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憑什麼僅用了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就打動了我們?

2020-12-24 狐沐說

文/狐(原創內容,敬請關注)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他筆下的祥林嫂,經歷了逃跑、轉賣、再嫁和喪夫喪子,從老實周正的婦人,變得瘋瘋癲癲,最終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孤獨的死在了雪地裡。祥林嫂的一生,都在命運的擺弄之中。

與她相同的,餘華小說《活著》的主人公福貴,也不曾擺脫命運的束縛。但不同的是,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我們都會被福貴的悲慘經歷震驚,這種打著時代烙印的故事,最能觸動我們同情的心弦。我們也會關心一個問題:這本讓我們落淚的小說,它的價值是什麼?

毫無疑問,餘華用了一場極致的悲劇,讓我們一次經歷了,你能想像到的所有痛苦。同時,他又用魔幻的手法,讓福貴最後牽起老牛樂觀生活,幫助我們理解了生命的超脫和偉大。

餘華

01(一)敬畏與超脫

福貴是一個土財主,在沒有敗光家產之前,他是鎮上響噹噹的徐家少爺。家裡有一百畝土地,老丈人是城裡的糧店老闆。他不愁吃不愁穿,不學無術。他最愛的娛樂活動,就是去城裡狎妓和賭博。賭博帶給他的快感,能刺激他已經麻木的神經,讓他覺得自己還活著。

徐老爺恨他不成器,他不僅不臉紅,還調侃地說,「你別犯愁啦,我兒子會光宗耀祖的。」沒想到一語成讖,徐家家道中落,斷子絕孫。前半生紙醉金迷,後半生苦難迭生。

同樣地,遊本昌老爺子扮演的濟公,也曾經歷生活巨變。在85版《濟公》電視劇中,濟公年輕時一心求法,拋棄父母家業。再回來時,父母已逝,家宅被惡僕侵佔。濟公選擇了一把火燒掉祖宅,並露出了半是笑臉半是哭的經典表情,從此斬斷塵緣。濟公沒了牽掛能一心向佛,而福貴不能,他還要為家人考慮。

濟公

他被抓壯丁,僥倖活命後艱難回家,但厄運似乎並不想放過他。母親已逝,女兒鳳霞因病成了聾啞人。從兒子死亡開始,到外孫死亡結束,這段時間,是福貴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他失去了所有親人,一無所有。故事的最後,福貴拿著他所有的積蓄,從屠戶手中買下了一頭老牛。因為他從老牛的眼神裡,似乎看到了自己,無助,孤苦無依。勞碌了一輩子,卻逃不過待宰的命運。

福貴牽起了老牛,這一刻,老人與老牛,生命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和諧。他就是它,它也是他。從生活的苦難中,福貴學會了對生命的敬畏。他對命運的理解達到了更深的層次,他的生命超脫了淺薄的榮辱。半生富貴半生苦,始知平凡是歸途。

耕牛

02(二)尊重與偉大

對家珍而言,福貴未必就是良配。但是她骨子裡的善良與守舊,讓她對於命運有足夠的尊重。

家珍知書達理,福貴只是一個混不吝的「二世祖」。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社會裡,婚姻就是這麼不講道理,女子終歸還是要聽父母的。嫁到徐家的家珍,迅速完成了從小姐到家庭主婦的轉變。她可能一開始沒有喜歡福貴,也不懂得愛。但是她知道作為妻子,到底該盡什麼責任。

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在他的著作《沉思錄》中說,「在你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早已為你準備好的,生命中的因果在永恆中將你和所發生的事交織在一起。」你的存在,就是你和世界的因果。家珍是堅信這一點的,所以她對任何人和事,都保持足夠的尊重。家珍一直是溫柔的,直到兒子死的時候,她才第一次憤怒。

《福貴》|《活著》同名電視劇

間接害死有慶的,是福貴的戰友春生。春生因為愧疚,送錢給福貴夫妻。家珍此時已經得了「軟骨病」,無法下床。在春生將要進門時,她大聲斥責,「你走,你出去。」春生將兩百塊錢塞給福貴,家珍轉而對福貴喊道,「你兒子就值兩百塊?」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家珍衝破了性格的桎梏,爆發了作為母親剛強的一面。這一刻,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偉大。家珍本性不壞,後來也釋懷了。春生自殺之後,她也曾自責,自己或許不該對春生那麼強硬,畢竟害死有慶也不是春生有意為之。

家珍的身份,隨著生活軌跡不斷轉換。從大小姐,到少奶奶,再到普通婦人,她也不斷成長。從生活的苦難中,家珍對生命越發尊重。她沒有執著於痛苦,相信生命是平等的。她一生不辭勞苦,明悟生之偉大。

《活著》|家珍

03(三)悲劇與現實

餘華用貫穿一個人一個家庭,一生一個時代的悲劇故事,刺痛了我們逃避現實的神經。我們通常所說的「悲劇」,起源古希臘的神話,源自於古希臘對於酒神的祭祀崇拜。最早的「悲劇」,實際上就是人們對於未知事物恐懼感的美化。

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為了補全人類文明,他從宙斯那裡盜取了火種。宙斯大怒,將他用鐵鏈綁在高加索山上,承受飢餓、風吹日曬和鷹鷲啄食,直到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殺死了鷹鷲,砸斷了鐵鏈才把他救了下來。這就是希臘人對於「火」最早的認識,記載成了古希臘著名悲劇之一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悲劇的誕生》,豆瓣評分9.2,援引其中一段尼採對「悲劇本質」的解釋:「每部真正的悲劇都用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來解脫我們,不管現象如何變化,事物基礎中的生命仍是堅不可摧和充滿歡樂的」可以看到,悲劇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予我們心靈上的安慰,採用強烈衝擊手段,讓我們從壓抑中解放出來。

普羅米修斯

去年上映的《小丑》,主人公亞瑟·弗蘭克作為底層討生活的小丑演員,在窮困的生活環境中患上了精神疾病,只能依靠藥物壓制,他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喜劇演員。但是,他因卑微的出身以及怪異的行為被人嘲笑,電視臺邀請他也是為了諷刺他提高收視率。

在極端的壓抑中,善良的弗蘭克終於化身為了邪惡的「小丑」,不僅公然射殺了主持人,還將病床上的母親親手捂死。小丑的經歷,不正是一出「社會悲劇」嗎?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正當的壓抑釋放宣洩口,我們人人都可能成為「小丑」。

同樣地,「肖戰粉絲舉報網站」事件。起初只是粉絲內部的爭吵,但是由於粉絲中青少年居多,加上人為引導,不明是非的肖戰粉絲便開始濫用舉報,波及了路人,導致全網一起抵制肖戰。在這個事件中,多數人都是無辜的,卻被無端捲入。

一個「教育欠缺」引發的問題,因為不合理的情緒宣洩,最後竟演變成了「網暴」事件,這不就是悲劇的開始嗎?衝突和矛盾,如果不加以引導和化解,最終將會成為指向我們自己的利劍。

《小丑》電影主角

04最後

餘華在小說麥田新版的序言中,談及了他創作《活著》的意義:「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主人公的命運相互糾纏,但都有了自己獨特的軌跡。福貴對於生命的敬畏,家珍對於生命的尊重,都讓他們的形象飽滿豐富。

餘華在創作小說時,正處於對現實迷茫的時期,並常常感到「醜惡和陰險」蜂擁而來。而在《老黑奴》樂觀敘事的直接刺激下,他化身披荊斬棘的勇士,剝掉了人性中軟弱的外衣,赤裸裸地直面現實。

不在悲劇中成長,就在悲劇中滅亡。人人都在命運編織的大網之下,你不想反抗,只能默默接受。餘華的這場悲劇演出,是禁錮,也是提醒。總而言之,你的生活,需要你敢於直面現實。

聲明:本文系「狐沐說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餘華的《活著》為什麼讀完讓人熱淚盈眶?網友:寫的太真實了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創作《活著》的靈感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 餘華: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
    讀完餘華的《活著》,我對於活著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出生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從富貴到貧窮,他的一生,都在經歷著家人相繼離世的苦痛。就像書中說的:「活著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物而活著。」人的一生,註定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對,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方面來說,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為什麼活著。
  •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餘華的《活著》帶給我們的三條人生啟示!
    文|發現讀書之美我們都曾不止一次地思考過同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是為了成家立業,傳宗接代?還是為了功成名就,留存青史?許多作家、哲學家都對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有許多不同的見解,但是餘華《活著》這本書告訴我們:只要活著,就已經是一件讓人幸福、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 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告訴了我們什麼
    餘華先生用最樸實平淡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悲慘的故事,這是福貴的故事,但這何嘗又不是我們自大的故事呢?人生在我們面前拉開了大大的帷幕,這裡面卻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主角,故事情節全都由自己來編排,你可以把它過成美麗的童話,也可以過成傷心的往事。
  • 餘華《活著》這本著作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啟示?
    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在《活著》這本書的後記中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句話有何意義?1992年剛過春節,32歲的餘華在北京一間八平方米的小屋裡,開始創作《活著》。
  • 讀餘華《活著》有感,有時候活著也是一種幸福!
    當我看到《活著》這本書時,我在想,為什麼是活著?難道作者是在人生失意時渴望活著,但是我錯了當我真正讀完這本書時我最大的感觸是,堅持為自己活著,不畏苦難,用行動去擁抱明天。其實有時候 或者也是一種幸福!你身上所體現的是對活著的堅持,一種最樸實的情感,中國近70年所發生的災難都一一發生在你和你的家庭中。於小說本身來說你是不幸的,但是作者餘華卻用冷酷的筆墨將你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 當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
  •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無意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為了不辜負父母?不辜負愛人?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餘華小說《活著》閱讀推薦,故事梗概及心得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
  • 餘華的《活著》中經典10句話:活著很難,可正是因為難,才有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這句話說得真好,毫無疑問,餘華的代表作《活著》就是這樣的一部偉大的作品,雖然小說只有12萬字,卻將其歷史性和文學性表達得淋漓盡致!《活著》是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小說中的「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展現了一個老人歷經滄桑、受盡磨難的坎坷人生。
  • 餘華《活著》:福貴比任何人都有死去的理由,為何卻一直好好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餘華《活著》這是餘華在書中提到的一句話,主要的大概還是"人就是要活著"吧。《活著》一書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福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仿佛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在書中餘華寫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死亡大概是主人公福貴面對的最多的事情吧!大概從成人開始,身邊的親人就在一個接一個的漸漸離開他,如果放在普通人身上,誰又能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呢?
  • 有種情感叫做不可言語——讀餘華《活著》有感
    一口氣讀完了餘華小說《活著》,內心無比的跌宕起伏,有著種種情感需要述說與宣洩,卻無從說起,漠然。追溯生命的本源,人究竟是什麼?是佛祖袖間散落千年的飛花,還是靈河岸邊三生石畔的約定?我們無處考證,但我寧願相信這個世界有這樣的因果輪迴,有這樣的前世今生。活著,那便賦予了不同的法則。餘華一直在用著幾乎冰冷的語言在述說著整個故事,關於一個叫做福貴的故事。福貴,一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輸光家業後一貧如洗,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也因此臥病再床,不巧的是,當福貴進城求醫時又被抓了做了壯丁,後被解放軍解救,回到家後母親已經去世。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活著是為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著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有次一個人跟他說,他們要做一個雜誌,給我們寫一篇東西,他就給他寫了《狂人日記》, 沒想到這篇小說出來以後那麼的有名,後來他就走上了文學這條道路,完全是一個偶然因素。「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
  • 餘華《活著》:人活著的三個層次,來世上走一趟,總得活得明白點
    小說用極端的筆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爺到傾家蕩產的窮小子,福貴親手葬送了自己祖上打下來的家業。物質上的千金散盡還不足以用悲慘來形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才是悲慘的開始。我們所說的「活的明白」,就是要我們冷靜地看待生死、勇敢地直面慘澹、好好的珍惜當下,在離開之前,拼盡全力的活著。餘華說:「我再也沒見過像富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
  • 餘華《活著》憑什麼被稱為經典?獲62萬人點讚,現實意義很扎心
    人活著活著,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人生沒有希望,那該怎麼辦?那就向死而生!無論你現在處於怎樣的年齡段,你有想過為什麼活著嗎?我想肯定有人說為了家人,也有人說為了夢想,還有人說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在活著……也許餘華的這本《活著》可以給你答案。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的《活著》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的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於是,「我」們並腿並肩地坐在大樹下,富貴開始給「我」講述他坎坷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現在,餘華的另一部經典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也被拍成了電影,電影編劇由余華自己擔當,執導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餘華的兒子餘海果。《許三觀賣血記》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個在太平間長大的少年,早期寫作風格冷酷血腥,他用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書內的世界,八部作品中寫死了二十九個人,也因此投稿五年都被退。他就是作家餘華,一位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時代縮影的偉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