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葛亮中計的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大概率是後人臆想出來的。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張郃就是蜀漢的大敵,能殺掉他,對於蜀漢來說,那可是非常有利的!
張郃
在三國的前中期,張郃還並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到了後期,張郃的地位和名氣不斷的抬高,已經是逐漸的成長為天下名將了!漢中之戰時,劉備就曾誇讚過張郃,說他是天下名將,用兵有方。而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由於蜀漢人才凋零,除了諸葛亮本人,很難有人能夠擊敗張郃。在當時的戰場,張郃的軍事表現可比司馬懿強多了!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說白了,與其他頂尖名將相比起來,算不上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大家之所以認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超強,那是因為之前的那批名將都已經逐漸的凋零了,沒人去和司馬懿競爭了。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先生給了司馬懿很多的篇幅,重點寫了他和諸葛亮的對抗。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也是常常處於下風,被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壓著打。要知道,在曹真時期,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和諸葛亮硬剛的,而且諸葛亮還佔不了絲毫便宜。
綜合來看,相比於司馬懿,其實張郃對於蜀漢的壓力更大,張郃是有勇有謀的名將,軍事能力勝於司馬懿!而之所以會有人說諸葛亮在射殺張郃的那一刻,發現自己中計了,其實完全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情節,關鍵是,就演義中的情節來看,諸葛亮也並沒有絲毫髮現自己中計的後悔與懊惱,而是非常的開心自信!
當時諸葛亮率軍撤退,司馬懿想要追擊,張郃自告奮勇,結果司馬懿並不同意。司馬懿認為張郃太過急躁,容易出事,不願意讓他前去。最後在張郃的堅持之下,司馬懿才勉強同意讓張郃前去追擊。
原文:懿大喜曰:「孔明此去,必有東吳消息也,誰敢追之?」大先鋒張郃曰:「吾願往之。」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耳。」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大先鋒之職。今日正是立大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
張郃追擊蜀軍,先是魏延同他交手,詐敗而去,引誘他追擊,之後關興又出馬,繼續詐敗引誘張郃,如此反覆幾次,張郃終於被引誘到了木門道中。張郃也是百戰名將了,魏延和關興輪流詐敗,引誘他追擊,為啥張郃都沒有發現呢?還傻乎乎的追,這個場景讓人看得感覺非常奇怪。實際上,這就是羅貫中先生有意安排的了,以張郃之前的表現來看,他為人聰慧機警,頗有謀略,而且極其擅長保命,怎麼會看不出這麼明顯的計謀?
最終張郃被引入木門道,兩邊蜀軍萬箭齊發,張郃及其部將,被亂箭射殺。而諸葛亮見張郃被射死,說了這麼一段話。
原文:忽一通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眾軍勒回馬急退時,只聽得山頭上大叫曰:「諸葛丞相在此!」眾軍仰視,只見孔明立於火光之中,以羽扇指眾軍而言曰:「吾今日圍獵,欲射其『馬』,誤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復仲達,早晚必為吾所擒矣。」
這裡的馬指的是司馬懿,而獐則指的是張郃,諸葛亮的意思是我本來設計想要伏殺司馬懿,沒想到卻殺了張郃,你們這些曹軍回去告訴司馬懿,今天算他運氣好,我早晚要把他捉拿到手!這話怎麼看,也不像是諸葛亮在後悔中計射死了張郃,這完全是諸葛亮的勝利宣講啊!而很多人因為這句「欲射其馬,誤中一獐」,便說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完全是一種臆想了。
事實上,在正史中,張郃本來是不願意去追擊諸葛亮的,這一點和演義中大不相同。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根據這份記載來看,當時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而張郃深知諸葛亮之能,並不想去追擊,所謂「窮寇勿追」,但是在司馬懿的堅持下,張郃不得不聽從軍令,去追擊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射殺。很多人認為,張郃之死,很可能是因為司馬懿想要排除異己,畢竟張郃能力強,又忠心於曹氏,所以司馬懿才使用了這招借刀殺人!
結語
司馬懿借刀殺人的這種說法呢,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很明顯,這與諸葛亮無關。無論如何,射殺了張郃,諸葛亮都是十分開心的,根本不存在他發現中計,心中懊悔的情節!張郃比司馬懿軍事才能更高,死了最厲害的張郃,留下手下敗將司馬懿,對於諸葛亮來說,對於蜀漢來講,怎麼看都是比較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