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竟拿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莫言比,兩人之間真的有可比性嗎?

2020-12-10 文學之新

前幾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餘華

餘華這個例子既對也不太對,說它對是因為這確實說出了陀翁與莫言在創作上的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充滿激情,比如經過長期醞釀後快速完成作品;說它不太對則是因為陀翁的創作環境比莫言要差很多,為生活所迫,陀翁很多時候真的是在為了完成任務而寫作。

事實上,1870的時候陀翁就曾在信中這樣抱怨道:您信不信,我有十分把握,如果能像岡察洛夫、屠格涅夫和託爾斯泰那樣保證我有兩三年的時候寫這部長篇小說,那麼我會寫出這樣一部作品,即使過一百年也會有人談論它

託翁

陀翁的一生,是受難的一生,生活幾乎從未給過他自由創作的機會。他雖然跟託翁等人一樣擁有貴族身份,但這並未使他過上安定的生活,反而帶來了諸多不幸。比如父親被農奴打死,比如在流放期間因曾是貴族被其他人敵視。又因兄長的過早離世,他負債纍纍,幾乎一生都在還債。此外,他還一直受癲癇病困擾,這也是他作品中的人物時常患有癲癇、神經症的重要原因……

1845年,陀翁完成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窮人》。這篇小說繼承了由普希金開創,並在果戈裡那裡得到重要發展的「俄國小人物寫作傳統」。

《窮人》,首版於1846年

1.新的果戈裡誕生了

小說的主人公傑武什金和果戈裡《外套》的主人公亞卡基耶維奇一樣,都是一個九品文官,雖然忠於職守卻始終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但傑武什金和亞卡基耶維奇有著明顯不同,他並不因處境糟糕了渾渾噩噩,他知道人的尊嚴和價值所在!這既是陀翁對小人物寫作傳統的開拓,也為他此後的創作定下了人道主義的基調。

詩人涅克拉索夫看完《窮人》的書稿後,激動地對著名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道:新的果戈裡出現了!別林斯基聽完這句話後,嚴厲地批評道:您那裡的果戈裡也太多了!可是,當別林斯基看完了《窮人》之後,他甚至比涅克拉索夫還要激動。他這樣對陀翁說道:

您自己是否知道呢,您寫了一部什麼樣的作品……我們竭力用語言去說明實質,而您是藝術家,只用線索買一下子就用形象揭示出本質,讓人可以用手觸摸到,讓最懵懂的讀者茅塞頓開,這就是藝術的奧秘,這就是藝術的真諦……您將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果戈裡

得到權威批評家的肯定之後,陀翁信心大增,在《窮人》出版之後又馬上創作了《二重人格》。當然,陀翁之所以創作得如此迅速,多少和他生活窘迫有關。因為他為了專心創作辭掉了畢業分配後的工作,急需稿費來應付日常生活。

但很快發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因為藝術風格的問題(現實主義和純藝術論的爭論),陀翁和別林斯基之間發生了一些爭執,最終導致兩人沒再見過面。當然,陀翁也始終對別林斯基懷有崇敬之情。因為別林斯基對《窮人》的肯定,是他文學創作之路上最為美好的回憶。

2.死刑和十年流放生涯

就在陀翁漸漸在文壇站穩腳跟之時,發生了一件更為不幸的事情。1849年4月,陀翁在一次聚會上朗讀了別林斯基給果戈裡的一封揭露、抨擊黑暗現實的信。沒過幾天,陀翁就被憲兵逮捕了。陀翁被帶到了臭名昭著的「第三辦公廳」,第二天被送到了保羅要塞,罪名是「搞思想上的陰謀」。

在聽過長達八個月的審訊之後,陀翁被判處了死刑。行刑那天,所有程序都執行完畢了,士兵們甚至都已經瞄準了犯人了。但就在這最後時刻,沙皇的赦免來了。陀翁免於一死,但被剝奪了公民權,發配到西伯利亞要塞服苦役。

流放途中

之後,陀翁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許多年後,陀翁曾這樣回憶道:正當一個人躊躇滿志,對生活充滿希望和信心的時候,他卻被關進了監獄。根據《死屋手記》中的描述,我們可以大致還原出那段監禁生涯的畫面:到處都是跳蚤和蟑螂,囚犯們隨時帶著枷鎖,看守門經常無緣無故把犯人們打得皮開肉綻……

此外,陀翁還因曾經的貴族身份而不受其他犯人的待見。因為別人認為他是一個曾經的吸血鬼,一個曾經壓榨過別人的人。

《死屋手記》,首次發表於1860年

四年之後,陀翁結束了苦役生涯,開始了長達6年的流放生涯。這6年中他雖然可以閱讀,甚至還可以寫作,但卻沒有發表作品的權力。在這艱難的6年中,陀翁只創作了《死屋手記》的一部分。

結語:

1859年3月,陀翁結束了流放生涯,並被允許居住在莫斯科之外的任何地方,此外還有權發表作品。但陀翁並沒有得到一個輕鬆的創作條件,兄長的逝世為他留下了巨額債務,此後他不得不拼命寫稿還債。

相關焦點

  • 餘華訪談中拿莫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兩人真的有可比性嗎?
    前幾天(世界讀書日那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 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何把扛鼎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獻給妻子安娜?
    他和這位比他小二十多歲的美麗姑娘之間很快產生了火花,兩人決定結婚。為了躲避債主和貪得無厭的親戚,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婦決定離開俄國,前往歐洲。到達歐洲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沉迷輪盤賭,不斷地向安娜要錢去賭博,兩人一度矛盾激烈,甚至險些分手。安娜生下一個女兒,卻不幸夭折,這件事給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婦沉重的打擊,再加上困窘的經濟狀況,夫婦倆過著極度貧窮且悲慘的生活,即使向屠格涅夫等人求助也是杯水車薪。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在今天還繼續存在嗎?
    【編者按】20世紀以來,一方面見證陀思妥耶夫斯基偉大而深刻的讀者和評論家不計其數,另一方面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落後保守、心理陰暗的指責聲也不斷,納博科夫還認為他的文字不夠精美。那麼21世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價值和意義還在繼續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英語系教授童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 「惡棍」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天使」安娜
    但是,伴隨著失而復得的自由(儘管內務部仍對他實行秘密監視),陀思妥耶夫斯基卻被套上了癲癇、賭癮和債務的新枷鎖,直至生命的終結。自幼潛伏在他身上的癲癇症頻頻發作,而且來勢趨兇。賭博成了他無法戒絕的惡癖。由於債臺高築,他老是處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拼命寫作,把手稿交給期刊連載。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作為自由的存在,對惡負責
    在別爾嘉耶夫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論述中,有一個根基性問題,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否是一位現實主義者。別爾嘉耶夫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本不是現實主義者,而是象徵主義者。他認為,偉大的和真正的藝術不可能是現實主義的,真正的藝術都是象徵的——它標明一個更為深刻的真實,它總是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 陀思妥耶夫斯基:窮人,就要有窮人的樣子
    本來想把託爾斯泰寫的《窮人》也找來讀一讀,然後對比一下託爾斯泰的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各有什麼特點,雖然託爾斯泰較陀氏年長,但是他們畢竟也是同一時代的兩大文豪。高爾基評價: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兩個最偉大的天才,他們以自己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個歐洲驚愕地注視著俄羅斯。
  • 魯迅為什麼不喜歡,「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魯迅深受俄羅斯文學的影響,稱俄國文學為「我們的導師和朋友」,「因為那裡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的酸辛和掙扎」,「明白了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果戈理、託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這些俄羅斯文豪都不同程度影響了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的傑出代表,被西方現代派作家追認為鼻祖。
  • 從自由、惡、愛等出發,如何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內容簡介本書系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別爾嘉耶夫從人、自由、惡、愛等問題出發,以其哲學視角闡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別爾嘉耶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認為,「思想」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中起著巨大的核心作用。
  • 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生活在狹窄環境中的人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也是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在七個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病,之後間或發作伴其一生。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勵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寫出他的處女作——書信體短篇小說《窮人》,在當時廣獲好評。
  • 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跨越時空的心靈之約:對靈魂的偉大審問
    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兩人的一生,都處於思想混亂與社會動蕩的時代。他們始終也都未能擺脫一種緊張、孤絕和受傷的狀態,都強烈地感受到個人在世界中的悲劇性命運,都把個體的命運與普遍存在的人生狀況和絕望的世界圖景交織起來,從而通過個體的遭遇和它面臨的衝突去體驗和承擔現實世界的悲劇現狀。
  • 這裡曾流放過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蘇聯時代的秘密核試驗場
    和現在一樣,小鎮缺少樹木,到處灰濛濛的,布滿浮塵揚沙。最初幾個月,陀思妥耶夫斯基住在軍營裡,後來才獲準在鎮上獨自生活。他租了一個單間木屋,房主是一個年老的孀婦,家務由這家的大女兒打理。她21歲,卻已成寡婦。陀思妥耶夫斯基33歲,已經度過了四年的勞役生活。他真能抵擋得住身邊女性的魅力嗎?今天,我們知道,他對寄宿的家庭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 俄國文學三巨頭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美能拯救世界
    「這包錢裡面有十萬盧布!我把它扔進壁爐,扔到火裡,你赤手空拳,把紙包從火裡拽出來!只要拽出來,它就是你的,十萬盧布統統歸你!如果你不拿,就讓它燒光。」納斯塔西婭把那包錢扔進了火裡。周圍發出一片呼喊,「瘋了,簡直瘋了!」周圍的人大呼小叫。
  • 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139周年:用他20句名言,紀念這位文壇巨匠
    「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每當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句話,心中便沉重一下。陀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我喜歡讀陀的時候,並不知道他的文學地位和影響力。也不知道他有那麼多追隨者和愛好者,並且這些人中,不乏有很多世界矚目的大家。
  • 陀思妥耶夫斯基:苦難是心靈的土壤
    本文選自俄國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散文,原題為《聖誕晚會上基督身旁的小男孩》。作家曾這樣寫道,「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要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像不到、燦爛的花朵。」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文末福利:來自純粹讀書社群的邀請除了空氣 、土壤 、水和火之外 ,金錢是人類必須與之最經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部拷問人生的經典名著
    陀思妥耶夫斯基畫像後來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經過多年的闖蕩,品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世態炎涼,也體味到了人生的世事無常和些許無奈當我讀到這本書時,被深深地震撼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位一生艱難坎坷,命運多舛,曾上過斷頭臺,並在臨刑前被救下來的偉人,他的靈魂就像是無底深淵中的一線光明,照亮了我的人生。這部長篇小說的男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是一位深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的窮困潦倒的大學生,他一生碌碌無為,整日為生計奔波。
  • 導演黑澤明,會如何處理最推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作?
    黑澤明是一位極為喜愛改編文學的導演,這兩部電影分別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竹林中》以及莎士比亞《麥克白》,而很少人知道,他還改編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可惜電影母盤佚失,成為電影史一大遺憾。回想起當年吃過的苦頭,黑澤先生曾經表示:自己最敬愛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但要改編他的作品實在是過於巨大的工程。《羅生門》是您單獨工作的第一部作品嗎?
  • 布羅茨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純粹閱讀
    考慮到現代世界的經濟航向 ,也即生活標準的普遍貧困和無差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說是一個先知式現象 。因為在與未來打交道時避免犯錯誤的最佳途徑 ,乃是通過貧窮或犯罪這個稜鏡來認識它 。 在一定程度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兩個稜鏡都使用 。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唱歌、舞蹈、畫畫、寫作,餘華從小的文學夢就這樣被點燃了。他開始大量閱讀外國名著,川端康成、卡夫卡,國外文學家的名字與書籍他信手拈來。馬爾克斯、茨威格、布爾加科夫、福克納、巴爾扎克、三島由紀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包括魯迅,都是他心頭所愛。
  • 陀思妥耶夫斯|把艱難化作成長養料的文學天才,他來自戰鬥民族
    小說相當成功,他很快名聲大振,人人都想見見這位有才華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歡受人矚目,可惜喜歡得過頭了,竟變得很自負。他對朋友和自己的崇拜者特別無情無義,很快他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想結交新朋友,就參加了一個秘密的政治小組。這個小組的人反對政府的法令,主張言論自由,還主張給予「農奴」即農場工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