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
"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朔這麼認為,諾獎得主莫言在一次儀式上說:
「餘華是個非常嚴肅、認真的作家。他的書的數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學影響力比我大一半。」
美國《時代》周刊也說: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著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我卻覺得這部書結束的時候,活著的富貴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
餘華的悲慘世界,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一本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悲痛的小說。猶記第一次讀《活著》時,很多地方都是哭著讀完的:慘,主人公福貴一家悲慘至極……
苦難是餘華小說的一大主題,《活著》中福貴的一生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父親糞缸上掉落摔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兒子獻血過多而死、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亡等等。《活著》的名為活著,但實際上所描述的是一件件死亡的故事,親人的不斷離開為福貴的一生帶來了不間斷的苦難,最後就只剩下福貴跟一頭也叫富貴的老黃牛相依為伴。
餘華之所以將所有的災難全部集中在福貴一人身上,因為更能夠引起讀者對福貴的悲憐,震撼讀者的心靈,越是描述主人公的苦境,越能體現出活著的意義和本質。面對不間斷的苦難,福貴找到了緩解苦難的方法,那就是「忍受」忍受親人的離去留下的悲痛,以忍受的方式不斷與死亡抗爭,只為了活著而活著,這是一種使命。
福貴就好像一個歷史活化石,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當代中國的諸多歷史變遷。很多讀者之所以對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感同身受,也正是因為作家餘華將中國當代的歷史事件,都融合到了主人公福貴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麼《活著》故事這麼悲慘,但卻很受人們的喜歡。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但是你真正想過你活著的意義了嗎?在《活著》的最後,餘華給了你答案。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書中的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閱讀過《活著》,你就會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人性深處的生的意志能把苦難化成一種力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人的主觀能動總能發揮出巨大能量。
在大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很渺小,死得容易,活著卻不簡單。在苦難中每個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當「好好活著」成為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一種向往時,沒有任何苦難可以把人壓倒,儘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隻稻草。
對於「福貴」來說,至親至愛活著的時候,他有希望,生命的力量在於此;至親至愛死去的時候,他有回憶,生命的力量也在於此。
好好活著,是一種責任;好好活著,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活著》,是一本值得每個成年人用一生來讀的書。很多人第一遍看完,會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第二遍看完時,就會對某些情節感同身受。
現在只需要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活著」的意義:既然要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