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堪稱經典,諸葛亮帶領的蜀軍雖然從軍事力量對比上呈現弱勢,但卻牢牢佔據了戰爭主動權,司馬懿帶領的魏軍則作為防禦方,他們的勝負得失也直接影響天下的走勢。期間諸葛亮使用了聲東擊西,偷梁換柱,誘敵深入等等計策均被司馬懿一一化解,司馬懿同時也借用諸葛亮的手除掉了心向曹魏的將領,把這支軍隊變成了自己的私軍。
兩人對峙過程中司馬懿曾經差點可以擒殺諸葛亮,但卻被諸葛亮用空城計巧妙騙過,事後追悔莫及。但實際上從他和司馬昭的對話中就可以知道,其實司馬懿已經看穿了空城計,這只是他將計就計而已,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野心。
空城計始末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丕剛剛離世,新上位的曹睿並沒有太大的威望,可以說此時的曹魏政局非常混亂。因為諸葛亮此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一出兵就成功佔領了曹魏隴西三郡和幾十萬人口,曹魏朝野震驚,擔心西涼、關中都被諸葛亮拿下。因為前線失利,魏明帝曹睿決定派遣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到前線掌權,交代他務必要擊敗諸葛亮。
司馬懿觀察戰局後發現破局之點就在街亭,這裡是關中、西涼、隴西三個地方的交界點,諸葛亮在這裡部署了大量兵力就是為了防禦魏軍好消化戰果。司馬懿派遣大將張郃攻打街亭,張郃斷了蜀軍水源後輕而易舉拿下此地,司馬懿趁著這個機會親率10萬大軍突擊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此時諸葛亮已經退無可退,手上僅有幾千老弱殘兵和一幹文臣,正當所有人絕望時諸葛亮擺出了空城計。
他事先打開西城城門,安排幾名士兵裝作老百姓的樣子在城門口掃地,自己則在城牆上焚香彈琴。當司馬懿10萬大軍兵臨城下時依舊不為所動,而是繼續專心致志地彈琴。城下的魏軍不清楚諸葛亮擺什麼譜,副將為防生變建議司馬懿可以派遣一支小部隊進入城中一看究竟,假如沒有埋伏就可以擒殺諸葛亮。
司馬懿並沒有答應副將,而是閉著眼睛聽著諸葛亮的琴音。司馬懿好像想到了什麼突然睜大眼睛大喊:"城內有埋伏,快快撤退!"隨即帶著部隊火速撤軍五十裡,導致諸葛亮一行人安然無恙脫身。事後天下間流傳著司馬懿膽小如鼠,看見諸葛亮就害怕。用來嘲諷司馬懿的愚蠢,司馬懿對此假裝沒聽到。
活著的諸葛亮比死了的諸葛亮更有用
有一次司馬昭忍無可忍,他質問司馬懿當時為什麼這麼做。司馬懿看著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低沉地對他說:"假如那時候諸葛亮死了,那我們家也就被滅族了!"有成語說得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兩個成語是形容古代皇帝戰後斬首、清算有功的大臣的,比如越王勾踐殺範蠡和文種,劉邦殺韓信等等。並不是因為皇帝狠心,也不是大臣們做了什麼事,而是政治鬥爭,誰都避免不了。
當時的司馬懿已經是曹魏三代重臣,而且還是魏明帝的輔政大臣,可以說權力極高,但因為都是文臣,皇帝可以制衡,還算得上放心。可自從魏明帝派遣他統兵之後性質就不一樣了,司馬懿有威望有能力而且現在還有兵權,已經實質性成為一個權臣,假如他有想法的話甚至可以造反!
魏明帝曹睿明白這一點,所以權衡利弊之後還是派遣司馬懿到前線督軍。可以說司馬懿現在的權力是因為諸葛亮出現了才得到了,只要諸葛亮還在,那魏明帝就需要司馬懿來抗擊諸葛亮,司馬家就會得到足夠的利益。但假如擊敗諸葛亮了,那短時間內司馬懿可能被魏國歌頌,但將會迎來皇帝的猜忌,甚至整個司馬家都會被滅族。因為這就是權力的鬥爭,魏明帝別無選擇。
一切以家族的利益著想
司馬家祖上當過朝廷很多大官,到了司馬懿那個時代已經是名門望族,甚至因為司馬懿的出現,已經把司馬家推上了頂級家族的序列,屬於曹魏的統治階級。在古代家族的利益比國家的利益更重要,一切行動先以家族的利益為主,然後再考慮國家利益。這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而且那個時候的曹氏影響力已經日薄西山,曹丕時代因為他心胸狹隘,連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所以當他上位之後就剝奪、削弱了很多宗室文臣武將的權力,改用外姓人來掌權、輔佐自己。而到了現在魏明帝時期,他的能力不如曹丕,影響力甚至也不如曹丕,可以說曹氏集團處在最虛弱的時候,也是司馬家能夠上位的最好時機,一步都不能出錯。
所以司馬師兩兄弟明白了這一點,一起努力朝著家族的最終目標前進。當魏明帝突然英年早逝,而整個曹家僅有曹爽一個草包撐起來的時候司馬懿知道時機已經成熟,特意以退為進,表面上擺出敵不過曹爽的樣子讓曹爽放鬆警惕,但背地裡卻積蓄力量並讓曹爽膨脹。最終發動政變,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奪取曹魏最高統治權,把司馬家推上了那個時代的巔峰。
小結
司馬懿可以說是史上最老奸巨猾的一個人之一,他青年時處於曹操時代,他知道自己和曹操比起來不是一個體量的對手,於是押注曹丕,輔佐曹丕上位。曹丕上位後他因為從龍有功從此平步青雲,甚至成為了文官集團的首領。而到了曹睿時代又從文官轉變成武將,完成了一個重臣到權臣的轉變。
精彩的是身為一個權臣他知道皇帝猜忌、顧慮什麼東西。表面上做出了各種政策,讓皇帝以及其他政敵打消對自己的戒心,但背後從未放棄。從他一生履歷來看,這何嘗不是大智大勇呢?所以司馬家最後能夠成為最終贏家,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