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說,「這是個動畫技術年代,一切都可以靠科技輕鬆完成,可我是個不喜歡搭順風船的人,畫面的明暗還是由人控制的好。」
吉卜力的三員大將: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
可能大家已經聽說了吉卜力工作室未來可能將關閉動畫製作部門這個令人悲傷且震驚的消息——有消息稱,吉卜力社長鈴木敏夫在錄製日本TBS電視臺的《情熱大陸》電視節目時,在召開股東會議時說,今後考慮到吉卜力如何繼續的問題,工作室或將有比較大的整合(「再建築」),關閉製作部門也並非絕無可能。鈴木敏夫也表示,宮崎駿的退休對于吉卜力而言真的是很大的打擊。
如果消息屬實,這很可能意味著,我們將再也看不到吉卜力的動畫作品,吉卜力也將從此成為「記憶中的吉卜力」,一個時代將要離去。讓我們感謝吉卜力曾經帶給我們的純真美好。
宮崎駿排斥電腦製作,他認為「過度依賴機械,妨礙了人們的成長」,他是為數不多堅持手繪創造動畫的著名動畫師之一。
宮崎駿33歲時曾一星期內繪畫出300幅手稿,此紀錄在日本動畫界無出其右。而手繪設計動畫場景也成為其動畫的最大特色之一。
來看幾張宮崎駿動畫設計手稿與動畫成片的相對照——
1984年《風之谷》設計手稿以及動畫畫面
2001年《千與千尋》設計手稿以及動畫畫面
2004年《哈爾移動城堡》設計手稿以及動畫畫面
1963 年,在參與製作高畑勳執導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動畫時,宮崎駿在「劇本」和「作畫」之間發明了「場景設計」這個工作分工。
「場景設計」是指一幅幅承載了一切與各個場景相關資料的畫稿,負責場面設計的人就像導演和攝像的合體,需要完整構思和決定故事的背景、建築,並把鏡頭的移動方向和速度等考慮在內。
直到宮崎駿發明場景設計 11 年之後的 1974 年,高畑勳和宮崎駿才在他們合作的《飄零燕》種正式採用這種方法製作動畫。為了這部作品,宮崎駿每個星期必須畫出 300 幅設計手稿,一畫就是 1 年多。
宮崎駿動畫中的場景設計主要有「靜、通透、夢幻」三大特點。
他善於運用場景中的光影來烘託出場景的靈動感,讓人如達雲端,如夢似幻。
近期,「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這場名為「高畑勳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的手稿展,共展出28套動畫,超過1300張吉卜力工作室設計手稿,其中包括《天空之城》《龍貓》《再見螢火蟲》《千與千尋》等知名動畫手稿。展覽將持續到到8月底,想去參觀的朋友們,如果有機會,不要錯過。
展覽共展出28套動畫,超過1300張吉卜力工作室設計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