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被亂箭射殺,真的是司馬懿「借刀殺人」?諸葛亮中計了?

2020-12-15 騰訊網

關於諸葛亮中計的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大概率是後人臆想出來的。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張郃就是蜀漢的大敵,能殺掉他,對於蜀漢來說,那可是非常有利的!

張郃

在三國的前中期,張郃還並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到了後期,張郃的地位和名氣不斷的抬高,已經是逐漸的成長為天下名將了!漢中之戰時,劉備就曾誇讚過張郃,說他是天下名將,用兵有方。而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由於蜀漢人才凋零,除了諸葛亮本人,很難有人能夠擊敗張郃。在當時的戰場,張郃的軍事表現可比司馬懿強多了!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說白了,與其他頂尖名將相比起來,算不上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大家之所以認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超強,那是因為之前的那批名將都已經逐漸的凋零了,沒人去和司馬懿競爭了。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先生給了司馬懿很多的篇幅,重點寫了他和諸葛亮的對抗。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也是常常處於下風,被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壓著打。要知道,在曹真時期,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和諸葛亮硬剛的,而且諸葛亮還佔不了絲毫便宜。

綜合來看,相比於司馬懿,其實張郃對於蜀漢的壓力更大,張郃是有勇有謀的名將,軍事能力勝於司馬懿!而之所以會有人說諸葛亮在射殺張郃的那一刻,發現自己中計了,其實完全是來自於三國演義的情節,關鍵是,就演義中的情節來看,諸葛亮也並沒有絲毫髮現自己中計的後悔與懊惱,而是非常的開心自信!

當時諸葛亮率軍撤退,司馬懿想要追擊,張郃自告奮勇,結果司馬懿並不同意。司馬懿認為張郃太過急躁,容易出事,不願意讓他前去。最後在張郃的堅持之下,司馬懿才勉強同意讓張郃前去追擊。

原文:懿大喜曰:「孔明此去,必有東吳消息也,誰敢追之?」大先鋒張郃曰:「吾願往之。」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耳。」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大先鋒之職。今日正是立大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

張郃追擊蜀軍,先是魏延同他交手,詐敗而去,引誘他追擊,之後關興又出馬,繼續詐敗引誘張郃,如此反覆幾次,張郃終於被引誘到了木門道中。張郃也是百戰名將了,魏延和關興輪流詐敗,引誘他追擊,為啥張郃都沒有發現呢?還傻乎乎的追,這個場景讓人看得感覺非常奇怪。實際上,這就是羅貫中先生有意安排的了,以張郃之前的表現來看,他為人聰慧機警,頗有謀略,而且極其擅長保命,怎麼會看不出這麼明顯的計謀?

最終張郃被引入木門道,兩邊蜀軍萬箭齊發,張郃及其部將,被亂箭射殺。而諸葛亮見張郃被射死,說了這麼一段話。

原文:忽一通梆子響,兩下萬弩齊發,將張郃並百餘個部將,皆射死於木門道中眾軍勒回馬急退時,只聽得山頭上大叫曰:「諸葛丞相在此!」眾軍仰視,只見孔明立於火光之中,以羽扇指眾軍而言曰:「吾今日圍獵,欲射其『馬』,誤中一『獐』。汝各人安心而去,上復仲達,早晚必為吾所擒矣。」

這裡的馬指的是司馬懿,而獐則指的是張郃,諸葛亮的意思是我本來設計想要伏殺司馬懿,沒想到卻殺了張郃,你們這些曹軍回去告訴司馬懿,今天算他運氣好,我早晚要把他捉拿到手!這話怎麼看,也不像是諸葛亮在後悔中計射死了張郃,這完全是諸葛亮的勝利宣講啊!而很多人因為這句「欲射其馬,誤中一獐」,便說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完全是一種臆想了。

事實上,在正史中,張郃本來是不願意去追擊諸葛亮的,這一點和演義中大不相同。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根據這份記載來看,當時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而張郃深知諸葛亮之能,並不想去追擊,所謂「窮寇勿追」,但是在司馬懿的堅持下,張郃不得不聽從軍令,去追擊諸葛亮,最終被諸葛亮射殺。很多人認為,張郃之死,很可能是因為司馬懿想要排除異己,畢竟張郃能力強,又忠心於曹氏,所以司馬懿才使用了這招借刀殺人!

結語

司馬懿借刀殺人的這種說法呢,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很明顯,這與諸葛亮無關。無論如何,射殺了張郃,諸葛亮都是十分開心的,根本不存在他發現中計,心中懊悔的情節!張郃比司馬懿軍事才能更高,死了最厲害的張郃,留下手下敗將司馬懿,對於諸葛亮來說,對於蜀漢來講,怎麼看都是比較划算的!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殺張郃,為何說是中了司馬懿的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亂箭射殺了宿敵張郃,解決了蜀國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在諸葛亮殺張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司馬懿幫兇。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是追擊諸葛亮射殺。「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眾所周知諸葛亮多智謀,常年與諸葛亮對峙的張郃不可能不知道。張郃知道諸葛亮退兵過程必有伏兵,不能追擊,如果追擊可能會中計。
  •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但他就是要逼迫張郃作戰。把張郃交到諸葛亮手裡。此時的張郃是兩難之地,出兵作戰,則會被諸葛亮所敗,可不戰,司馬懿就有藉口殺掉張郃。畏敵不前,臨陣抗命,這都是很好的戰場殺將的理由啊。兩難之境的張郃,選擇了戰。因為戰雖然會中計,但還有勝的可能。而不戰,張郃則必然會被司馬懿以軍法處置。
  • 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1刻,諸葛亮才發覺自己中計了,嘆息:此人難對付!
    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1刻,諸葛亮才發覺自己中計了,嘆息:此人難對付! 張郃此人,他最開始是袁紹的部下,後來在官渡之戰的時候被同僚逼迫,無奈之下投降曹操。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在戰鬥中,張郃右膝中箭而亡。三、張郃真的是死於司馬懿的借刀殺人嗎?在後世,有人從張郃戰死前後的種種情況,推斷出張郃的死與司馬懿的陰謀有關。他們認為,張郃的死是因為司馬懿想要害死他,所以才用借刀殺人的辦法,借諸葛亮的手殺死了張郃。那麼,現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採用現代的得利者理論來看,這個看法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3、當諸葛亮主動撤退時,張郃建議不要追擊蜀軍,但是司馬懿不聽張郃建議,反而派出張郃追擊蜀軍,結果張郃中了諸葛亮軍的埋伏,右膝蓋中箭身亡。張郃張郃三次建議,司馬懿三次拒絕,尤其是最後一次,明明知道諸葛亮撤退是絕對有後手,卻還命令張郃追擊,導致張郃被射殺,因此司馬懿有害死張郃的嫌疑,那麼問題來了,張郃之死,是不是司馬懿的陰謀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後來諸葛亮被劉備感動,幫助他成為了一霸。提到諸葛亮這個人,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優點了,除了善於用計外,他還會洞察人。縱觀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利用他人,只有一次是被人利用了,也可以說是中計了。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為了慢慢蠶食隴西,特意切斷了曹魏關中對隴西地區的補給。
  • 張郃之死,誰是最大的受益者?諸葛亮和司馬懿竟達成共識
    張郃之死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張郃原來是袁紹手下名將,官渡之戰時投降於曹操,曹操對張郃大為賞識,跟隨曹操徵戰沙場,平馬超,滅張魯,戰功顯赫,後被封為五子良將。諸葛亮北伐之時,張郃擔任司馬懿先鋒,在街亭擊敗蜀將馬謖,逼著諸葛亮撤兵。後來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張郃表現極佳,連諸葛亮也稱嘆他是不可多得的一員猛將。之後諸葛亮五出祁山,在劍閣設計埋伏,將前往追擊的張郃亂箭射死。
  • 張郃追擊諸葛亮時,遭伏擊身死,是司馬懿消除軍中異己的陰謀嗎?
    三國時期,張郃是三國時期第一好將,早年在袁紹麾下是有名的「河北四庭柱」之一,後來投靠曹操,又被稱為曹魏五子之首。可是如此英勇的良將,在追擊撤退蜀軍時竟孤軍奮戰,被諸葛亮所安排的伏兵亂箭射死,成了「五子良將」中唯一的死敵,這實在令人痛惜。
  • 張郃之死,確實是司馬懿的「傑作」,但其中也有張郃自願赴死之因
    真薨,諡曰元侯,因此針對張郃一場「謀殺」就開始了,此時,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與魏軍相互對峙,經過一場大戰,諸葛亮決定退兵,這個時候,領兵追擊的張郃恐防有詐,便喝令停止追擊,但是作為主帥的司馬懿卻讓張郃必須追擊,張郃告訴司馬懿:「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是,司馬懿不聽,讓張郃必須去追,要不去,軍法從事,所以張郃沒法,率軍追擊,結果在木門谷被蜀軍射殺。
  • 三國988:司馬懿聽說張郃被亂箭射死,痛哭不已,下令收兵回國
    張郃被射死在木門道,魏平正待回馬急退,忽聽得山頭上有人大聲叫道:「諸葛丞相在此!」魏平抬頭一看,火光中只見諸葛亮手裡拿著羽扇,安閒地站在山頭上。諸葛亮用羽扇一指,對魏平說:「我今天圍獵,原來想射死一隻『馬』,卻射了一隻『獐』。你們回去告訴司馬懿,他遲早也要被我擒住的。」
  • 諸葛亮除掉張郃,看似大功一件,實際上卻幫了司馬懿!
    張郃則認為該分兵駐守雍、郿,但司馬懿認為若分軍不及合軍有利,便向西推進。同年六月,諸葛亮眼見糧草接應不上,而又收到後主劉禪下令北伐軍撤退的聖旨,諸葛亮只有引軍退回。在此背景下,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漢軍,張郃認為「圍師必闕,歸師勿遏」。眼見張郃不贊同追擊未被打敗而主動撤退的漢軍。司馬懿卻強行堅持要張郃領兵追擊,張郃無奈前往追擊。
  • 作為三國後期曹魏僅存的一流名將張郃,司馬懿為什麼要害死他?
    先說下張郃之死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選擇的是祁山路線,當時曹叡命令張郃率軍到略陽迎戰,諸葛亮退守祁山,據《魏略》記載,當時西線的主帥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張郃本意是窮寇勿追,但司馬懿不聽,張郃不敢違抗軍令,追到木門這個地方,諸葛亮設伏,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蓋,加上張郃當時年歲已達,結果當場被射殺陣亡。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沒有被司馬懿識破嗎?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羅貫中老師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一個故事。雖然這段故事並不全是真實的,但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老師也比較尊重歷史,並沒有改變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時期戰役的勝敗結果。 那麼與諸葛亮同樣智慧超群的司馬懿沒有看出來這是「空城計」嗎?
  • 張郃被張飛打得全軍覆沒,為何劉備諸葛亮不怕夏侯淵,唯獨忌憚他
    之後,張郃與夏侯淵開始鎮守漢中,直到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劉備打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多,還在靠著法正奇謀,誘使夏侯淵離開陽平關駐地,到定軍山與劉備爭制高點,劉備採取了聲東擊西之計,假裝重兵攻打張郃,迫使夏侯淵分一半兵救援張郃,然後以重兵攻打夏侯淵,黃忠一馬當先斬殺夏侯淵於定軍山,夏侯淵一死,曹魏的漢中防線幾乎要崩潰。
  • 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判斷失誤,還有其假借諸葛亮之手剷除異己?
    諸葛亮苦心籌謀的前兩次北伐都無功而果,第三次北伐取得了漢中之西的武都和陰平兩郡,這是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首次取得的巨大戰果,此次的收穫也令蜀軍士氣大振。蜀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在經過了一系列的休整與布置之後,開啟了第四次北伐的徵程。然而,此次北徵的過程中,卻留下了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
  • 諸葛亮不懼司馬懿,卻為何忌憚一個武將張郃?
    在上一篇「諸葛亮一次北伐連載(1)」中,我們介紹了蜀漢第一次北伐的兵力、曹魏在蜀漢的防線情況,以及諸葛亮為什麼要以攻取隴右為目標。本篇我們來看下:曹魏的兵力布局和諸葛亮的戰略構想諸葛亮故意洩露孟達謀反書信,一者迫使孟達不得不反,同時使司馬懿兵團必須前往平叛,不論勝負,司馬懿兵團都已經不可能趕往隴西戰場。((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晉書》)諸葛亮又以趙雲鄧芝為疑兵,做出出斜谷進取郿城態勢。
  • 諸葛亮的空城計漏洞百出,為何司馬懿還是退軍了?司馬懿:怕死唄
    諸葛亮一生中與司馬懿多次交手,而空城計的那一次,可謂是諸葛亮距離失敗和死亡最接近的一次。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向來足智多謀,謀定而後動,往往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諸葛亮的錦囊就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所率軍隊也動輒是數十萬。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於是鎮守宛城的司馬懿被曹叡徵召入朝。司馬懿由西南軍區總司令,轉任西北軍區總司令,屯駐長安。司馬懿當時手下有張、郭淮、費曜、戴陵等大將,司馬懿派費曜、戴陵領4千人守天水的。自己則帶著主力來勢洶洶,要救援祁山。對於主力全部出動,有不同意見。張郃認為應該分兵在雍縣和縣防守,防止諸葛亮派軍切斷魏軍的糧道和後路。
  •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極其精彩的篇章,蜀國在經歷了馬謖之敗後,已經如驚弓之鳥,因此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巧妙設計「空城計」,嚇退了老謀深算、智勇雙全的司馬懿。
  • 「空城計」堪稱經典,司馬懿真的沒有看穿?他回城告訴了兒子實情
    期間諸葛亮使用了聲東擊西,偷梁換柱,誘敵深入等等計策均被司馬懿一一化解,司馬懿同時也借用諸葛亮的手除掉了心向曹魏的將領,把這支軍隊變成了自己的私軍。兩人對峙過程中司馬懿曾經差點可以擒殺諸葛亮,但卻被諸葛亮用空城計巧妙騙過,事後追悔莫及。但實際上從他和司馬昭的對話中就可以知道,其實司馬懿已經看穿了空城計,這只是他將計就計而已,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