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
未來10天,颱風影響我國的可能性較小
未來一段時間,影響我國的颱風會與汛情產生疊加影響、帶來更大的洪澇災害威脅嗎?
據預測,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現颱風的可能性較小。
中國氣象局預計,今年7月颱風將呈現前期不活躍、後期活躍的階段性特徵。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表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特點,是因為6月份尤其是6月中下旬的南海夏季風偏弱,今年長江中下遊出梅日期可能偏晚。目前的大氣環流和氣候要素特徵,不利於颱風在7月上中旬活躍。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表示,預測颱風的活動主要與海洋狀況和大氣有關。就海洋狀況而言,從2019年11月開始,中東太平洋地區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而厄爾尼諾事件的出現不利於西北太平洋的颱風生成。從大氣狀況來看,在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對流活動呈現不旺盛的狀態,且季風帶來的赤道西風偏弱,也不利於颱風生成。
王永光指出,預計今年下半年(7月至12月)生成颱風個數為21—23個,接近常年同期(22個);其中有6—7個登陸我國,較常年同期(6.4個)略偏多,路徑以西北行為主,主要影響我國華南和東南沿海地區,也可能有颱風北上影響其他地區。
雖然上半年颱風偏少,但今年颱風初登陸我國的日期卻比常年偏早。
據統計,每年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的平均日期是6月29日。今年颱風「鸚鵡」6月14日登陸,比平均日期偏早約半個月。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高拴柱指出,如果汛情與颱風疊加,一般會出現嚴重的災情,「但是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這種不利的天氣條件,而且在可預計的未來(7月20日之前)應該也不會有這麼不利的條件出現。」
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毛燕軍介紹,今年浙江入梅時間早,梅雨量明顯偏多,雨帶主要呈現浙西和浙北地區多、浙東南少的特點。記者從浙江省氣象局了解到:預計今年影響浙江省的颱風接近常年或偏多(常年為3.3個),8、9月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根據浙江溫嶺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研判,今年防汛防臺形勢嚴峻。「雖然疫情對我市的防汛防臺工作帶來一些影響,但從今年二季度起,我們爭分奪秒搶抓進度,確保了臺汛期各項防汛防臺舉措落實到位。」溫嶺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邵連華介紹。
在遭遇颱風較為頻繁的浙江寧波象山縣,象山縣防指辦主任張新德告訴記者,連日來全縣各鄉鎮街道工作人員已經在為相關工作做準備。
氣象專家提醒,無論是否出現疊加影響,颱風到來時都應注意防禦,不能存在僥倖心理。
之前消息
@中國天氣:預計未來10天,無颱風生成,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加大,但活躍程度較常年同期弱。截至目前,今年只生成了2個颱風,其中1個登陸我國。根據颱風命名表,後續依次為3號颱風森拉克、4號颱風黑格比,以及5號颱風薔薇。
7月份進入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活動加強,颱風的風暴潮和海浪過程對東南部海區的影響進一步加大。7月份具體海況如何?一起看看國家海洋預報臺的預報。
風暴潮預報
預計7月份我國沿海:將有1—2次颱風風暴潮過程,還可能有1次溫帶風暴潮過程,其中造成災害性過程將有1次左右。
海浪預報
預計7月份各海區將有4米以上的災害性海浪過程次數:
渤海、黃海海域可能有1次;
東海、臺灣海峽海域將有1—2次;
南海及北部灣海域將有1—2次。
海溫預報
7月份,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將處於中性略偏冷狀態;中國近海大部海域海溫較常年同期略偏高,福建、浙江沿岸海域海溫接近常年。
國家海洋預報臺提醒,沿海相關單位要及時關注海洋預報信息,提前做好海洋災害防禦部署準備工作,減少海洋災害對港口航運、漁業養殖、海上生產作業以及沿海地區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
(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李卉)
原標題:國家海洋預報臺:7月盛夏需防範颱風風暴潮災害
責任編輯: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