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民法典|在邁向信息文明的路上——回答時代之問

2021-01-12 國際在線

2020年,中國正式邁入民法典時代。

5月28日下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民法典以1260個條文回答了一個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各項權利,包含著民族的精神密碼,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這部7編加附則、84章、1260個條文,總字數逾10萬的民法典中,表達了我們國家對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包括:

我們是如何看待人的?我們是如何看待家的?我們是如何看待社會的?我們是如何看待國家的?我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我們是如何看待自然的?

讓我們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看一看它究竟如何回應了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央廣網北京6月5日消息(記者王啟慧)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帶領人類來到了一個重要的文明轉型期——從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充分的認識和預見,並立足於中國人所認同的價值共識回答了時代之問。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而一個國家需要制定出與之相匹配的規則。

電子合同、網絡虛擬財產——一個數據做能源的時代來了

如果說工業文明階段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信息文明階段的能源就是數據。在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看來,數據不僅僅是可以與煤炭、石油並肩的一種新型能源,它還具有自身的特性——數據是可複製、可共享的。「數據不像煤炭、石油,使用了就被消耗掉了,數據使用得越多就會催生更多的數據,這是一種會隨著人類活動逐步擴大自身體量的新型能源。」

因此,當人類從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時,數據和網絡虛擬財產成為了兩種日益重要的財產類型。基於此,民法典繼承編中增設了遺產管理人制度。「當被繼承人留下的遺產中有網絡虛擬財產權利、數據權利的時候,如果能夠以數據管理人制度作為通道,引入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參與遺產的管理和分配,可能會使遺產繼承的進程變得更加順暢。」王軼表示,這是增設遺產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考量。

邁向信息文明,時代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和新要求。在民法典中,可以看到不少規則是基於人類今天所處的歷史階段特點而定。比如,合同編中專門設計了電子合同的訂立規則和履行規則。有人提出,如果當事人訂立的合同標的物是通過在線傳輸的方式進行交付,如何確定交付標的物的時間?(標的物:指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如:在房屋租賃中,標的是房屋租賃關係,而標的物是所租賃的房屋。)民法典合同編在第一分編中作出了回答:合同標的物進入對方當事人指定的特定系統且能夠檢索識別的時間為交付時間。「在線傳輸」「檢索」「接收系統」等關鍵詞都表明了這是一部立足時代實際、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同時,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的背景下,網絡侵權已經成為日常困擾人們的一種侵權類型。因此,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完善了網絡侵權的相關法律規則。不止於此,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對通過信息技術換臉的問題從保護肖像權的角度進行了回應,「聲音」則通過適用肖像權的規則進行保護,對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有關的醫學或科學研究活動定規矩、立規則……這些都是人類進入到一個新的文明階段才會有的規則。

王軼表示,在21世紀第2和第3個十年的交匯期,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須將其放在一個相當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去予以回應、予以關照。

「綠色原則」滲透民法典——一個尊重自然的時代來了

除了反映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外,一部與時俱進的民法典也反映了人類在當前時代階段看待世界和自然的目光及態度。翻看民法典,我們看到,「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被寫在了民法典總則編第一章的基本規定中。

「這就是『綠色原則』,而此前無論是1804年《法國民法典》、1900年《德國民法典》,還是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制定的一系列單行民事法律和民事基本法,人和自然都處於主體和客觀、徵服者和被徵服者、改造者和被改造者之間的關係。」王軼說,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今天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民法典對於「綠色原則」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提倡,而是在其分編中將「綠色原則」進一步予以落實和體現。在物權編中,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立要秉承綠色原則;在合同編中,不僅要履行約定的合同義務,還要履行基於「綠色原則」所產生的法定義務;在侵權責任編中,對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的侵權責任作出了規定,並且把生態修復明確認可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一種……

事實上,「綠色原則」深深滲透到了民法典的每一個法律條文中。「當我們在確定民法典相關法律條文含義時、在進行法律漏洞填補時,『綠色原則』都是我們進行考量的一項重要因素。」王軼說。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有著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個曾長期站在人類法律文明最前沿的民族。」為迎接信息文明迅速、全面做出反應,相信人與自然相生相伴並將這份價值共識進行分享……對於王軼而言,編纂民法典表明了我們國家對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回應的是最為核心和關鍵的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

相關焦點

  • 民法典回應中國之問與時代之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回應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就是通過表明我們對人類所面對的這一系列基本問題的看法來進行的。在世界所有的民族中,我們有著綿延長久、從未中斷過的文明史。我們編纂完成的民法典一定會在世界民法典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 專家: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所以民法典必須要把人文關懷的理念放在更為優先和關鍵的位置來對待,更加突出對人格權益的確認和保障,對今天的中國之問和時代之問作出回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最值得關注和肯定的地方。王軼表示,民法典編纂於人類從工業文明邁向信息文明這樣一個重要的轉換階段,這應當是人類文明特殊歷史時期的具有典範意義的民法典。楊立新認為,這部民法典具有中國自己的鮮明特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法治表達。
  • 民法典時代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其制度展望
    民法典的頒布具有跨時代的歷史意義,它是21世紀的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重要制度文明和法治建設成果,作為世界範式民法典之一,它充分展現了現代法治文明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最後,為適應我國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的需要,提高侵權違法成本,營造一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民法典侵權編突破填平原則的一般法理,在智慧財產權故意侵權問題上將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引入。這些法律規範的存在,既體現了智慧財產權制度的時代特色,也是對近年來我國智慧財產權公共政策和司法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定化,這些規範為民法典時代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提供了基本依據和重要的制度遵循。
  • 民法典: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民事百科全書
    參與面之廣,舉辦的各類座談會、研討會、論壇之多,收到的修改建議內容之豐富,為我國立法史上所罕見。在審議過程中,立法機關通過召開不同形式的座談會、論證會,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徵詢意見等多種方式,多次聽取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反覆斟酌和修改草案,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努力使民法典成為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依法推進編纂,充分體現依法立法。
  • 民法典宣傳還能這麼幹……
    > 新新說法0為了更好地向廣大群眾宣傳民法典,嘉定區司法局新成路司法所、新成路街道融媒體中心聯合法萌普法,創新形式,圍繞著民法典的亮點內容精心製作了新新說法—普法手偶劇系列視頻
  • 劉俊臣:關於民法典的幾個主要問題|學習宣傳民法典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5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宣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民法典學習宣傳的通知》,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劉俊臣講解《關於民法典的幾個主要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講解《民法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講解《民法典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權威解讀民法典的重大意義,闡釋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現將3場民法典公開課的文字版摘要刊登如下,供社會各界在學習民法典時參考。
  • 【名家說法】石佑啟:論民法典時代的法治政府建設
    民法典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基本遵循,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包括從有限政府、有為政府、守法政府、誠信政府、責任政府建設等方面著手,推動政府治理進入良法善治的軌道,促進政府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全面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更好地保障公民權益。
  • 「民法典時代」來臨,出版人準備好了嗎
    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真正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民法典誕生了,經過60餘年民事立法探索,我國的民法制度將迎來「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將因這部法典的誕生而被深刻改變。就出版行業而言,民法典具有怎樣的裡程碑意義?它會對出版行業造成哪些影響?什麼類別的法律圖書將受到讀者期待?
  •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誕生 為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央廣網北京5月29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2879票贊成、2票反對、5票棄權,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學習民法典】民法典學習的三重境界
    民法典好比一棵參天大樹,民法典的條文是這棵大樹的枝葉,民法典原理是這棵大樹的樹幹,而民法典精神則是這棵大樹的根須。民法典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民法典條文學習和民法典原理領悟的基礎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積極弘揚民法典精神,做一名文明、謙和、理性的現代公民。 學民法典條文。
  • |民法典普法系列之當我們在談個人信息保護時,我們在談什麼?
    民法典(2021)第1226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洩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以及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作為一種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國家一方面鼓勵數據的開發、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也在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數據共享與個人信息的利益保護之間尋求平衡。作為醫療機構及醫務工作者,無論是在臨床、教學或是科學研究中,均應當在創新的過程中,時刻守住底線,具備紅線意識,將患者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放在首要位置,依法執業、依法行事。
  • 莘縣司法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之「正義之心」普法宣傳志願服務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文明志願服務精神,為寒潮中的貧困群眾送去法律的溫暖,1月8日,莘縣司法局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之「正義之心」普法宣傳志願服務活動走進張寨鎮部分村莊貧困群眾家中,集中開展了「正義之心」普法宣傳志願服務活動。
  • 文明之美的新時代畫卷———福建省三明市文明創建探索紀實
    周志鴻攝/光明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指出: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當前,社會上思想活躍、觀念碰撞,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我們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創新內容和載體,改進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充滿生機活力。
  • 【民法典】民法知識進校園 護航青春共成長
    為了讓汪清縣第五中學全體師生學習了解《民法典》基本內容,加強對廣大師生、特別是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10月30日上午,汪清林區基層法院走進校園開展了《民法典》宣講活動。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這是一部集齊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收養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和人格權於一身的,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可以說,這是真正意義上「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法典。
  • 民法典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
    民法典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新知新覺)我國民法典系統整合新中國70多年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借鑑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鮮明中國特色、
  • 民法典究竟是什麼
    在民法典誕生之前要回答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翻閱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不同的法律。這對非法學專業人士簡直就是令人頭大的一件事。這恰恰正是民法典所要解決的問題。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同時規定民法典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名家說法】趙磊:民法典時代的商法體系化
    【名家說法】趙磊:民法典時代的商法體系化 2020-10-20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之飼養動物致人損害
    一分鐘帶你了解民法典之飼養動物致人損害 2020-12-21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綠色原則」的納入,意味著什麼?
    民法典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範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企業決策,涵蓋了物權、合同、人格、婚姻家庭、繼承以及侵權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規則秩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
  • 學習民法典|沙師弟植髮遭信息洩露怎麼辦?
    學習民法典|沙師弟植髮遭信息洩露怎麼辦?話說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一路斬妖除魔,歷經磨難......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條 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洩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檢察官提醒隨著網絡科技及信息交互的迅猛發展,信息資料的記錄方式花樣翻新,獲取、保存、使用、流傳變得更為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