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場景,奇妙的幻想,清奇唯美的畫風,獨特悠遠而富有詩意的意境,是貫穿宮崎駿動畫電影共通的元素。無論是漫畫以針筆素描來繪製,畫風樸素自然的《風之谷》,還是主題曲有著讓人落淚的優美曲調和動人心弦的美妙音律的《天空之城》。在宮崎駿親手編織的童話故事中,不僅讓我們享受到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感官盛宴,更給我們帶來心靈的洗滌和靈魂的淨化。
不管你是朝氣蓬勃的少年,意氣風發的青年,還是已至不惑而立之年的中年,耆艾花甲的老年,即使身處人生不同的階段,也能從宮崎駿電影裡每一幀的畫面感受到一份獨特的美好和對童年的懷念。這也正是宮崎駿電影所擁有的真正魅力所在,宮崎駿的電影是面向全人類的,絕不是面向某個定向的群體。而這種蘊藏在動畫電影中多元魅力的真正核心來源,正是宮崎駿幾十年如一日,對作品堅持精雕細琢、做到極致的匠心精神。
提起宮崎駿的動畫,不得不提起久石讓的作曲。宮崎駿和久石讓就如同伯牙與鍾子期一般相互欣賞,琴瑟和鳴。宮崎駿的動畫因為久石讓的作曲更添靈動和魅力,久石讓的作曲也因為宮崎駿的動畫得到進一步的傳播。久石讓曾說,認識宮崎駿是他一輩子最高興的事;宮崎駿也說,實在沒有比認識久石讓更幸運的了。兩人的合作互相成就著彼此,他們之間的故事更是引為家喻戶曉的一段佳話。
在宮崎駿絕大多數的動畫作品中,廣泛存在著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對戰爭的血腥刻畫和人性、生存意義的深入探索,二是藉助童年畫面的重現,對現代文明覆蓋之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哀悼。《螢火蟲之墓》、《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都是延續在這兩個主題風格下的動畫電影。在宮崎駿執導製作的所有動畫電影中,《千與千尋》這部動畫電影絕對是最特別的存在。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發生的種種故事。作為宮崎駿宣告封筆又於1999年再度復出的全新之作,《千與千尋》不僅榮獲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以電影身份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金熊的動畫作品。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3分的動畫影片,也是我心目中迄今為止認為宮崎駿導演的最好的一部影片。
一輛開往沼底站的海原電車在波光細細的海面上不緊不慢的駛過,海面蕩漾的漣漪像被風揉皺了的綠緞向鐵軌兩旁輕輕的舒展。我喜歡這輛日色由白天開往夜晚的電車,也喜歡這段千尋救小白而踏上的奇妙怪誕的冒險之旅,更喜歡宮崎駿對人生成長曆程的認知通過動畫電影的塑造和藝術的表達方式,這不僅僅是千尋的成長曆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千與千尋》影片的開場歸咎於人類濃厚的好奇心。千尋和爸爸媽媽一同驅車前往新家,卻因為不熟悉路徑而最終迷路,千尋爸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執意要踏上這條郊外的小路,嘗試著穿過曲徑通幽的小道後能否抵達新家。同樣是抱著對未知的探索,千尋一家隨即進入了橫亙在汽車前神秘的隧道,由此來到了一個中世紀的小鎮。在某種程度而言,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源泉,讓人類有所創造發明,科學不斷進步。然而好奇心有時候也會害死一隻貓。對於陶淵明來說,桃花源是對美好的邂逅,但是對於千尋一家來說,迎接他們的卻是一個無比詭異的世界。
我們不得不佩服宮崎駿豐富的想像力和另闢蹊徑的創造力。他總是將人性的醜陋和貪婪隱喻在不經意的角落進行細微的呈現。在進入這個各方面都透露著詭異氣息的小鎮後,千尋的爸爸媽媽被擺放在街上的美食所引誘,在攤主不在的情況下沒有節制大快朵頤的品嘗起來,隨即被變成了豬。美食既意味著誘惑,人類因為無法阻擋住心中的誘惑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是這個詭異的神靈異世界既定的規則,也是千尋人生成長曆程真正的開始。
一個人的人生,或許只有經歷重重的磨難,才能夠迅速成長起來,尤其是置身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之下,隨時面臨著生與死的考驗,要麼在絕望中激發潛能完成華美的蛻變,要麼在沉默中消亡淪為他人的食物。
在這個詭異的世界裡,長相怪異的人成為了最高等的生物,人作為最低等的存在,連口鼻呼出的氣息都成了這個世界所厭惡的臭味。千尋作為鄰家女孩的形象,根本無法在這個可怕的世界生存下去,當夜幕降臨四周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妖魔鬼怪紛紛陸續登場,千尋感到害怕而又無助,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只能夠蹲在水邊閉上眼睛,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噩夢,然而當眼睛睜開的時候,四周的一切又都是無比的真實。
她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想要救出變成豬的父親母親,但她卻沒有對抗這個世界的勇氣。但千尋是幸運的,因為她遇到了一群善良的人。多次幫助千尋的工作,最後還拿出一張收藏了40年的車票送給千尋的鍋爐爺爺,「我的金子,只給千尋」的無臉男,和藹可親的錢婆婆,自始至終一直在保護千尋的白龍。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給千尋原本恐懼不安的內心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勇氣。
人生的成長曆程固然離不開他人的幫助,更多的卻是一個由自省走向自我塑造的過程。為了不變成湯婆婆魔法下的動物,千尋認真的做著在大浴室打雜的工作。為了能夠救奄奄一息的白龍,這個恐高膽小的女孩,有著從雲端之上的階梯一躍而起的勇氣。在這場奇妙的人生旅途中,千尋由拯救自己到拯救他人的過程裡,收穫了真正的成長和蛻變。
《千與千尋》裡的無臉男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透明人,坊船上的人沒有人會注意,也沒有人會在意他究竟是誰。而坊寶寶更像是一張沒有摻雜絲毫雜質的白紙,「巨嬰」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粹簡單的心。
如果沒有千尋的出現,無臉男也許會繼續孤獨的遊蕩在這個世界裡,坊寶寶也會日復一日躺在房間堆積的玩具中。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存方式。但是無臉男和坊寶寶都是渴望被愛的,在千尋過橋時,無臉男的目光始終追隨者她,透露出隱隱的微笑,坊寶寶也希望千尋能夠陪伴他一起玩耍。
無論是無臉男還是坊寶寶,他們都是一塊白色的布,丟進不同顏色的染缸中,就會染出不一樣的顏色。因為千尋雨天善良的留門舉動,無臉男會溫柔而又小心的將寶貴的金子遞到千尋的面前。但是在吞噬了青蛙之後,他變得暴力、貪婪而又醜陋。坊寶寶在湯婆婆的教養下成為了一個只在乎自身情緒自私的人,「巨嬰」的外表就是醜陋最好的明證。
千尋救小白而踏上的奇妙怪誕的冒險之旅對於無臉男和坊寶寶而言,也是人生塑造之旅。無臉男最終選擇留在了錢婆婆家,坊寶寶也學會了站立。這一場冒險之旅讓他們誕生了新的思想,性格得以塑造。
《千與千尋》是一部講述人生成長曆程的動畫電影,但宮崎駿想要借這部動畫電影表達的主旨遠不止這些,比如通過「河神」和「白龍」的形象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實致以傷感的哀悼。
河神肩負著淨化自然,守衛家園的重任,卻被人類折騰的不堪重負。白龍曾經是生活在人類世界一條叫做「琥珀川」的河流裡的龍,但因為河流被人類掩埋而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的最後,千尋和父母重新回到了人類世界。當走出隧道後,千尋一度的以為這是一場南柯大夢。但綁在頭上的頭繩和車裡堆積的落灰都提醒著她,發生過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經歷。這段奇妙怪誕的冒險之旅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有一天在腦海裡走向消失,但這段人生經歷帶來的寶貴財富卻會一直陪伴著千尋的成長。浮生若夢,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清醒的活著,選擇勇敢而又平靜的面對當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