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遠在瑞典的諾貝爾頒獎典禮沸騰了。中國籍作家莫言以精湛的作品,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不僅是文壇的盛事,更是整個中國的高光時刻。
然而,當莫言榮歸故裡後,等待他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無數人的謾罵。這讓不少圍觀網友十分不解。要說莫言獲得諾獎明明是為國爭光的壯舉,為何那麼多人還要來罵他?
01、慘遭怒罵的諾獎得主
國人對莫言的批判風潮,最先從文學圈裡傳來。同為文人的古川、北風等多名文學愛好者,共同公開發表了《中國民間人士反對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公開信》,要求諾貝爾文學獎取消莫言領獎資格,就此掀起了一場文學界對莫言的大批判。
很快,作家陳丹青也在電視節目中暗諷莫言,直言自己從來沒看過莫言的作品,但十分確定莫言獲獎與他的作品無關。
無獨有偶,青年作家張一一在莫言獲獎後表達了與陳丹青幾乎一樣的觀點。唯一不同的是,張一一在面對記者採訪時,連陳丹青僅有的幾分委婉也棄之不顧,單刀直入地指出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全是靠賄賂評委換來的。
一席話驚得圍觀眾人大譁,網上漸漸出現了些許指責莫言的聲音,所幸部分網友突然想起張一一早年曾公開向諾獎評審們喊話稱,自己可以代表14億中國人領諾獎,然而在諾貝爾評委組未給出任何回復後,張一一又公開表示自己根本不屑於領諾獎,今後也不會去參加諾獎評選。
張一一酸葡萄心理般的言行,讓原本義憤填膺的網友迅速冷靜下來,網絡上的一場罵戰就這麼消弭於無形。然而,網友們回到前排接著吃瓜之際,文學圈對莫言的敵意並未絲毫減少。比如獲得過茅盾獎的劉震雲,就憤憤不平地說連莫言都能拿到諾獎,那國內能拿諾獎的至少十人起跳。
而現代文學博士李彬等人,也對莫言獲獎頗有微詞。他們專門出版了《關於莫言的批判發行書》,不僅對莫言文章中所謂的「失誤」大加批判,還列舉了多條莫言對中國文學犯下的「罪行」。
文學界幾乎一邊倒批判莫言的態度,不可避免地帶動了網友們的情緒。一些買了莫言作品卻自認為沒有達到期望值的讀者,忍不住在網上表達對莫言作品的失望之情,無形間充當了批判莫言的神助攻。
更多的網友,則是在從眾心理下跟風批判莫言。他們或是從批判聲中獲得道義正確的成就感,或是純粹享受網上攻擊他人的快感,硬是將這場針對莫言的網絡批判,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狂歡盛宴。
萬眾狂歡中,一些根本不了解莫言的網友也加入了批判莫言的大軍中,以致網上一度出現網友們怒罵莫言作品《白鹿原》的橋段,弄得原作者陳忠實滿腦子都是黑人問號臉。
或許莫言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個諾貝爾獎,竟然讓他成為眾矢之的,現實生活裡發生的故事,真是比他的作品更精彩。
所幸莫言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早在莫言獲獎之初,與莫言同時代的作者餘華就高調向莫言表示祝賀,而當網絡上批評聲四起時,餘華也帶著幾分文人傲骨堅定地支持莫言,還對外放話道: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九成茅盾獎的獲獎作品優秀。
02、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
餘華的支持,讓莫言在無盡謾罵中看到了一束光。但這束光芒太微弱,實在無力改變網上輿論對莫言的質疑。誰讓文學圈裡文人相輕的問題根深蒂固,而人們無法全面理解莫言作品的意圖,更是讓莫言在獲得關注後,時常因作品引發了各種誤會。
比如莫言作品最讓人詬病的「醜化」中國人問題。在莫言本人看來,或許只是他魔幻現實主義的一種呈現,而在有心人看來,則是莫言故意描寫動蕩時代下人性的扭曲,這與西方醜化中國的目的不謀而合,故而西方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以表彰他「醜化」國人的功勞。
誠然,莫言作品裡確實出現了許多對人性陰暗面的揭露,但正是這樣直面人性的逼真描寫,才讓莫言的作品擁有了靈魂,因為那犀利的筆觸記錄的,是文學作品,更是半個世紀歷史風雲跌宕起伏下的世間百態。
回首莫言一系列的作品,無一不是充滿了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蛙》將視角定格在農村生育史,通過書中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起伏,大膽探討生命及一系列的社會熱點。
《豐乳肥臀》同樣是帶著作者思考的佳作。頗有些讓人想入非非的書名背後,是莫言對親情與人性的反思。書中上官魯氏悲劇色彩的一生,正是莫言對母女親情與現實利益在大時代背景下強烈衝突的形象化展示。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莫言的作品可能不符合主旋律,也註定讓一部分滿心以為「歲月靜好」的人失望,但不可否認,莫言的作品充滿了對變革時代的清晰展示與思索,這不是對國人的偏見,而是莫言以樸素的小人物為載體,以筆為戈,發出的振聾發聵的時代之音。
都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對於莫言來說,太過真實的描寫,總讓讀者有些不適。偏偏莫言的作品寫實的同時又加入了深刻的思考,宛如藝術珍品,自然曲高而和寡。
但正是這讓讀者們「讀不懂」的藝術性,為莫言的作品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或許再過一百年,只要人類仍然在思考,莫言的作品就依然有其無可比擬的文學價值,因為書中剖析的人性,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而作為讀者,對莫言的作品有不同見解十分正常,但觀點可以交流,訴諸於網絡謾罵卻不可取。畢竟如今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新階段,網際網路世界日新月異,兼容並包成為時代標籤。網友們不妨捨棄刻板老舊的評價標準,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莫言的作品,或許便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退一步說,即使網友們一直不理解莫言,將網絡謾罵進行到底,對莫言的傷害其實也微乎其微。正如莫言所說:起初我還以為大家質疑的人是我,但後來我卻發現,這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
因為,對於作家來說,再多的雄辯也不如用作品來說話。作品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是一個作家能否得到世人尊敬的永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