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2020-12-22 吳阿靜1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

"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朔這麼認為,諾獎得主莫言在一次儀式上說:

「餘華是個非常嚴肅、認真的作家。他的書的數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學影響力比我大一半。」

美國《時代》周刊也說: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我卻覺得這部書結束的時候,活著的富貴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餘華的悲慘世界,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一本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悲痛的小說。猶記第一次讀《活著》時,很多地方都是哭著讀完的:慘,主人公福貴一家悲慘至極……

苦難是餘華小說的一大主題,《活著》中福貴的一生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父親糞缸上掉落摔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兒子獻血過多而死、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亡等等。《活著》的名為活著,但實際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親人的不斷離開為福貴的一生帶來了不間斷的苦難,最後就只剩下福貴跟一頭也叫富貴的老黃牛相依為伴。

餘華之所以將所有的災難全部集中在福貴一人身上,因為更能夠引起讀者對福貴的悲憐,震撼讀者的心靈,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體現出活著的意義和本質。面對不間斷的苦難,福貴找到了緩解苦難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親人的離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斷與死亡抗爭,只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是一種使命。

福貴就好像一個歷史活化石,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代中國的諸多歷史變遷。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活著》故事這麼悲慘,但卻很受人們的喜歡。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但是你真正想過你活著的意義了嗎?在《活著》的最後,餘華給了你答案。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書中的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閱讀過《活著》,你就會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人性深處的生的意志能把苦難化成一種力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人的主觀能動總能發揮出巨大能量。

在大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很渺小,死得容易,活著卻不簡單。在苦難中每個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當「好好活著」成為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一種向往時,沒有任何苦難可以把人壓倒,儘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隻稻草。

對於「福貴」來說,至親至愛活著的時候,他有希望,生命的力量在於此;至親至愛死去的時候,他有回憶,生命的力量也在於此。

好好活著,是一種責任;好好活著,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活著》,是一本值得每個成年人用一生來讀的書。很多人第一遍看完,會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第二遍看完時,就會對某些情節感同身受。

現在只需要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活著」的意義:既然要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餘華是中國狄更斯?中國的巴爾扎克?王朔:他只是個高級的模仿者
    每個人的評價都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說話罷了。1993年,餘華的《活著》出版,這部人文關懷作品一出版,便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文學上引起了一股清流。餘華也因此徹底地紅了,熱度一直持續高居不下,成為九十年代走向海外的中國代表作家之一。
  • 劉震雲嘲諷莫言,給王朔挖坑,馬未都:劉、王都不是「正經人」
    同行知名作家曾經評價說,這是一部瑣碎人生的範本。將小市民雞毛蒜皮的生活展示無疑,隨即在文壇上,在讀者中這部小說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北大時期,劉震雲最大的夢想是做「現代的魯迅」,在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作家,後來結識了馮小剛,他又成了一名編劇,好友王朔曾經這樣評價劉震云:「我很善於自省,所以活得比較辛苦。我不像劉震雲老師,他總是讓別人辛苦。」
  • 餘華憑一部《活著》影響千萬中國人,王朔:無非是模仿和抄襲
    新京派代表作家王朔,自出現在大眾視野以來,一直以"敢說,能說,咄咄逼人且肆無忌憚"的姿態,表露自身的思想動態,尤其是體現在對於其他文化名人的評價上。由此,便可充分證明王朔在文學圈的地位,並不能因為近些年沒有什麼新作品出版而遭受很多新朋友的非議。至少從資格上來看,王朔是完全有理由、能力來對其他文化圈同仁提出自己的建議、看法的。當然,這個建議、看法,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提出,為何單獨把王朔的觀點拿出來,就是因為他的地位和權威性,足以讓大家重視他的想法。
  • 當餘華、阿城、王朔、方方等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
    1999年,由劉儀偉投資、劉儀偉編劇、呂樂導演了一部特別的電影叫《詩意的年代》,其中囊括了當時中國作家圈中的幾位重要人物: 阿城、林白、陳村、徐星、方方、須蘭 趙玫、丁天、王朔、馬原、棉棉、餘華
  • 餘華竟拿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莫言比,兩人之間真的有可比性嗎?
    前幾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 餘華訪談中拿莫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兩人真的有可比性嗎?
    前幾天(世界讀書日那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 王朔評價白巖松:自以為真誠,其實是骨子裡的做作,並無過人見解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為民請命的主持人,卻遭到了王朔犀利的評價「自以為的真誠,不過是骨子裡的做作,沒有過人見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主持生涯白巖松,1968年出生,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畢業生。觀眾對他的評價是樸實無華、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王朔評價白巖松作為呼聲這麼高的一位新聞人,理應不應該會有人給予「差評」。可事與願違,白巖松受到了國內知名作家王朔的發文點評:他自認為的真誠,是骨子裡的做作。
  • 莫言:被罵冤枉嗎?《豐乳肥臀》意淫苦難是精神汙染,跟諾獎無關
    文丨曹鏡明題丨莫言:為何會被群起而罵,只因斬獲「諾獎」嗎?深扒並不值得同情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莫言的看法!然而,在相較於劉震雲、餘華、殘雪等人的石沉大海,其中作家「莫言」成另一個焦點!坦白來講,就筆者個人而言:是堅決不喜歡莫言作品,並且親身驗毒,實在沒有什麼閱讀的價值,尤其是中後期的作品。001當然,這也僅做個人意見交流,也先不要上來就懟。
  • 豆瓣評分高達9.0,莫言把他當偶像,王朔稱他為人精,阿城是誰?
    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這個人,我是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莫言把他視為自己的偶像,甚至對外說:我寫不出來阿城這樣的文筆。
  • 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這是莫言對魯迅的作品的最直接的評價。他說他在魯迅的影響下開始寫作,一直模仿魯迅,研究魯迅,但是也永遠不可能超越魯迅。莫言說自己小的時候,對魯迅的文章只是表面意義的去誦讀,並不能明白其中的意蘊。長大之後才知道了魯迅先生的深遠用意,他的一些文章,對人物的描寫方法也是借鑑了魯迅的寫作形式,感覺受益匪淺。
  • 莫言《豐乳肥臀》:內容到底有多麼開放,才會被禁止出版
    莫言是一個極富想像力的作家,也因為他天馬行空的想像,所以他的小說讀起來讓人感覺酣暢淋漓,不過作品也常常伴有一定「俗氣」,以至於被蘇童形容為「泥沙俱下」,不過在更多人看來,莫言的文字完全是「雅俗共賞」。在他高產的十多部長篇小說中,不少都是這樣,既有傳統志怪文學的影子,也有西方開放式寫作的格調。
  • 王朔的一句評價,道破好作品的本質,打臉
    在這個問題上,著名作家、編劇王朔曾在面對記者採訪時,談論過這個問題! 王朔的批評 王朔評論張藝謀的內容,大概有三個出處的闡述最為系統,其餘的不過隻言片語,最早的是和朋友私下談話,被記者偷偷錄音被爆出,說他是「臭大糞」,然而是在2000年,刊登在《文化月刊》的文章《我不該說張藝謀是臭大糞》內容: 但我確實覺得,國家要搞形象工程
  • 莫言被罵了整整8年,就因為拿了一個諾貝爾獎?
    然而,網友們回到前排接著吃瓜之際,文學圈對莫言的敵意並未絲毫減少。比如獲得過茅盾獎的劉震雲,就憤憤不平地說連莫言都能拿到諾獎,那國內能拿諾獎的至少十人起跳。 而現代文學博士李彬等人,也對莫言獲獎頗有微詞。他們專門出版了《關於莫言的批判發行書》,不僅對莫言文章中所謂的「失誤」大加批判,還列舉了多條莫言對中國文學犯下的「罪行」。
  • 「最被低估的作家」阿城:4天完成小說引爆文壇,莫言都視他為偶像
    阿城在文壇上初露鋒芒,許多作家對他有極高的讚譽,莫言也一度引他為偶像。 僅用四天就完成了小說《棋王》 阿城原名為鍾阿城,1949年出生於北京阿城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的主要職業是編劇、作家。其實阿城寫作初期並沒有多少作品,但是沒過多長時間,阿城的名字就被廣為人知。
  • 貶莫言的人都在貶什麼
    莫言看待魯迅這是莫言獲獎後,在公眾場合說的。當時有人認為莫言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可能要取代魯迅的文壇地位,置於這種問題,莫言是不敢懈怠,及時跳出來解釋。老年得獎的酸甜苦辣莫言也就是在這大是大非面前毀譽參半的度過著花甲之年。即便被捧到當代文壇的「扛把子」,莫言也習慣了分辨言外之意。只不過好的評價越來越佔上風,連很多讀者都風向突變,但莫言還是如此謹慎。像魯迅說的那樣,「害怕的沒錯!」
  • 無知者無畏,王朔為什麼痛恨知識分子
    這是王朔在其《無知者無畏》裡寫的,對知識分子有點咬牙切齒啊。2004年,王朔入選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的公共知識分子50人。王朔濃厚的玩世情懷,「拒絕崇高」,「解構一切神聖」,對當代知識分子的存在及其源流有著尖銳甚至過激的批評。王朔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公知,一個討厭痛恨知識分子的公知。
  • 回歸故土,他用左鐮寫作|莫言《晚熟的人》
    對這些作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評價,但對於讀者和研究者來說,無疑都是值得重視的文本。探討這些作品,不只是認識莫言新的寫作成果,也是理解莫言與當代文學有意味的關係。莫言新作《晚熟的人》2020年8月,獲諾貝爾文學獎8年後的莫言攜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再度於公眾視野中亮相,對「諾獎魔咒」的質疑作出了無聲的回答。
  • 《活著》餘華連續五年在「殺人」中無限循環,8部小說寫死了29人
    「莫言寫書只會吹牛,魯迅從文也是湊巧」竟然有人敢這樣公開調侃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一次採訪中,他說道,魯迅的文學是投槍匕首,因為他總是跟人吵架。「我跟莫言在一個宿舍住了兩年,他說自己如何創作的那些話,比他創作本身還要虛構,《生死疲勞》他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寫完了。所以不要當真。」當然,這不過是他無傷大雅的調侃而已,敢這樣公開調侃莫言和魯迅的人,恐怕也就這一位了吧。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李陀的話,給了餘華巨大的動力,他想寫出一部更好的作品,在文學圈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餘華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妻子潘銀春的支持,她只想和餘華在小縣城裡相夫教子,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在家庭和寫作面前,餘華最終選擇了後者。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