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倡廢除漢字,他寫下奇文反駁,文章全篇僅一個讀音

2020-12-04 歷史戰爭

我們的母語——漢語歷史悠久,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語言。目前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至少有15億佔到了全球人數的近1/5,是目前所有語言中使用人數是最多的。漢字書寫更是博大精深,從有記載開始,甲骨文、金文、篆書、草書、楷書等等到了現在的電腦字體(由楷書演變),期間經歷了幾千年時間的凝練和錘打,依舊極富有生命力,且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完全定型,依舊在進行刪減、收錄。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而倉頡造字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在我國,當孩子開始學寫字的時候就會知道的故事正是「倉頡造字」。《呂氏春秋·君守》中記載:「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另外,《說文解字序》裡也有相關的說法:「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當然,這樣成系統的文字工具想要被造出來是十分浩大的工程,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而在國人以漢字為傲的今天,很難想像曾經近代的一些專家學者卻想要廢除漢字,甚至文學大家魯迅也曾贊同過這一觀點。因為當時新文化興起,許多文化知識的漢字的音譯拼寫極為複雜,而當時全國文盲佔到了80%以上,所以這些有用的知識無法立即在社會上傳播,不利於我國教育的推廣和普及。當時正是國人想要極速發展的時期,所以才有之前的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這固然是好的,但是有部分學者更加激進,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甚至想改用簡易的拉丁字母來替代漢字。

當時,「現代語言學父」趙元任對漢字拉丁化這種有著荒謬想法進行強烈的反駁,他寫下了全文僅94個字(加上題目後擴充為110字)的著名奇文《施氏食獅史》(原題為《石室詩士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全文的大意為:石屋裡有一個詩人姓施,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他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十點鐘時,正好有十頭大獅子到市場,這時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場。他注視著這十頭獅子,然後放箭,把這十頭獅子殺死,扛起獅子的屍體走回石屋。石屋很潮溼,他讓僕人擦拭。擦好以後,他嘗試吃這十頭獅子。當他吃的時候,才識破這十頭非真的獅屍,而是用石頭做的獅子。請試試解釋這件事情。

這《施氏食獅史》全篇每個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如果通篇文章從拉丁字母的角度來看,就是一整篇的「shi」,內容絕對讓人摸不著頭腦。而對於漢字,即是僅有一個讀音,卻仍然可以講述出一篇新奇的故事。漢字是獨特的,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所不能替代的、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不斷的完善、傳承它,而不是丟棄它。

相關焦點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所以當時,胡適等人就在此刻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提倡的就是用白話文化來代替這種文言文和文字,可以大大的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和覺悟,漢字如果不滅掉,中國就必定會亡,所以紛紛提倡用拉丁文代替漢字。這如果真的像這些學者所言,拉丁文可以代替所有的漢字,那麼我們中國傳承了幾千年,才到現在這種地步的漢語,是不是只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遠觀了?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全篇只有一個讀音!
    而有一人,身為語言之父,也很提倡,並寫下一篇奇文《施氏食獅史》,全篇96字,讀音皆為「shi」(當時沒有聲調之分)。一個對於語言有著純粹情感的學者,為什麼也對廢除漢字持贊成態度呢?還寫下一篇奇文,作為回應: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下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新文化運動中,其中有一條叫做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因此,當時出現一批專家學者對用於記錄文言文的「漢字」也展開激進的抨擊。學者專家之所以要主張廢除漢字,要用看似簡單的拉丁方案改良文字,原因就在於當時社會的文盲太多,國民又剛從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走出來不久,其封建奴性思想嚴重,思想麻木,民智未開,只有將複雜的漢字廢除,讓中國人轉而學習簡單的拉丁文字母,才能改變中國多文盲這一現狀。從而促進思想解放。
  • 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民國鬼才趙元任趙元任,字:宣仲,宜重。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出生於天津,高中因成績優異被康奈爾大學數學專業錄取,並選修物理和音樂。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我國主要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漢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成熟,才會成為現在我們這些獨特的漢字。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 專家要廢除漢字,此人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竟讀音相同
    為解放思想而廢除文字,是世代使然還是人為所致?漢字是否應該被廢除在整個文學環境中鬧得沸沸揚揚,眾人為了加快拉丁文的普及,不約而同地贊同廢除「誤國誤民」的漢字,在千鈞一髮之際,有一個專家挺身而出,用兩篇文章來表示自己的抗議!兩篇奇文在不聲不響中就擊潰拉丁化文字,怎樣的魅力留住了漢字?
  • 激進學者提出「廢除漢字」,他寫下兩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
    其中就包括漢字領域的改革。要知道民國時期推行的繁體字相比於現在的簡體字來說,不但結構複雜,書寫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此一來,中國的文盲率是居高不下。而此時虎視眈眈的日本已經在著手研製航空母艦,可是中國居然還有百分之八九十國民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眼看中國的文盲越來越多,有志之士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絞盡腦汁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專家要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相同,專家讀完服了 眾所周知晚清至民國時期,國家貧弱,屢受他國欺負,這讓我國的學子十分憤然,因此非常想改變國家的狀況,所以仔細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一些專家得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歸根結底在於舊的傳統文化,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麼頑固,原因則在於漢字,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不過在近代時期,卻有著一群專家提議廢除漢字,還好有一位文人,他寫2篇奇文對其反駁,全文讀音一樣,這才保留了漢字。更有一部分人認為國家之所以落後腐敗,完全是因為傳統文化,而漢字則是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們認為想要改變拯救國家,必須要廢除漢字,掃除舊文化,而原本的漢字則改用為簡單易學的拉丁字母。
  • 語言天賦超強的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專家提出的拼音替代漢字!
    駁廢除漢字的言論,他寫出了兩篇奇文,全文僅一個讀音。《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兩篇文章,一篇為「shi」的讀音,另一篇為「ji」的音,全文讀起來聲調可以不一樣,發的音確是相同的。採取了漢字和拼音結合的方式。
  • 專家提議用拼音代替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而漢字的起源,相傳是倉頡所造。倉頡呢,他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當時因為部落聯盟之間的外交頻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如今普遍使用的行楷,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極富有生命力,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 有人想廢漢字,趙元任寫下2篇古文,且全文只有一個讀音予以回擊
    趙元任一生以教書為主,所教授的課程包括物理、數學、音樂、語言、邏輯學等等,不僅如此,他語言天賦異稟,精通多國語言,是一個真正的學霸級專家。趙元任從小就有極高的語言天分,並且喜歡和人交流,語言的差異,妙趣,他早早熟識,並似乎獲得了解鎖各類語言密碼的鑰匙,遇到什麼語言,都可以在較短時期便學會。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而漢字以及漢語也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是一個逐漸規範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如女帝武則天時期,有一個酷吏侯思止雖然讀書少,但也靠著高密在武則天身邊站穩了跟腳。一回他在朝堂之上跟大臣們說話,講到「豬」字時,並沒有按照「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而是按照長安的音讀「jyu(誅)」,結果遭到了恥笑,現今人人都知道「豬」的讀音是「zhū」,這源於漢語拼音。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專家聯名要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都一致
    魯迅說出這番話並不是說要漢字徹底消失,而是說漢字過於繁複,不利於勞動人民的學習。新文化運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魯迅先生跟劉半農還提出了漢字拉丁化這個想法,指的是漢字拼音化的一種具體形式。這個設想是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最終達到廢除漢字的效果。他們認為這樣子就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人民的識字率,好跟西方國家接軌。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實際上,漢字的總體數量並沒有非常準確的記載,人們只是大概的知道有超過十萬個,然而,如今的漢語使用者日常所使用的漢語不過只使用了幾千個漢字而已!僅是百分之一便讓人頭疼不已,漢字的深厚之底蘊不言而喻!然而,擁有如此底蘊的母語,作為中國人應該由衷的感到高興才對,為何卻曾有人提出過要將漢字廢除呢?
  • 這兩篇文章全篇都只有一個讀音,看完就能發現漢語的偉大之處
    可見他在清華的地位之高。簡單的說,趙元任最主要的頭銜就是語言學家了。他對漢字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其他的我們先不說,我們看一下兩篇文章就可以了。第一篇文章是《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在漢字的發展歷程中,湧現了同音異形字,多音字,通假字等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又充滿哲理的文字,這些充滿哲理的文字濃縮了漢字發展五千年的精華,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有人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文字,這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中國文明發展五千年,漢字也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