋友,如果有,就好好珍惜吧。
有幾個能一直陪往下走的人呢?
在我上千個好友中,有過好幾次刪好友的衝動,但忍住沒刪,因為我不確定哪一個可能會在我下一階段陪我,哪一個現在的密友會走丟~
知音難求,可遇而不可求;不要苛求有知音,一個眼神對方就明白,有心靈感應似的,這樣的也許會悄悄地出現在你身邊~
而且,當你真的落難時,可能會有你意外的朋友去幫你渡過難關,就像韓寒幫高曉松!
真相是這樣,但是不用扎心,是不是就不要那麼認真了?絕逼不能!
年輕的我們,純真的年代,無邪讓大家年少時走到了一起;
油膩的我們,混沌的年代,現實讓大家漸行漸遠;
最終的走向,都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