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被罵了整整8年,就因為拿了一個諾貝爾獎?

2020-12-12 騰訊網

2012年10月,遠在瑞典的諾貝爾頒獎典禮沸騰了。中國籍作家莫言以精湛的作品,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不僅是文壇的盛事,更是整個中國的高光時刻。

然而,當莫言榮歸故裡後,等待他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無數人的謾罵。這讓不少圍觀網友十分不解。要說莫言獲得諾獎明明是為國爭光的壯舉,為何那麼多人還要來罵他?

01、慘遭怒罵的諾獎得主

國人對莫言的批判風潮,最先從文學圈裡傳來。同為文人的古川、北風等多名文學愛好者,共同公開發表了《中國民間人士反對莫言被授予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公開信》,要求諾貝爾文學獎取消莫言領獎資格,就此掀起了一場文學界對莫言的大批判。

很快,作家陳丹青也在電視節目中暗諷莫言,直言自己從來沒看過莫言的作品,但十分確定莫言獲獎與他的作品無關。

無獨有偶,青年作家張一一在莫言獲獎後表達了與陳丹青幾乎一樣的觀點。唯一不同的是,張一一在面對記者採訪時,連陳丹青僅有的幾分委婉也棄之不顧,單刀直入地指出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獎,全是靠賄賂評委換來的。

一席話驚得圍觀眾人大譁,網上漸漸出現了些許指責莫言的聲音,所幸部分網友突然想起張一一早年曾公開向諾獎評審們喊話稱,自己可以代表14億中國人領諾獎,然而在諾貝爾評委組未給出任何回復後,張一一又公開表示自己根本不屑於領諾獎,今後也不會去參加諾獎評選。

張一一酸葡萄心理般的言行,讓原本義憤填膺的網友迅速冷靜下來,網絡上的一場罵戰就這麼消弭於無形。然而,網友們回到前排接著吃瓜之際,文學圈對莫言的敵意並未絲毫減少。比如獲得過茅盾獎的劉震雲,就憤憤不平地說連莫言都能拿到諾獎,那國內能拿諾獎的至少十人起跳。

而現代文學博士李彬等人,也對莫言獲獎頗有微詞。他們專門出版了《關於莫言的批判發行書》,不僅對莫言文章中所謂的「失誤」大加批判,還列舉了多條莫言對中國文學犯下的「罪行」。

文學界幾乎一邊倒批判莫言的態度,不可避免地帶動了網友們的情緒。一些買了莫言作品卻自認為沒有達到期望值的讀者,忍不住在網上表達對莫言作品的失望之情,無形間充當了批判莫言的神助攻。

更多的網友,則是在從眾心理下跟風批判莫言。他們或是從批判聲中獲得道義正確的成就感,或是純粹享受網上攻擊他人的快感,硬是將這場針對莫言的網絡批判,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狂歡盛宴。

萬眾狂歡中,一些根本不了解莫言的網友也加入了批判莫言的大軍中,以致網上一度出現網友們怒罵莫言作品《白鹿原》的橋段,弄得原作者陳忠實滿腦子都是黑人問號臉。

或許莫言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個諾貝爾獎,竟然讓他成為眾矢之的,現實生活裡發生的故事,真是比他的作品更精彩。

所幸莫言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早在莫言獲獎之初,與莫言同時代的作者餘華就高調向莫言表示祝賀,而當網絡上批評聲四起時,餘華也帶著幾分文人傲骨堅定地支持莫言,還對外放話道:莫言最差的作品,也比九成茅盾獎的獲獎作品優秀。

02、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

餘華的支持,讓莫言在無盡謾罵中看到了一束光。但這束光芒太微弱,實在無力改變網上輿論對莫言的質疑。誰讓文學圈裡文人相輕的問題根深蒂固,而人們無法全面理解莫言作品的意圖,更是讓莫言在獲得關注後,時常因作品引發了各種誤會。

比如莫言作品最讓人詬病的「醜化」中國人問題。在莫言本人看來,或許只是他魔幻現實主義的一種呈現,而在有心人看來,則是莫言故意描寫動蕩時代下人性的扭曲,這與西方醜化中國的目的不謀而合,故而西方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以表彰他「醜化」國人的功勞。

誠然,莫言作品裡確實出現了許多對人性陰暗面的揭露,但正是這樣直面人性的逼真描寫,才讓莫言的作品擁有了靈魂,因為那犀利的筆觸記錄的,是文學作品,更是半個世紀歷史風雲跌宕起伏下的世間百態。

回首莫言一系列的作品,無一不是充滿了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思考。《蛙》將視角定格在農村生育史,通過書中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起伏,大膽探討生命及一系列的社會熱點。

《豐乳肥臀》同樣是帶著作者思考的佳作。頗有些讓人想入非非的書名背後,是莫言對親情與人性的反思。書中上官魯氏悲劇色彩的一生,正是莫言對母女親情與現實利益在大時代背景下強烈衝突的形象化展示。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莫言的作品可能不符合主旋律,也註定讓一部分滿心以為「歲月靜好」的人失望,但不可否認,莫言的作品充滿了對變革時代的清晰展示與思索,這不是對國人的偏見,而是莫言以樸素的小人物為載體,以筆為戈,發出的振聾發聵的時代之音。

都說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對於莫言來說,太過真實的描寫,總讓讀者有些不適。偏偏莫言的作品寫實的同時又加入了深刻的思考,宛如藝術珍品,自然曲高而和寡。

但正是這讓讀者們「讀不懂」的藝術性,為莫言的作品注入了強勁的生命力。或許再過一百年,只要人類仍然在思考,莫言的作品就依然有其無可比擬的文學價值,因為書中剖析的人性,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而作為讀者,對莫言的作品有不同見解十分正常,但觀點可以交流,訴諸於網絡謾罵卻不可取。畢竟如今正處於社會快速發展新階段,網際網路世界日新月異,兼容並包成為時代標籤。網友們不妨捨棄刻板老舊的評價標準,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莫言的作品,或許便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退一步說,即使網友們一直不理解莫言,將網絡謾罵進行到底,對莫言的傷害其實也微乎其微。正如莫言所說:起初我還以為大家質疑的人是我,但後來我卻發現,這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

因為,對於作家來說,再多的雄辯也不如用作品來說話。作品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才是一個作家能否得到世人尊敬的永恆真理。

相關焦點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提到莫言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國在文學獎上唯一獲得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莫言的一系列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等等,跨越時代和空間,從民國到當代,從高密農村到城市,整整寫了一個世紀。
  •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還被貶低謾罵,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
    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餘華拿了諾貝爾獎,卻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對於莫言,有很大一部人真正熟悉他是因為他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畢竟他是在歷史上第一個收穫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無疑開啟了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先河。莫言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能力是當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畢竟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不簡單的,沒有非凡的寫作能力,是不可能的。
  • 穆赫森·法爾加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穆赫森·法爾加尼: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當時來自北京語言學院的兩名中國老師水平高、教學方法好,從發音到書寫,幫助我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楊石泉老師,他是老師,更像父親,對我們關懷備至。他告訴我,你畢業後一定要為中埃文化交流多做貢獻。我一輩子都記住這句話,終生都在踐行這句話。我1981年本科畢業,1987年獲得碩士學位,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
  • 楊振寧,莫言和屠呦呦,3個曾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現狀如何?
    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還有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他們因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也提到過諾貝爾獎,在當時,中國還沒有人獲得該殊榮,未免是一件遺憾。但是楊振寧卻和父親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拿諾貝爾獎,原本以為是童年無忌的一句話,沒想到楊振寧真的兌現了。1957年1月15日,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記者招待會,會上宣布「宇稱守恆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予以推翻。
  • 中國內地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再一次向他們致敬
    工作和事業中有各種各樣、各種級別的獎項,但全世界公認的最高獎只有一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工程師諾貝爾的遺願,將其遺產作為基金,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成五份,獎勵每一年在物理學、化學、醫學與生理學、文學、和平事業有重大貢獻的全世界的突出人士,1969年增設經濟學獎。諾獎於1900年設立,至今共獎勵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除和平獎由挪威評選頒發外,其他都有瑞典評選頒發。
  • 莫言寫五言詩助力抗疫,自得諾貝爾獎以來,這是他很感人的一首詩
    筆者在準備寫詩時,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原來諾貝爾獎得主莫言前幾日也寫了一首五言詩助力抗疫。說實話,自從2002年得諾貝爾以來,關於莫言的種種爭議就沒有停止過。有人說他的小說寫得太俗氣,沒有格調,難登大雅之堂。近幾年,莫言寫的小說少了,倒是寫了不小詩,雖然每次他把這些詩放到網上,都會被網友們挑挑刺,但他都虛心接受,一改再改,直到詩基本工整。
  • 村上春樹遠比莫言出名,為何卻得不了諾貝爾獎?原因只有1個字
    豫薦你|文【全文2348字,圖片9張】村上春樹遠比莫言出名,為何卻得不了諾貝爾獎?原因只有1個字!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村上春樹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為中國作家莫言。至此,村上春樹已經不知道第幾次提名了,有人說是6次,也有人說更多。當然,這些都是不公開的數據,沒人知道他被提名了幾次。村上春樹也被人調侃成「諾貝爾萬年陪跑」。
  • 莫言:被罵冤枉嗎?《豐乳肥臀》意淫苦難是精神汙染,跟諾獎無關
    然而,在相較於劉震雲、餘華、殘雪等人的石沉大海,其中作家「莫言」成另一個焦點!坦白來講,就筆者個人而言:是堅決不喜歡莫言作品,並且親身驗毒,實在沒有什麼閱讀的價值,尤其是中後期的作品。001當然,這也僅做個人意見交流,也先不要上來就懟。
  • 莫言沉寂8年後攜新作歸來:當別人聰明伶俐時,我們又傻又呆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便沉寂了8年,周圍很多人都說他已經江郎才盡了,更是驗證了諾獎魔咒——得了諾獎之後的作家都會陷入長時間的停滯,不能寫出更好的作品。直到2020年,莫言帶著他的新作《晚熟的人》重磅回歸。
  • 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莫言的話讓人叫好
    但現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一種對立,就是物理學家楊振寧與文學家莫言的對立。她們兩個都是各自領域的頂尖人物,如同射鵰中的五大高手。有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曾經「爭鬥」過,到底是怎麼回事?事實上,關於楊振寧和莫言的「較量」,還得從他們各自的成就說起。
  •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被全國女性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
    他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全國女性被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說到漢字,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這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 。而漢字的產生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得不說,漢字也是凝結了我們很多歷史偉人的心血。但是當年有一位男子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全國女性被罵了整整3年,如今所有女生都在用。他就是劉半農,可能大家有聽說過他的名號。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77歲的日本老人吉田富夫剛剛在自己家中翻譯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這是他翻譯莫言的第8部作品。11月的一天,當我們採訪完吉田富夫,從他在京都的家中出來的時候,腦海裡不斷思索著是什麼力量讓年近80高齡的老人勤於筆譯。在這場莫言熱潮中,作為駐外媒體的我們一早便開始尋找莫言與日本的聯繫,我們希望莫言的作品可以乘著諾貝爾文學獎這列快車經由日本,到達世界更多的地方,然後在那裡生根發芽。
  • 莫言諾獎獎章或添紅高粱元素 現場將奏《霸王別姬》
    瑞典演員約翰·拉巴尤斯聲情並茂地進行朗讀莫言作品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為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諾貝爾獎自1901年第一次頒獎起,宴會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將致感謝詞,莫言排在第四位上場,他將發表一個大約5分鐘的獲獎感言。   [證書]   莫言獎章或添紅高粱元素   金質獎章約重半磅,內含23K黃金,獎章直徑約為6.5釐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
  • 日本28人獲得諾貝爾獎韓國一個都沒獲得成反面教材,值得中國警惕
    與日本28人獲得過諾貝爾獎相比,韓國迄今為止一個諾貝爾獎都沒獲得過,已成反面教材,值得中國警惕。1、在亞洲,韓國是響噹噹的一個國家,2018年,韓國人均GDP突破3萬美元,已經達到了日本人均的80%,這讓韓國人非常自豪,但是,韓國人心中一直有個隱隱的痛,那就是韓國迄今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一個國家的教育資源好不好,不是他們的學校有多大,硬體有多好,拼的其實是軟實力。什麼是軟實力,就是他們有多少的專家,有多少的大師,這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為何說美國、英國教育資源上有壓倒性的優勢呢?其實看看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就知道了。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成立的獎項,是全球影響力的最大的獎項之一。
  •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作家莫言,為什麼反倒被推下神壇,很多人喊打?
    話說,2008年夏天,中國作家莫言,坐在家中涼椅上,悠悠然接受西班牙《國家報》的採訪。當被問及,中國作家何時能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想了想,似乎在盤點名單,最後認真回答說,「或許100年之後吧」。不料,僅僅4年之後,他就戲劇性地接到這個從瑞典天上掉下的餡餅。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獲得數量的差距,明顯體現了兩國之間的人才差距。
  • 吳健雄、貝爾真的是因為性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嗎?
    也許正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芒太過耀眼,一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科學家讓人倍感遺憾;還有一些人會因某某某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對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有所抱怨,認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搞歧視。諾貝爾獎能夠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獎主要就是因為評選過程公平、公正。雖然有個別獎項的評選結果並不能讓一些人滿意,但整體上是還是堅持公正的原則,至少在科學獎項上不存在所謂的歧視。
  • 奧地利又添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他,是誰?
    雖然入圍諾貝爾獎已久,但因為彼得·漢德克此前涉及親塞爾維亞的爭議性活動,他一直不被看好。 據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Anders Olsson)透露,漢德克在法國家中接到評審的電話時非常感動,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最後他用德語問:「Ist das wahr?(這是真的嗎?)」
  • 諾貝爾獎至今發了120年,從來沒有缺過錢,那創始人終究有多少錢
    ,他們必定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天之驕子,像我們國家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就只有莫言和屠呦呦,如此看來諾貝爾獎真的是與一個人的成就有著莫大的關係。然而獲得諾貝爾獎也是有著很高的獎金的,那麼為什麼諾貝爾獎開設至今,它卻依舊還存在呢?設立諾貝爾獎的這個人究竟有多少的金庫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諾貝爾獎至今發了120年,從來沒有缺過錢,那創始人終究有多少錢?要說起諾貝爾獎,那就必須要提起一個人了,那就是它的開設者,一個科學家名字叫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