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2020-12-22 一個人精彩1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意無意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是為了不辜負父母?不辜負愛人?還是為了被社會承認,對於這個問題有無數答案,但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來自餘華的作品,《活著》。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是啊,我們為了不辜負自己活著,為了不辜負這一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守著太平間長大,從牙醫改行作家

餘華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他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全家搬到了醫院的職工宿舍,房子的對面就是太平間。

每到後半夜,餘華總能聽到有人在哀嚎,誰讓人總是在後半夜脆弱離開呢,或許是守著太平間長大,餘華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知。

1977年,餘華中學畢業,參加了高考,但不幸的是,他落榜了,便由父母安排,進入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當牙科醫生,上班的第一天就給人拔牙,一拔就是5年。

看膩了無數人的口腔,拔了上萬顆牙,餘華實在不想無聊的工作下去了,他進入文化館工作,並萌生了自己寫小說的想法,於是,餘華開始寫作了,這一寫真的寫出了門路。

到了90年代,餘華開始進入收穫期,作品經常發表,獲得了不菲的報酬,但這個時候他開始迷茫,覺得自己的作品沒有深度,他要靜下心來,像矛盾、老舍那樣,寫一部能流芳百世的作品。

總要徹底絕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迷茫的餘華得到了一首歌的啟發,偶然間,《老黑奴》傳入他的耳朵裡,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 ,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被打動的餘華一瞬間覺得,這是他要的深度,靈感來了,擋都擋不住,福貴的形象在心裡誕生,逐漸飽滿。

福貴其實就是翻版的老黑奴,看著身邊最親近的人一個個離去,生命裡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裂,福貴經歷了無數絕望之後,選擇了重新活一次,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

《活著》一經出版,供不應求,直至今日,它也是經典巨著。

餘華:就算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活著》了

餘華因為《活著》這部作品名聲大噪,他曾經說過:

「在中文世界裡,我其他的書不可能超過《活著》,以後也不可能,我這輩子再怎麼寫,就算把自己往死裡寫,也寫不出第二本像《活著》這麼受讀者歡迎的書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感慨說:「餘華的書少我一半,但影響力大我一半。」

是啊,「活著」一詞本身就擲地有聲,它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真正靜下來去品讀,並記錄下自身的感受,《活著》的確教會了我些什麼,可能是生活,可能是看破不說破,可能是忍受,可能是改變,但一定有一點: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精彩。

如果你感到生活平淡,迷茫,沒有人生的目標,一定要讀一讀《活著》,人生是不能也不該與他人比較的,我們要過的,無非是自己那一關。

一本感悟人生的巨著僅需28塊錢,不過一杯咖啡錢,帶你體會百味人生與人間冷暖。

生命就是那樣一輛呼嘯而過的列車,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別的人偶爾搭乘上這列車,卻終會在某一站離開,都是過客。

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終於,過了5年,在拔了上萬顆牙齒後,餘華實在忍不了了,他選擇了辭職,決定仿照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一開始,只識4000字,連標點都不會用的餘華隨便找來一本雜誌,大概看了兩頁就說:「好了,我可以開始寫小說了。」那天起,餘華像發了瘋一樣地寫小說,沒日沒夜的寫,一邊寫一邊投稿,也一直在被退。
  • 餘華《兄弟》:不寫鬼神只寫人
    餘華全集的五本書中,感覺《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兄弟》(上部)是一個階段;《兄弟》(下部)、《第七天》是另一個階段。前者是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寫就的時代史詩。二三百頁而已,該說的也都說清了,讀後震撼一點不少。
  • 餘華的《活著》為什麼讀完讓人熱淚盈眶?網友:寫的太真實了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創作《活著》的靈感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餘華,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 「《活著》寫這麼慘,讀者受得了嗎」?20年後,餘華:完全沒問題
    1991年,32歲的餘華還是一個窮酸的作家,他為了追求自己的作家夢,住在北京一個9平米大的屋子裡,奮筆疾書的創作。1992年,小說《活著》完稿,但當時卻幾乎沒有一家雜誌社願意發表。後來,張藝謀想要把《活著》拍成電影,為此,他向餘華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此時的餘華沉默半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 太平間裡吸取靈感,8部作品寫亡29人,餘華:我睡覺都夢見被追殺
    這個道理深邃而易懂,表明了餘華對人生的態度,也體現出了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的堅韌精神。除了餘華的《活著》和他的其餘幾個作品之外,我能想到的只有一個作品能在精神上提供如此巨大的生活意義,就是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而這篇文章我主要講述的是《活著》。
  • 《活著》的作者在太平間長大,8部小說寫死29人,他經歷了什麼?
    然而,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這位優秀的文學家,是在太平間長大的,而且曾經還是一位牙醫。餘華棄醫從文,8部小說寫死了29人,都是離奇死亡,餘華在拔了上萬顆牙後,餘華實在不想拔了。於是他決定棄醫從文。或許是因為餘華從過醫的緣故,餘華這個人的寫作很冷,看著像手術刀一樣。
  • 作家餘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活著》展現生命的堅強
    棄醫從文,8部作品寫死29人面對著逐漸長大的兒子,餘華的父親選擇讓他通過書籍來拓寬視野。在圖書館裡,餘華第一次接觸到小說,從此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獲至寶,喜不自禁。一次,餘華做了一個夢,夢裡的他被綁在處決臺上,有人在旁邊一條條羅列他的罪狀,之後就出現了一把槍,對準他的頭,一槍下去,夢裡的餘華死了,現實中的餘華驚醒了。驚醒之後的餘華突然意識到不能再寫這樣的小說了,否則會出事的,自那以後,餘華再沒有寫過殺人故事。
  • 餘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告訴了我們什麼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輕輕合上餘華先生的這本《活著》,嘴中似乎被堵上了一塊乾澀的破布,這塊老舊的布死死地卡在我的喉嚨上,讓我吐不出那口本想一吐為快的氣體。餘華先生的每一部作品,看似寫的都是無法想像的苦難,但,卻有著普通人樸素下的溫情,在《活著》的苦難中,我們看到了最後的不放棄和希望,在《許三觀賣血記》的悲慘裡,我們看到的是溫情下的樂觀與頑強。
  • 《活著》作者:在太平間長大,投稿5年都被退,8部作品寫死了29人
    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或許,我們也可以從《活著》這部作品以及作者的經歷中獲得想要的答案。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外界對他的評價也只剩下了數不盡的誇讚,可是有一個人卻說:莫言寫書只會吹牛!
  • 餘華:勤勞可愛的人都死了,敗家子到老還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都曾在心裡偷偷發問過:人,究竟為什麼要活著?身邊有位朋友對此倒是很平靜: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便是人生。餘華寫過一本書叫《活著》,讀完才知道人命真的如同稻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敗家子」福貴活著,勤勞可愛的人死了餘華這本《活著》,講敘的是老農福貴的辛酸一生。出身於富貴人家,家資豐厚。可是福貴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吃喝嫖賭成性,不久就敗盡家財。
  • 《第七天》:餘華,講述,始於金剛怒目,終於菩薩低眉
    《第七天》:餘華,講述,始於金剛怒目,終於菩薩低眉在書寫絕望這件事上,誰也比不過餘華,他寫「活著」,其實是寫「生不如死」,這次他寫「死了」,有「雖死猶生」的成分,終歸還是「死不得其所」。《第七天》以《舊約》一句話為卷首語,書中那個「死無葬身之地」有青草遍地,有樹木茂盛,依稀有但丁《神曲》裡地獄邊緣芳草地的影子。餘華的重點不在「第七日」,而在「上帝安息了」。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餘華憑一部《活著》影響千萬中國人,王朔: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王朔點評餘華: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在一次採訪中,王朔層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關鍵是他看不得別人好……躺在屋子裡打不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的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餘華《活著》:體驗中國式的悲,才能懂得中國人的忍字學問
    很多作家在寫文時,習慣性的將這種「忍」字文化代入其中。就比如喜歡寫悲情小說的餘華,在他的文學作品中,經常會出現這種「忍」。小說《活著》中,餘華將主人公福貴的一生,通過這種心如刀割的「忍」字文化來體現。就連《許三觀賣血記》這樣的小說,也避免不了一個父親,為孩子的成長,而做出的犧牲和忍耐。看到餘華的小說,我們都會懷疑,人為了活著,到底付出了什麼?也許,當我們看到餘華筆下的《活著》,才能夠真正明白,什麼是心如刀割的「忍」。
  • 星辰文藝丨李先平:閱讀趣味與思索源泉——讀餘華的《活著》有感
    餘華的《活著》有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情結。  最早讀《活著》是進入大學不久,特別喜歡關注那個年代的新銳作家,比如餘華。他寫得比較真實、深刻。正因如此,所以感同身受。 徐福貴本是富家子弟,年輕時也不懂事。由於一些重大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
  • 賀仲明:在融合和創新中邁向經典——重讀《活著》並論餘華的文學史...
    在談起往事時,他也不是滿懷悲戚,而是頗為坦然:「在陽光裡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著,裡面鑲滿了泥土,就如布滿田間的小道。」(《餘華作品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頁。典型如在女婿二喜去世後,福貴帶著外孫苦根,「我拉著苦根在街上走,冷風呼呼地往脖子裡灌,越走心裡越冷,想想從前熱熱鬧鬧一家人,到現在只剩下一老一小,我心裡苦得連嘆息都沒有了。」(第369頁)在苦根死後,福貴也曾經萬念俱灰,只剩下等待死亡的心態:「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
  • 餘華小說《活著》閱讀推薦,故事梗概及心得
    《活著》是作者在聽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時激發的靈感而即時創作的。作家寫作還是寫內心深處最想表達的一切觀點,餘華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他在理解了事物後,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憤怒和不滿,而是做到對於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超然物外!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是成年人的指路明燈
    妻子病重,不能勞作;兒子為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亡;女兒難產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而女兒死後不久妻子也相繼去世;女婿在工地上幹活時發生意外被水泥板夾死;就連最疼愛的外孫也因吃豆子被噎死。故事的最後,也是福貴一生的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年邁的老人相伴。一起回憶,回憶過去、回憶一生。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餘華: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在中國的語言裡代表著對命運的不屈和吶喊,是一種力量,一種希望,一種信仰。作為平凡而普通的我們,平凡也意味著生命中的某種缺憾和不完美。因而面對生活中的迷茫、陰霾,坎坷時,活著就要忍受歲月裡的平庸、瑣碎、孤獨、痛苦,而只有熬過那段苦難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會柳暗花明,活著就有希望,活著就有意義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就一定要讀一讀餘華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