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的超齡勞動者指的是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這類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法律關係經常存在是否屬於勞動關係的爭議,這類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傷也經常被認為不屬於工傷,或者雖然屬於工傷,但工傷待遇與未達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比相差甚遠。那麼此類勞動者如果在工作中受到傷害,究竟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讓自己的權益實現最大化呢?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更是一個值得眼前的勞動者關注的問題。
下面我們就從權益維護的基本步驟及應當關注的問題點入手,展現操作乾貨:
一、治療優先,工資第二
其實無論是年紀稍大的勞動者,還是年輕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積極配合治療。其次,要及時向單位索要治療期間的工資。
1.提前出院,導致單位的商業險無法理賠
實務中有的年齡大的勞動者認為自己沒有工傷保險,單位也不大可能給賠償,於是在身體稍微有些好轉時便著急出院。出院後又舊傷復發。而有的用人單位雖然未給老年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但是辦理了僱主責任保險。勞動者的這種提前中斷治療很有可能導致僱主責任保險無法理賠,而用人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經濟負擔能力或者不願意賠付,將給勞動者後面的維權帶來很大的障礙。
2.未及時索要工資,導致治療期間無收入
無論是否構成工傷,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到傷害,不構成工傷的情況下構成誤工,可以產生誤工費。構成工傷的情況下,可以產生停工留薪期工資。受傷勞動者或者勞動者的家屬可以心平氣和地與用人單位溝通工資支付事宜。儘可能平和的態度爭取到工資,為後面的維權減少損失。注意態度,平和的態度很重要。
二、熟悉當地規定,家屬跟進談判
實務中不少勞動者還沒有弄清當地關於老年勞動者的索賠規定,就匆忙套用道聽途說來的法律知識操作自己的權益維護。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期望值很高,實際得到的權益很少,甚至可能因此錯過溝通高額賠償的最佳時機。
基於以上原因,勞動者或者勞動者家屬首先要自己先弄清當地關於老年勞動者在工作中受傷的賠償規定,再結合規定確定自己最大能夠爭取到怎樣的權益,從而確定自己的談判思路並由較為理性的家屬跟進談判。
三、勞務還是工傷,冷靜衡量
走勞務還是工傷認定途徑維權?這是個問題。因為勞務損害維權和工傷維權都各有其特點,甚至勞動者需要做綜合考慮的戰術準備。不過,剛才已經說了,做出相關決定之前,勞動者首先要了解當地規定,然後才能結合當地規定提出走哪一條路徑解決問題。有的地方,對於老年勞動者而言,如果申請了工傷認定,可能會讓自己的賠償金大打折扣。
但是無論走哪一條路徑都是建立在勞動者或勞動者家屬已經了解了當地規定,然後與用人單位方談判基本沒有有效結果的前提下的。當然,一旦勞動者提起訴訟,務必記得先申請對用人單位的財產實施保全。
由於老年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已經大大降低,加之身體又受到了傷害。如果不能理性考慮權益維護方案,一旦操作失當可能將給自己的遭遇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