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母語——漢語歷史悠久,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語言。目前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至少有15億佔到了全球人數的近1/5,是目前所有語言中使用人數是最多的。漢字書寫更是博大精深,從有記載開始,甲骨文、金文、篆書、草書、楷書等等到了現在的電腦字體(由楷書演變),期間經歷了幾千年時間的凝練和錘打,依舊極富有生命力,且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完全定型,依舊在進行刪減、收錄。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而倉頡造字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在我國,當孩子開始學寫字的時候就會知道的故事正是「倉頡造字」。《呂氏春秋·君守》中記載:「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另外,《說文解字序》裡也有相關的說法:「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當然,這樣成系統的文字工具想要被造出來是十分浩大的工程,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而在國人以漢字為傲的今天,很難想像曾經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想要廢除漢字,甚至文學大家魯迅也曾贊同過這一觀點。因為當時新文化興起,許多文化知識的漢字的音譯拼寫極為複雜,而當時全國文盲佔到了80%以上,所以這些有用的知識無法立即在社會上傳播,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推廣和普及。當時正是國人想要極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才有之前的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這固然是好的,但是有部分學者更加激進,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甚至想改用簡易的拉丁字母來替代漢字。
當時,「現代語言學父」趙元任對漢字拉丁化這種有著荒謬想法進行強烈的反駁,他寫下了全文僅94個字(加上題目後擴充為110字)的著名奇文《施氏食獅史》(原題為《石室詩士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全文的大意為:石屋裡有一個詩人姓施,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他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十點鐘時,正好有十頭大獅子到市場,這時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場。他注視著這十頭獅子,然後放箭,把這十頭獅子殺死,扛起獅子的屍體走回石屋。石屋很潮溼,他讓僕人擦拭。擦好以後,他嘗試吃這十頭獅子。當他吃的時候,才識破這十頭非真的獅屍,而是用石頭做的獅子。請試試解釋這件事情。
這《施氏食獅史》全篇每個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如果通篇文章從拉丁字母的角度來看,就是一整篇的「shi」,內容絕對讓人摸不著頭腦。而對於漢字,即是僅有一個讀音,卻仍然可以講述出一篇新奇的故事。漢字是獨特的,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所不能替代的、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斷的完善、傳承它,而不是丟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