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海軍系列(26)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愛宕」號
1988年日本海自決定從美國引進「宙斯盾」系統過後,先後建造了四艘裝備「標準-2」防空飛彈的金剛級飛彈護衛艦,金剛級飛彈驅逐艦為日本海自的護衛群提供了可靠的區域防空能力。但是日本並不滿足於此,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日本以應對朝鮮彈道飛彈的威脅為藉口,加入了美國飛彈防禦計劃,並且向海自提出了海上彈道飛彈防禦的需求。除了對金剛級進行彈道飛彈攔截能力的升級之外,日本還決定在金剛級的基礎上建造一級能夠提供強大區域防空能力並且具有一定反彈道飛彈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飛彈驅逐艦,這一計劃的產物就是日本海自最新的愛宕級驅逐艦。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足柄」號
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是以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 1為藍本進行設計的,而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相比於金剛級又進一步增大,滿載排水量超過1萬噸,並且是以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 2A為藍本進行設計的。相比於金剛級,愛宕級更加注重艦體的隱身性能。愛宕級的上層建築採用了新的流線型隱身設計,建築結構顯得更為簡潔,並且將金剛級上笨重的重型四角格子桅杆換為了雷達散射截面積更小,質量也更輕的傾斜式稜柱型桅杆。另外,愛宕級還採用了大量的新型隱身塗料,並且在煙囪、暖通、動力艙等部位敷設了屏蔽材料來實現隔熱,減少向外界的輻射熱量。在煙囪的排氣口更是加裝了空氣冷卻和海水降溫裝置,有助於降低全艦的紅外特徵。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愛宕」號艦首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艦長165米,舷寬21米,吃水6.2米,標準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10050噸,採用4臺LM2500燃氣渦輪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30節,在19節經濟航速下可續航7000海裡。在愛宕級首艦「愛宕」號在2007年服役之時,它是西太平洋各國海軍中噸位最大,同時也是戰力最強的防空驅逐艦。不過次年這一紀錄就被韓國海軍的世宗大王級驅逐艦打破,而且我國的055萬噸大驅也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之中,不久055大驅入役後,中國海軍也將擁有比愛宕級噸位更大的飛彈驅逐艦。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艦首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武器裝備和金剛級驅逐艦基本一致,不同於金剛級艦首裝備的奧託·梅萊拉的127毫米艦炮,愛宕級艦首裝備的是1門MK-45 mod4 127毫米艦炮,該艦炮採用了隱身外形設計,有助於提高全艦的隱身性能。最核心的艦載武器還是「宙斯盾」SPY-1D(V)相控陣雷達搭配12組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組成的防空系統。相比於金剛級共90單元的發射管,愛宕級取消了前後的起重機,使發射管數量提升至了96單元,布置方式還是艦首4組,艦尾8組。愛宕級上裝備的是「標準-2」MR Blcok3A型飛彈,其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 ,最大射程167千米,採用中段慣性架無線電指令修正和末段半主動雷達的複合制導,相比於 「標準-2」MR Blcok3在射程、精度、抗幹擾性能上均有較大的提高。而且愛宕級還可以發射「標準-3」遠程防空飛彈,以實現反彈道飛彈的能力。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煙囪和雷達陣列
愛宕級的其他武器包括2座四聯裝90式反艦飛彈發射器,發射9 0式反艦飛彈,最大射程約150千米。2座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73式輕型魚雷或美制MK-46魚雷。除了魚雷發射管,在MK-41垂直發射系統同還會裝填美制「阿斯洛克」RUM-139反潛飛彈,一般愛宕級會裝填16枚反潛飛彈和80枚「標準」防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可以算得上是日本海自反潛的「傳家寶」了。2座「密集陣」近防系統分別布置在艦橋前方平臺和艦尾機庫上方,這種前後布置的方式可以實現對來襲空中目標的全方位攔截。細心的朋友們可能注意到我提到了「機庫」,沒錯,在愛宕級上終於設置了直升機庫,愛宕級編制了一架SH-60反潛直升機,可擔任反潛、警戒以及反艦飛彈中繼制導等任務。在愛宕級上終於終結了日本太刀風級、旗風級以及金剛級飛彈驅逐艦沒有艦載機的情況,算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愛宕級飛彈驅逐艦的側面,可以看到直升機庫
愛宕級作為日本海自的最新銳飛彈驅逐艦,擁有強大的作戰實力。在「宙斯盾」系統和「標準-2」MR Block3A防空飛彈的加持下,它可以為日本海自的艦隊撐起中遠程的區域防空保護傘。而且愛宕級還可以同過發射「標準-3」防空飛彈來實現反彈道飛彈的能力,可以同日本陸上的「愛國者」飛彈一起組成日本的飛彈飛彈防禦網。目前愛宕級共建造2艘(DDG-177、178) ,據稱日本還計劃建造2艘愛宕級,屆時日本將擁有4艘愛宕級和4艘金剛級共8艘宙斯盾驅逐艦,每個護衛群都可以分得兩艘,以形成更加強大和穩定的艦隊防空火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