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翼棄兵》裡想讓人n刷的歷史彩蛋

2020-12-06 品玩

最近幾周,最受劇迷歡迎的劇集無疑是《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豆瓣9.1分,爛番茄100%新鮮度,Metacritic評分79分,這是Netflix這部新劇上線三周來取得的成績。

——以下內容包含部分劇情介紹——

這部美劇改編自小說家沃爾特·特維斯(Walter Tevis)於1983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貝絲·哈蒙(安雅·泰勒-喬伊飾)的天才西洋棋女性棋手略帶悲劇性的成長以及最終獲得救贖的故事。原著作者在小說發行一年後便因病去世,據說他本人也是一名西洋棋手,小說主角貝絲·哈蒙的原型則是美國男性棋手Bobby Fischer。

貝絲和Bobby和的相似之處在於,兩者都是天才棋手,從小便展示出了超越常人的西洋棋天賦,並且在不到30歲就成為了世界冠軍。而就像劇中貝絲飽受藥物成癮和酗酒的折磨,Bobby也一直被精神疾病所困擾。

《后翼棄兵》的整個故事橫跨1950年代中後期至1960年代末期,這幾年可以說是美國乃至全球歷史上最為動蕩也最具激情的時期之一,湧現出了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及性解放等等新的社會風向與思潮,舊的秩序與規範在土崩瓦解,新的規則正在建立尚未成型。這段時期因而也成為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

《后翼棄兵》之所以受到觀眾歡迎,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恰恰在於它非常精準、細緻地還原了那個年代的歷史樣貌,不論是懷舊的布景、人物的髮型穿著,還是具體到臺詞中的細節,都是這部劇引人入勝的歷史彩蛋。

而劇中人物的成長軌跡和他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也和當時歷史時期下的社會發展狀況脫不開關係。

一個女孩的特殊童年

其實,體育競技類題材並不是觀眾接受度很高的題材,尤其像《后翼棄兵》裡的西洋棋也並非一項觀賞性很高的運動,需要觀眾清楚規則。因此要拍好這類題材不容易,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

《后翼棄兵》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它一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在還原歷史上,調動觀眾感官;一方面也把更多重心放在了展現人物心理變化及成長等等能夠引起多數觀眾共鳴的部分,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體育運動給人帶來的距離感。

主角貝絲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這種悲劇更多是時代悲劇的照射。

故事從1957年貝絲9歲開始,那年她因為母親車禍去世被送進了孤兒院。第一集中,當院長迪朵夫在辦公室查看貝絲的資料時,負責教堂與女性禮儀教學的郎斯岱在一邊評價道,「我猜他(貝絲父親)跟多數住在這一區的男人一樣,是無憂無慮生活的又一個受害者。」

編劇安排這樣的臺詞不是沒有依據。二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中佔有全面優勢,有統計顯示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這也是郎斯岱口中「無憂無慮生活」的由來。

然而伴隨經濟增長的,是離婚率的不斷上升,並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到達一個高峰。

60年代前後的美國家庭普遍還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做家庭主婦的情況,在這種力量對比之下,許多有才華與學識的女性無法得到施展,個人價值無法得到體現,終生活在男性的陰影之下。因此很多不滿生活現狀的女性開始選擇用離家出走或離婚等方式進行反抗。

從後面的劇情可以發現,貝絲的母親是位高學歷女性。在一次閃回中,貝絲回憶起帶著她離家出走的母親燒東西的景象,她撿起母親準備燒的一本書,書名為《單項函數和對稱函數講演》,作者正是母親愛麗絲·哈蒙——康奈爾大學數學學院的博士。儘管擁有高學歷,但貝絲母親的婚姻生活卻並不幸福,能看出丈夫並不能夠理解她,兩人經常發生爭吵。

類似的安排還發生在貝絲後來的領養人,一對中產階級夫妻身上。貝絲的養母艾爾瑪是一名有著良好文化品位、會彈鋼琴的全職主婦,但她的丈夫似乎並不愛他,時常以出差的名義離家多日,兩人最終分居。艾爾瑪酗酒過量死後,丈夫甚至也不聞不問。

父母離婚是貝絲悲劇的開始,在她被送進孤兒院後,過得也算不上快樂。

母親去世後不久,貝絲就被送進了一家名叫「梅修之家」的孤兒院。這是一家有著基督教背景的孤兒院,迪朵夫院長一開始就向貝絲介紹了教堂,並語重心長地告訴貝絲,「我知道你這一刻因為失去親人而難過,但悲傷把你帶往低處後,祈禱和信仰會把你升到高處,高得讓你看得到為自己敞開的新道路。」

迪朵夫的話很符合基督新教教義。在美國,宗教組織一直都有開辦兒童福利院的傳統,並一度在兒童救助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基督新教教義倡導拯救精神和勞動自贖精神,並認為較之其他貧困者,孤兒顯然不應該為其苦難負責,因此也格外關注孤兒問題。

不過梅修之家的問題也慢慢顯現。儘管表面上迪朵夫院長看起來非常和藹,但這裡實則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地方,注重禮儀,要求女孩們隨時保持言行,不允許剩飯,統一作息時間,女孩們難以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貝絲15歲被領養時,迪朵夫還謊稱她只有13歲,給她不符合實際的更高評價,以期給領養人一個好印象。

也是在梅修之家,貝絲第一次接觸到了被她認為是維他命、實則是鎮定劑的綠色膠囊。女孩們每天都會排隊領取服用,護工只告訴新來的貝絲,這個膠囊是「用來鎮定情緒」的。

目前並沒有更多信息可以作為孤兒院給孩子發放鎮定劑的現實依據,不過鎮定劑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的確風靡一時。一種名為「米爾敦」的小劑量鎮定劑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處方藥,醫學雜誌甚至會刊登一整頁廣告來宣傳,這種鎮定劑在當時完全合法,因為可以對抗焦慮,也備受許多上流社會和好萊塢人士的青睞。

有調查顯示,截至1960年,女性服用米爾敦等鎮定劑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這也為劇中貝絲的養母艾爾瑪經常服用一種名為「xanzolam」的鎮定劑提供了依據。

在梅修之家服用綠色膠囊成為貝絲藥物成癮的開始。關於孤兒院為什麼要給孩子發鎮定劑,也有網友猜想可能是一種藝術化處理:

「這個作者應該是關注過二戰德國心理學家建立的雅利安優生學精英教育學院,然後把那些學校複製過來的,一般那種學校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拿小孩做各種實驗,所以這個給小孩發藥應該是為了製藥公司人體實驗收集信息。」(豆瓣@卡爾米凱爾)

事實上,這一時期美國兒童福利制度還非常不健全,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兒童福利院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要求兒童接受相同的教育方法,使其個性受到壓制。20世紀50-70年代正處在美國兒童福利立法的高峰期,政府對兒童福利院的幹預正在加強——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後來梅修之家不再提供綠色膠囊給女孩們了,「政府剛頒下州法,不準給小朋友提供鎮定劑。」

向女性的致敬之作

與其說《后翼棄兵》是一部講西洋棋的劇集,不如說只是以西洋棋為支點,串起主角貝絲一路以來的成長。換句話說,西洋棋代表了能夠給一個人帶來救贖的——夢想。

為了將成長刻畫得更加真實,《后翼棄兵》中有大量對西洋棋相關玩法和規則的直接展現。

貝絲在孤兒院地下室第一次接觸到了西洋棋。她的學習速度是驚人的,沒用多久時間就打敗了教他下棋的校工薩貝。薩貝告訴她,「你該學習西西里防禦了……以後你還需要學會其他戰術,列文菲舍變著、納依道夫變著……」

西西里防禦是西洋棋的開局方式之一,西洋棋最初階段稱為「開局」。為人熟知的開局走法有好幾十種,而其中又有好幾百種被賦予名稱的變著。《牛津西洋棋大辭典》列出了1327有名稱的開局與變著,從平和的局面型走法,到激烈的戰術型走法均包括在內。開局的目的,是讓棋子走到可以影響棋局的位置,控制中心,保護國王的安全,避免兵出現弱勢,棋子適當的調度,以及創造比對手有利的優勢等。

事實是,職業棋手們通常會花費數年時間來研究開局,而隨著開局理論不斷演進,許多棋手甚至終其一生都在研究開局。這解釋了為什麼貝絲每次比賽後都會接著復盤當天的棋局,以及為什麼劇中棋手的下棋速度都那麼快——除了有藝術化處理的成分,富有經驗的棋手對開局的套路其實早已爛熟於心。

劇中視覺化的處理,貝絲經常會在夜晚躺在床上復盤棋局有一天練習,薩貝讓貝絲見到了一種她之前沒有見過的開局方式——后翼棄兵。

可以這樣理解這個術語,為了讓皇后能夠獲取對中間場地的控制權,棋手會不惜通過放棄皇后一側的邊翼兵來獲得開局優勢。如此看來,后翼棄兵做劇名非常合適,「皇后」是西洋棋所有棋子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貝絲也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女性;「棄兵」則可以理解為貝絲為了成為世界冠軍所付出的代價。

女性的確不是西洋棋運動的主角,貝絲第一次對此有所體會是在被邀請去鄧肯高中的棋藝學會進行示範時。當時與貝絲進行車輪戰的都是比他大很多的男生——車輪戰,也是棋類比賽中高手對低手之間一種帶有表演性質比賽。

貝絲女性的身份實際上也給了這部劇除個人成長外的另一層含義。

西洋棋那個年代在美國的普及度原本就不如蘇聯和喬治亞等歐洲國家,甚至還有很多人會把西洋棋和國際跳棋搞混。這種情況直到1972年鮑比·菲舍爾拿下世界冠軍,才進一步推動了西洋棋在美國的普及。

貝絲去莫斯科參加比賽時有很多熱情觀眾在場地外等候放在世界範圍,女性棋手數量也遠遠少於男性。儘管根據中世紀文獻記載,西洋棋曾是許多女性的愛好,這種局面很可能結束於西洋棋規則的改變(皇后走法增多力量增強),同時這項運動也從領主和夫人們的休閒遊戲,變成了街頭巷尾的激烈競技,被認為不再符合女性身份。

隨著時間的演進,女性棋手少的原因慢慢演變成了另一種說法:女性天生不適合也不擅長下棋。1897年,《美國象棋雜誌》的一篇文章寫道,女性的棋賽中充滿了「不合邏輯的失誤」,並猜測原因可能是女性佩戴的鐵絲髮夾;1906年,《拉斯克象棋雜誌》認為缺少女性象棋大師是女性缺乏「專注力、全局觀、客觀性以及最重要的原創性」的自然結果;1964年,《象棋世界》的春季刊還登載過一篇題為《女性棋手的自然劣勢》的文章。

甚至剛剛提到的美國第一個西洋棋世界冠軍鮑比·菲舍爾對女性下棋的態度也非常狂妄,「她們都很弱,所有女人都是。她們比男人笨。她們就不應該下棋。她們就像初學者一樣。」

這些都反映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地位,有實力的女性棋手被埋沒,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就這一點來說,《后翼棄兵》完全是對那個年代社會固化思維的反駁,站在了女性這邊。

不只是貝絲,我們在貝絲的好朋友喬琳身上也能看到類似的軌跡。一個黑人女孩,最終獲得了律師的職業,看過《綠皮書》的人應該可以想像那個年代黑人的社會處境,而律師在美國一度都是女性無法從事的職業,直到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給這一切帶來改變。

《后翼棄兵》的原著作者沃爾特·特維斯1983年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曾透露將主角設置為女性的原因,是想跟在那個年代非常聰明的女性致敬,並指出在封閉的60年代,很多女性都被迫隱藏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己卻非常喜歡貝絲的機智、獨立和勇敢。

《后翼棄兵》是一部向女性致敬之作,它同時包含了非常多精緻的細節處理,哪怕是運鏡與構圖都十分講究,是一部值得n刷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后翼棄兵》:大棋局裡的灰姑娘
    當九歲的貝絲走進孤兒院的地下室裡拍打粉筆擦,偶然撞見獨自一個人弈棋的老工友,被方格棋盤上的遊戲迷住的時候,傳奇就開始了。這種傳奇不啻於楊過在全真派的後山裡巧遇小龍女那樣不可思議。所不同的是,《神鵰俠侶》演繹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奈飛的新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講述的卻是從棋局中走出成功人生的灰姑娘傳奇。
  • 《后翼棄兵》:希斯萊傑去世前想執導電影版
    新迷你劇 《后翼棄兵》(又譯《女王的棋局》)近日大火,上線一周多之後,本劇現在成為了Netflix上觀看最多的劇集。《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1983的同名小說,由 斯科特·弗蘭克與 艾倫·斯科特共同編劇,它的面世背後還有更多故事。早在1992年,蘇格蘭編劇艾倫·斯科特就想要把《后翼棄兵》的小說改編成長片電影。近日隨著新劇的成功,艾倫·斯科特2008年的一段採訪浮出水面,他當年表示,希斯·萊傑去世前,曾經想要執導這部電影。
  • 終於看了《后翼棄兵》
    身體抱恙,周末窩在家裡刷了一部美劇《后翼棄兵》,嗯,我似乎總是與熱點脫節,眾人關注的東西換了一茬又一茬,我遠遠的拾著點尾巴。今年總共看了兩部劇,年頭一部《想見你》,年尾一部《后翼棄兵》。不是很愛看劇,倒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我沒啥耐心,經常看著看著就走神了,往往一部劇看著看著漏了大把橋段只好算了。
  • 后翼棄兵:希斯萊傑去世前想執導電影版
    早在1992年,蘇格蘭編劇艾倫·斯科特就想要把《后翼棄兵》的小說改編成長片電影。近日隨著新劇的成功,艾倫·斯科特2008年的一段採訪浮出水面,他當年表示,希斯·萊傑去世前,曾經想要執導這部電影。  「每個人都知道希斯是要使用處方藥的,他年輕的時候也有藥物成癮問題,」艾倫·斯科特2008年的時候在採訪中說,《后翼棄兵》小說女主角Beth Harmon的嗑藥問題這一題材,讓也在與藥物成癮做搏鬥的希斯備受吸引。「電影行業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天才,我覺得他肯定可以成為一位傑出導演的。」
  • 美劇《后翼棄兵》掀起一股國象熱
    除了棋局,《后翼棄兵》在其他細節處理上也非常到位。每次服用鎮靜藥物後,貝絲·哈蒙都會在天花板上看到棋局,棋子在腦海中推演變化,之後再在現實對局中體現出來。「這個細節做得很好,我們棋手晚上睡不著覺或者當天有比賽時就會想棋,滿腦子都是棋。」餘少騰說。此外,《后翼棄兵》還再現了當下西洋棋已不會再出現的一幕:封棋,短短7集出現了3次。「封棋出現在劇中確實太專業了。」
  • 《后翼棄兵》和《棋魂》哪個更好看
    在10月底和11月初,兩款棋類劇幾乎同一時間進入大家的視線,一部是火到國外的國產網劇《棋魂》,一部是Netflix迄今為止最火爆的限定劇集《后翼棄兵》。《后翼棄兵》和《棋魂》哪個好看呢,今天啊喵給大家分析分析。
  • 看完《棋魂》與《后翼棄兵》,我能學會圍棋與西洋棋嗎?
    這是「文説」的第171篇原創文章最近,有兩部電視劇刷爆朋友圈。一部《棋魂》,主題是圍棋;一部《后翼棄兵》,主題是西洋棋(西洋棋)。這兩部劇評分都不錯,今天就跟大家安利一下。首先說圍棋。這部電視劇叫《棋魂》,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很小眾的一個題材,當年動畫播出時間是2001年,我讀六年級的樣子。
  • 《后翼棄兵》掀起國象熱,國家隊教練點讚劇中細節
    美劇《后翼棄兵》海報。圖/社交媒體作為世界上古老的一個棋種,西洋棋在各類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但像美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這樣完全以西洋棋為主線且製作精良的勵志爽劇並不多。《后翼棄兵》邀請到加裡·卡斯帕羅夫、布魯斯·潘道菲尼兩位西洋棋名宿為技術指導,其專業考究度得到業內普遍讚譽。
  • Netflix怎麼幫爆紅劇集《后翼棄兵》做最強內容營銷?
    Netflix迷你劇集《后翼棄兵》10月底全球上架後,不但在28天內橫掃6200萬觀看,在電影電視評分網爛番茄上更獲得100%的評價。不只如此,由於劇集敘述了天才少女西洋棋士在十年內拿到世界冠軍的故事,還掀起一陣下西洋棋的熱潮,劇中的服裝也引起討論熱潮。
  • 《后翼棄兵》女主Anya Taylor-Joy再也藏不住了
    《后翼棄兵》劇照圖片延伸閱讀:劇照新劇剛播到第三集的時候,編編就有被身邊的朋友們強烈安利觀看。但是,西洋棋這個小眾題材,讓人不禁有些遲疑:不懂象棋,這還怎麼看得懂劇情吶!結果當然就是... 啪啪打臉!不到兩天就刷完整部劇的編編表示:嗯,這部年度大女主爽劇是真的香!劇情梗概關乎成長,看女主如何一步步升級「打怪」《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 是根據作者Walter Tevis於1983年的一部小說所改編。
  • 「小丑」希斯·萊傑之死,與高分神劇《后翼棄兵》
    他想成為一位導演,他才華橫溢。他英年早逝,他留下了經典,留下了遺憾。經典的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被影迷神化,被後世讚嘆;遺憾的是,一部名為《后翼棄兵》的電影項目胎死腹中。多年以後,《后翼棄兵》得到了重生,成為了一部爆款口碑劇集。有人再次想起了他。英國編劇艾倫·斯科特早年的一段採訪被挖出,他透露,希斯·萊傑在去世前,曾想要把《后翼棄兵》拍成電影。
  • 《后翼棄兵》掀起西洋棋風暴,奈飛再次提價引爭議
    來源:一財網「后翼棄兵」是西洋棋中的一種開局方式。通過捨棄皇后側翼的兵,換取棋盤中心位置,將皇后出路打開,獲得局面優勢。《后翼棄兵》(又名《女王的棋局》)是奈飛日前熱播的7集美劇,片名昭示了劇集的主題,同時也隱喻了主人公貝絲·哈蒙的人生。
  • 《后翼棄兵》掀起西洋棋風暴 奈飛再次提價引爭議
    ]「后翼棄兵」是西洋棋中的一種開局方式。通過捨棄皇后側翼的兵,換取棋盤中心位置,將皇后出路打開,獲得局面優勢。《后翼棄兵》(又名《女王的棋局》)是奈飛日前熱播的7集美劇,片名同時也隱喻了主人公貝絲·哈蒙的人生。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孤兒如何成為世界冠軍的勵志故事,而是關於天才背後的痛苦與代價的故事。
  • 《后翼棄兵》:一個天才女棋手的故事
    《后翼棄兵》改編自沃爾特·特維斯的同名小說,由斯科特·弗蘭克操刀撰寫劇本,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的成名&成長之路。 「后翼棄兵」是西洋棋最常見的封閉型開局,也對應女主角的自我封閉性格。
  • 《后翼棄兵》破網飛觀看記錄 帶動西洋棋熱潮
    《后翼棄兵》破網飛觀看記錄 帶動西洋棋熱潮 時間:2020.11.24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 零負評《后翼棄兵》4大特色一次看,超級天才美少女棋手稱霸世界
    零負評《后翼棄兵》4大特色一次看,超級天才美少女棋手稱霸世界。 網飛零負評《艾蜜莉在巴黎》這一部劇在前一段時間,大夥的社交網絡平臺都被刷爆屏了,若你早已經厭煩甜劇的浪漫氣氛,比不上就要近期獲得熱情探討的《后翼棄兵》,來接手你每時每刻刷劇光陰
  • 希斯·萊傑之死與小丑無關,但有可能事關《后翼棄兵》?
    多年以後,《后翼棄兵》得到了重生,成為了一部爆款口碑劇集。 有人再次想起了他。 英國編劇艾倫·斯科特早年的一段採訪被挖出,他透露,希斯·萊傑在去世前,曾想要把《后翼棄兵》拍成電影。
  • 希斯·萊傑生前曾欲執導《后翼棄兵》電影
    希斯·萊傑生前曾欲執導《后翼棄兵》電影 時間:2020.11.0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mia 分享到:
  • 《后翼棄兵》、《保姆俱樂部》
    Netflix歐美劇,想找評價推薦嗎?爛番茄是可參考的依據之一,至2020年11月18日止,有哪幾部影集獲得爛番茄100%滿分新鮮度的高評價?網站上比對2020年Netflix上線發行的影集,結果共有6部獲得滿分好評,分別是《后翼棄兵》、《保姆俱樂部》、《我要開心》、《戀愛挑戰書》、《宙斯之血》及《蠻戰之森》,如果想看高分評價的歐美影集,這幾部可以作為追劇參考。1.
  • 網飛熱播劇《王冠》《后翼棄兵》經典服飾登陸「線上博物館」
    近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聯手網飛(Netflix),展出其原創限定劇《后翼棄兵》(TheQueensGambit)和傳記歷史電視劇《王冠》(TheCrown)第四季中的經典人物服飾。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聯手網飛展出其原創限定劇《后翼棄兵》和傳記歷史電視劇《王冠》第四季中的經典人物服飾。 布魯克林博物館官網 圖《后翼棄兵》和《王冠》第四季都是近日在網飛(Netflix)平臺陸續播出的人氣電視劇作品,尤其是由安雅·泰勒·喬伊主演的《后翼棄兵》,短短7集的製作就在IMDb上獲得了8.8分的成績,豆瓣電影上也有9.1分不錯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