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張海鷗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金屬3D列印「微鑄鍛」技術,一次性製造成功大型泵噴推進器槳葉,解決了3D列印技術中大尺寸零件製造的難題。
泵噴推進器主要應用於船舶重工等領域,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動力裝置。此次通過金屬3D列印「微鑄鍛」技術製造成功的大型泵噴推進器槳葉,選用不鏽鋼316L原材料,成型尺寸達到直徑0.6米、高度1米,總重量160千克。通過驗收與測試,製造周期相比傳統方式縮短了2/3,構件的力學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製造精度差由以前的0.5mm提高到0.1mm,沒有檢測到鑄造缺陷如氣孔、裂紋等。
「常規金屬3D列印存在許多問題:一是沒有經過鍛造,金屬抗疲勞性嚴重不足;二是製件性能不高,難免存在疏鬆、氣孔和未熔合等缺陷;三是大都採用雷射、電子束為熱源,成本高昂。所以形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尷尬局面。」張海鷗介紹,正因如此,全球金屬3D列印儘管在中小尺寸零部件製造中存在優勢,但在大尺寸零件製造上無一法和大型鍛壓機相比,因此無法進入大型複雜零件的高端應用。
針對金屬3D列印中的世界性難題,張海鷗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潛心攻關,經過二十年不懈努力,發明了「智能微鑄鍛」3D列印技術,創造性地將金屬鑄造、鍛壓技術合二為一,實現了首超西方的邊鑄邊鍛的顛覆性原始創新。
高品質複雜形狀大型構件微鑄鍛銑複合製造設備
「我們將原先需要8萬噸力才能完成的動作,降低到八萬分之一,也就是不到1噸的力即可完成,同時一臺設備完成了過去諸多大型設備才能完成的工作,綠色又高效。」張海鷗介紹。
生產設備功率只需50千瓦,單位時間能耗為巨型壓機的千分之二,金屬3D列印「微鑄鍛」完全改變了傳統機械製造長期依賴巨型鍛機、長流程重汙染的模式,不僅突破了現有3D列印金屬零件疲勞性能和可靠性難及鍛件的「卡脖」難題,也將過去必須由工業「大象」完成的任務,輕鬆交由智能化的工業「螞蟻」操作完成。
「以這次製造成功的大型泵噴推進器槳葉為例,如果使用微鑄鍛技術,不僅生產周期從數月縮短到數周,能耗也可節約高達90%。」張海鷗介紹,金屬3D列印「微鑄鍛」不僅實現了綠色高效的短製造流程,還顯著提高了材料的疲勞壽命和可靠性,為船舶航行提供更為強勁、穩定的「中國動力」。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