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大結局,我要被彈幕笑瘋了」「《慶餘年》中你從哪裡看出五竹叔不是常人?我是從彈幕知道的」……《慶餘年》日前收官,在很歡樂的劇情之外,網友在彈幕中又收穫了多一份的快樂。自古彈幕出人才,據統計,在2019年嗶哩嗶哩(簡稱B站)的用戶總共發送了超過14億次彈幕。很多時候,追劇追影追綜藝本身已經不那麼有吸引力,而看彈幕玩梗、瘋狂使用表情包縮略語已經衍生出了超越視頻內容本身的歡樂語境。不知道從何時起,彈幕,這個看視頻的「副產品」已經喧賓奪主,甚至已經成了我們追劇的第一動力了?
《慶餘年》的歡樂被彈幕再度放大
「慶餘年+彈幕」上熱搜了?《慶餘年》又咋啦?還是彈幕咋啦?其實並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只是網友們看劇「彈幕化」的歡樂日常。熱播劇《慶餘年》歡樂的劇情一路伴著網友們開心地從2019年追到2020年,而收官階段連彈幕都上了熱搜。
準確地說,彈幕讓本來就很搞笑的《慶餘年》更歡樂了——比如有位可愛的網友在彈幕裡評論主演之一宋軼的名字稱:「為什麼好好的小姑娘起名字叫宋鐵呢?」然後就開始跑偏了,「人挺好看,就是名字太剛了,叫啥不好叫宋鐵」「多漂亮的姑娘啊為什麼叫宋鐵」……於是網友開始接龍玩梗,「宋鐵」梗層出不窮,當然也有正經網友趕快攔截:「她叫宋軼啊,大哥眼偏啦!」最後宋軼本人都出來回應了這個問題,在微博上表示:「我是宋軼,我是宋軼,我快不認識軼了」,粉絲還在下面調皮地留言:「宋鐵你好,我是你的軼粉」。
再比如謝必安和範閒談論劍法要領時表示:「順風出劍,自有不同」,彈幕立刻刷出:「順豐出件,自有不同?」「順豐給了你多少錢,我XX出雙倍」……這些梗都充滿彈幕的特性:即時性及互動性,讓網友的追劇體驗更有共情氛圍。
近年來,網絡「小屏化」看劇逐漸成為趨勢和主流,大家在電腦、手機上邊看劇邊隨手發條彈幕成為新的追劇習慣。根據B站的數據統計,在過去的2019年,僅B站用戶就發送了超過14億次彈幕,其中「awsl」超過330萬次。緊跟其後,排名前十的其他年度彈幕詞分別是淚目、名場面、妙啊、逮蝦戶、我可以、歡迎回家、注入靈魂、正片開始、標準結局。
你剛搞明白啥叫「awsl」「逮蝦戶」?
超過330萬次啥概念?相當於2019年B站上平均每天就有上萬條「awsl」的字幕。可相信還有不少「老派」的網友不知道這是個啥詞!
「awsl」源於「啊,我死了」(基於輸入法又衍生出「阿偉死了」)的拼音首字母縮寫,表達了年輕人在感受到「驚訝、興奮、快樂」等各種喜愛之情時的強烈情緒。這個梗更多的時候是拿來對非常萌或者十分可愛的角色或者是某些特徵等等發表的感嘆詞彙,與「美爆了」「激萌」「美到炸裂」「血槽已空」等用法類似。這個縮略語從彈幕到微博,從表情包到短視頻,「awsl」成功出圈,進入飯圈文化、同人文化等各個領域,表達對象包括但不限於萌物、萌娃、萌寵、愛豆……可以被應用於各種令人感到開心和幸福的食物和場景。而淚目(眼中含淚,表示感動)、名場面(為人熟知的經典片段)、妙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可以(看到喜歡的人後情不自禁喊出的言語)等彈幕熱詞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其應用場景,而逮蝦戶(源於《頭文字D》中歌曲《Déjà vu》的諧音,表示畫面的速度感)、歡迎回家(源自《被拋棄的松子的一生》,用「歡迎回家」迎接孤獨的松子)、注入靈魂(在視頻精彩部分,某些行為使整部作品更有趣)、標準結局(符合劇情走向的情節結束,都是意料之中的標準結局)則是需要了解其出處才會更深度體會其用法的「內涵梗」。
最近某期的《吐槽大會》上,《武林外傳》中的「邢捕頭」範明作為嘉賓出席,節目中「脫口秀大王」龐博調侃範明「自詡很能融入年輕人」,話鋒一轉就提到範明的網絡籤名居然是「神馬都是浮雲」,並吐槽這句話「好年輕……用你們年輕人的話說:給力!」這個梗引發全場爆笑。這倆詞現在聽起來雖然out但還是很熟悉,但其實仔細一想,「神馬都是浮雲」和「給力」竟然是2010年的「最火的網絡流行語」了,已經快10年了!當年,「神馬都是浮雲」是有媒體調查得出的「使用率」最高的年度流行語,佔投票比的66.7%,而「給力」一詞則以63.2%的「使用率」屈居第二。
彈幕真的比劇本身還好看了嗎?!
「我是來看彈幕的」「哈哈哈,彈幕已被刷滿」「前面說XXX的別走,我也是」……自古彈幕出人才,之所以每年有這麼多熱詞新詞網絡縮略語被「造」出來,彈幕功不可沒。現在網友已經逐漸從「彈幕太多妨礙看劇」過渡到了「多虧有彈幕,不然早棄劇了」的「看彈幕順便看劇」的階段。彈幕,這個看視頻的「副產品」已經喧賓奪主,甚至已經成了我們追劇的第一動力了?這是網友一心二用的境界升級、還是圈層文化的語境狂歡?對於這一現象,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社會學在讀博士羅女士。
她表示,彈幕語言、網絡梗靈活有趣,但其實像「awsl」這樣的縮略語除了生動鮮活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年輕人某種文字表達上的貧乏,從古代詩詞歌賦等精英階層的語言輸出,到當代網友的大眾層面表達,網絡用語尤其彈幕這種即時互動型語言,它有大眾文化的一個共通屬性:即時發布,所以相對隨意但很生動,而且是同一群體共同創造出來的,會讓大眾產生認同感。當然同時也會有「神馬都是浮雲」這樣幾年就過氣了的保鮮期。比如90後群體創造了一個彈幕熱詞,他們群體裡開始廣泛使用了。再之後呢,當他發現其他的群體也開始來用,這個熱詞就變成了一種時尚,時尚是什麼?時尚也是大眾文化的一種,大家都開始模仿的時候,它就有點兒過時了,然後他們會去尋找、或者是無意中又製造出了新的流行詞彙。
至於彈幕真的會越來越比劇本身還好看嗎?或者說,彈幕最終會成為我們追劇的第一動力?羅女士表示這只是相對於「通俗文化」,也就是要看你看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看彈幕比看劇情精彩?如果你看的是那種相對不需要太多沉浸式的或者是不需要太多情感投入的流行文化,那你可以一心兩用,邊看邊發表意見,比如偶像劇比如搞笑綜藝,甚至《吐槽大會》那種本身就互動性比較強讓你有表達欲望的節目,那的確可以邊看邊彈幕互動,找到更多的同好和有趣的梗。」而如果是偏純文化偏嚴肅的節目,或者是紀錄片之類信息量比較大、超強輸出的節目則相反,「比如說像《圓桌派》《一千零一夜》或紀錄片,你會發現他們的彈幕是很少的,其實並非看的人少。當然也跟他們受眾的群體有關,但如果你看的是信息量接收都要聚精會神的節目,那可能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精力去發彈幕了。」
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塗瑒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