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撤軍?因為他看懂了諸葛亮給的暗示

2020-12-22 歷史策論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他讓諸葛亮輔佐劉禪,蜀漢國力漸漸恢復,在諸葛亮上書《出師表》之前,他就在為北伐曹魏做準備,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討伐曹魏。

在這次徵戰中,涼州刺史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就是魏延帶五千精兵,度過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後率大軍跟他匯合,若是成功,蜀漢將能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其實從諸葛亮五伐曹魏來看,他根本沒有成功的機會,最後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但諸葛亮卻被活活耗死在五丈原,子午谷奇謀雖然驚險,但有成功的希望,只要能奪下長安以西,就能解決最重要的糧食供給,當然了,這是後話了。

首次北伐,首戰告捷,諸葛亮攻下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天水守將姜維也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退守上邽固守待救援,頃刻之間隴右五郡都陷入了一片混亂,正當諸葛亮旗開得勝時,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曹睿派大軍救援。

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出了馬謖駐守,但馬謖過於自大,失守街亭,魏國十萬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手上根本無兵可用,但是諸葛亮並不慌張。

他打開城門,讓人都躲好,並給幾個人發了幾把掃把,讓他們在城門口掃地,自己就帶著兩個童子登上了城樓,焚香彈琴。

《三國演義》中云: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司馬懿率大軍來到了城門口,看著了這一幕,一向謹慎的司馬懿,不敢輕易進攻,他怕其中有伏兵,就帶著大軍離開了,諸葛得以化險為夷。

風險和利益是等同的,「空城計」也是虛晃一招,若是司馬懿隨便派一隊士兵進去,那麼諸葛亮必死無疑。

要知道司馬懿手握10萬大軍,就算裡面有伏兵,他也能跟諸葛亮拼個你死我活,他為何非要撤兵呢?其實這場「空城計」司馬懿已經看穿了,但他也看懂了一些其他的暗示。

就當時局勢來講,司馬懿處境非常微妙,曹操還在世時,就對他十分提防,曹丕繼位後,同時不敢重用他,司馬懿只能隱忍,諸葛亮發動北伐,無疑給了他一個出山的機會。若是諸葛亮一死,司馬懿自然得不到任何重用。

所以諸葛亮讓人在大門口掃地,這也有種各掃門前雪的意思,司馬懿看懂了諸葛亮的給了暗示,就選擇了撤兵。

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又著手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第四次北伐、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在這五次北伐當中,也是連連遷升,官至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

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繼續北伐,輸多勝少,公元263年,蜀漢滅亡,最終曹魏、蜀漢、東吳都沒能完成大業,反倒是司馬家統一了天下。

《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髓,它們能從千萬本小說中脫穎而出,自然有它們的魅力,原價128元,筆者為大家爭取到了最低價,現在僅需78元,想要了解的,不容錯過。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空城計漏洞百出,為何司馬懿還是退軍了?司馬懿:怕死唄
    諸葛亮一生中與司馬懿多次交手,而空城計的那一次,可謂是諸葛亮距離失敗和死亡最接近的一次。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向來足智多謀,謀定而後動,往往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諸葛亮的錦囊就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所率軍隊也動輒是數十萬。
  • 為什麼司馬懿已識破空城計,卻還選擇撤軍?他不撤軍就完了
    ——調寄《臨江仙》 都說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謀,空城計更是諸葛亮一生事跡的名場面,而諸葛亮評價這場計謀是險計,難道是擔心騙不到司馬懿?其實,事情並不像面前上那麼簡單。為什麼司馬懿已識破空城計,卻還選擇撤軍?他不撤軍就完了
  •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是撤軍了?當然是為了保命要緊
    空城計在《三國演義》裡,其實就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峙,司馬懿剛在一個街亭裡打過一場勝仗,就帶著15萬將士來到了諸葛亮所在的西城。可是在西城裡面,諸葛亮沒有兵馬,原本西城只有五千將士,當司馬懿率兵到時,一半的城內將士已經被調來運糧,只剩下兩千多人,老弱病殘。
  • 「空城計」存在質疑,為何還後人還用故事對比司馬懿與諸葛亮?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杜撰的故事?為何後人認為司馬懿是贏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精彩有對決,莫過於「空城計」。此計歷史上有名,而且把諸葛亮的機智勇敢描寫得淋漓盡致,對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而錯過機會而嘲笑,後人認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現在網上還有文章認為,「空城計」最大贏家是司馬懿。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沒有被司馬懿識破嗎?
    話說回來,諸葛亮派出一位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做先鋒守街亭,是不是有些草率了。雖然是馬謖的自薦,但是諸葛亮有決定權,諸葛亮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吧,我們還是回來繼續講一下「空城計」。 「空城計」的具體情況
  •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司馬懿,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經歷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丕,曹睿,終於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然而,每當一提到司馬懿,我們都會想到諸葛亮,司馬懿怕諸葛亮嗎?
  • 諸葛亮空城計中為何會安排4個人掃地?司馬懿看懂了,因此留住自己的...
    為何這樣說呢?我想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事件,當時諸葛亮大擺空城計,並且還故意讓4名士兵在城門口掃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當時想的是什麼,可是一樣聰明的司馬懿卻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因此也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分析,諸葛亮空城計的成功,並非是因為計謀的巧妙,更非司馬懿膽小被嚇退,而是司馬懿的權謀安排而已。退一步講,諸葛亮經歷了街亭之敗,已經只剩下老弱殘兵2500餘人,而司馬懿卻擁有15萬精兵,僅憑几個人旁若無人灑水掃地,諸葛亮笑容可掬地焚香操琴,司馬懿便會忙不迭的逃走嗎?
  • 司馬懿早已看出是空城,為何仍堅持撤軍?專家:不然會全軍覆滅
    三國是有很多朋友都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當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的英雄人物,也出現過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諸葛亮所使用的空城計,就讓很多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有很多人卻特別好奇,按照正常的情況來說,司馬懿應該能夠看得出來這是諸葛亮的計謀,為什麼他還會撤軍呢?
  • 「空城計」堪稱經典,司馬懿真的沒有看穿?他回城告訴了兒子實情
    期間諸葛亮使用了聲東擊西,偷梁換柱,誘敵深入等等計策均被司馬懿一一化解,司馬懿同時也借用諸葛亮的手除掉了心向曹魏的將領,把這支軍隊變成了自己的私軍。兩人對峙過程中司馬懿曾經差點可以擒殺諸葛亮,但卻被諸葛亮用空城計巧妙騙過,事後追悔莫及。但實際上從他和司馬昭的對話中就可以知道,其實司馬懿已經看穿了空城計,這只是他將計就計而已,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野心。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17字遺言,道出空城計的真相!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17字遺言,道出空城計的真相! 導語: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確實被演義吹噓過頭了,他治理內政和軍隊的能力的確讓人佩服,這一點可對標漢初的蕭何,但他和蕭何一樣,軍事水平就不如自己治理內政的水平了,此外他在戰場上還碰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司馬懿,此人城府至深,隱於曹魏朝中數十年,一朝爆發,便奪取了曹魏江山,論陰謀,孔明不是他的對手。
  • 為何說空城計司馬懿才是最大的贏家?看完這些,不得不服司馬老賊
    而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窮兵黷武,有擁軍自重的嫌疑。 就算是演義,空城計司馬懿也是最大的贏家。司馬懿為何明明看透了這是一個局,他為何不趁機發兵,活捉諸葛呢?看完之後,才知道難怪司馬家最後能贏天下,司馬懿的智慧簡直就是老妖怪。
  • 三國歷史:司馬懿看出空城計的秘密為什麼不敢進攻其實在保護自己
    在三國的歷史上甚至是在《三國演義》中和《三十六計》中我們都聽說過空城計的故事。空城計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的三十六計中,但是被人熟知的還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掩護百姓撤退,故意布下了空城計,一人一琴一曲嚇退了曹魏的十五萬大軍,事後我們知道其實司馬懿看出來了空城計的秘密,那為什麼司馬懿不敢進攻反而要撤退呢?其實司馬懿在保護自己,你信嗎?司馬懿之所以撤退原因有三:第一:司馬懿的多疑。
  • 「典故新解」諸葛空城 「五音八卦陣」空而不虛
    陸遜為何撤軍十裡?因為他看到了陣陣沖天而起的殺氣。那司馬懿呢?他沒有看到殺氣,可是他聽到了動人心魄的琴聲。《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為精彩的對決,也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空城退敵」。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殺向西城,此時城中只剩二千五百軍。諸葛亮隱匿旌旗,大開四門,自引二小童於城樓上,焚香操琴。
  • 再讀《三國》的空城計,為諸葛亮畫像,一幅畫呈現一個故事
    《空城計》可謂是讓諸葛亮的名字傳遍千裡,很多人都為司馬懿和諸葛亮的這一番對弈,為之傾倒,或許誰都想不到以這樣子的形態來破解曹魏的15W大軍的入侵。面對曹魏15W大軍,只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
  • 三國志11:困擾老玩家多年的秘密,如何上演空城計劃,司馬懿?
    「諸葛亮與司馬懿究竟孰強孰弱?」的問題一直是三國粉絲們爭論的話題,證明諸葛亮更強的人將以空城為證據,畢竟孔明師假裝很平靜,嚇跑了司馬懿和他的10多萬大軍,只有幾千名老弱的士兵。由於敵我寡的事實,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力量相差甚遠,歷代許多人都對史實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 諸葛亮殺張郃,為何說是中了司馬懿的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亂箭射殺了宿敵張郃,解決了蜀國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在諸葛亮殺張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司馬懿幫兇。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是追擊諸葛亮射殺。「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眾所周知諸葛亮多智謀,常年與諸葛亮對峙的張郃不可能不知道。張郃知道諸葛亮退兵過程必有伏兵,不能追擊,如果追擊可能會中計。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後人對司馬懿最真切的評價。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兵力,糧草皆無多少剩餘,劉備率兵退白帝城後病死於白帝城,這才有了白帝城託孤事件。
  • 司馬懿曾譏諷諸葛亮權謀不足,但為何又在他死後稱讚其軍事才能?
    公元230年,曹叡命曹真與司馬懿一起出兵伐蜀,只不過這一次司馬懿與諸葛亮並未交手,由於大雨來臨,魏軍不得已而撤軍,而伐蜀就此宣告失敗。一年之後,諸葛亮再一次率軍北伐曹魏,當時諸葛亮率軍包圍祁山賈嗣、魏平部,並以木牛運輸糧草,而曹叡擔心長安有失,於是派司馬懿西駐長安防禦蜀軍。
  • 張郃之死是因為什麼?是司馬懿的借刀殺人,還是他的一石二鳥之計
    他派出的援軍,就是以張郃為主將的中央機動軍隊,共計五萬多馬步軍。張郃率領這支人馬,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闖過了艱險的關隴道,直到諸葛亮在街亭的防禦陣地前。在當時,張郃的處境十分危險。這是因為他前有諸葛亮的軍隊阻擊,後有關隴道的阻隔。而他的軍隊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他的後勤供應也十分困難,如果陷入與蜀軍的曠日持久的戰爭,肯定會因為補給困難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