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啥是佩奇》刷爆了朋友圈和各大社交網絡。
《啥是佩奇》自發布後便在中國引發熱潮,獲得2.3億的播放量,在微博獲得16億的閱讀,並且火到了海外。
想必很多人都被「種草」了這部電影吧?今天,小編前來電影院「拔草」!
過年期間的電影院,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看《小豬佩奇過大年》。
在電影剛開始時,小編以為這部長達81分鐘的動畫電影全是被小豬佩奇和他的弟弟、爸爸、媽媽等卡通人物覆蓋。
實則不然,這中間還穿插了真實人物角色,並帶著歌舞進行了演繹。大人陪看不會那麼枯燥無味。
小編點評
評分:6分
推薦理由:《小豬佩奇過大年》講的是一個充滿年味兒的中國故事,影片以真人參演部分和動畫劇情相結合,專門設計了國寶熊貓雙胞胎的角色,以及舞龍、包餃子等各式各樣的中國農曆新年習俗。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能讓「家長坐得住,孩子笑得歡」的動畫電影。
01
紅紅火火的佩奇
今年春節檔大片扎堆,動畫電影的紅利也十分激烈,《小豬佩奇》的背後是阿里影業「錦橙合制計劃」的第一部電影。
通過前期宣發形成的熱潮,影片闔家歡樂家庭消費的定位也十分清晰,電影的成功或許關係到小豬佩奇IP在國內的進一步下沉。
有業內人士預計,《小豬佩奇過大年》在春節期間全球範圍的上映,或引發全球華人的觀影熱潮,電影將成為無法回家過年的海外同胞慶祝春節的獨特儀式。
《小豬佩奇過大年》重新詮釋了「合家歡」概念。就像電影裡展現的一樣,合家歡不止是一家三口,還可以是一家八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時間1月31日,阿里影業總裁張蔚與STXFilms主席亞當·福格爾森宣布,《小豬佩奇過大年》將於2月5日在美國32個城市同步上映,由STXfilms擔任美國發行方。
除了確定在美國上映之外,《小豬佩奇過大年》還將在英國同步上映,在新加坡定檔2月7日,加拿大定檔2月9日。另外,電影將在中國華南粵語地區發布粵語配音版本。
要知道,國際主流媒體早已不約而同地關注到《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走紅。
美國紐約時報、彭博社、英國每日電訊報、BBC、西班牙埃菲社、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紛紛報導「中國佩奇」在全球的火熱。在海外媒體看來,相比起其他西方品牌,正是中國導演和製作團隊對家庭傳統價值觀的入微觀察,才使得小豬佩奇的宣傳片取得刷屏級的成功。
英國電視媒體分析師湯姆哈林頓發文表示,正是與阿里影業這樣的中國公司合作,才成就了佩奇的成功。「對於西方的內容創作者,沒有中國本土合作夥伴的幫助是很難走進中國市場的。連迪士尼和奈飛這樣的企業也無法做到獨立地創作出適合中國人的內容。而與阿里影業合作正是佩奇取得現象級成功的關鍵。」
02
讓人意外的《熊出沒》
如果你認為豬年最火的是佩奇了,那可能大錯特錯了。
今年春節檔,動畫電影可不止《小豬佩奇過大年》,還有那個曾經火到不行、每年都要上映電影的《熊出沒》。
《小豬佩奇過大年》排片6.1%,《熊出沒·原始時代》排片4.1%
相比起《小豬佩奇過大年》前期席捲各大社交媒體的「啥是佩奇」宣傳營銷,《熊出沒·原始時代》顯得很安靜,且在同類題材電影的競爭下,排片較前兩年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熊出沒·原始時代》的評分和票房均反殺了《小豬佩奇過大年》。
《熊出沒·原始時代》的達到了近3億票房,豆瓣評分6.5;而《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票房是9868.8萬,豆瓣評分為4.4。
2012年,在《熊出沒》推出不久後,就創下了國產動畫最高收視紀錄。之後,就是人們見到的200多個電視臺狂轟濫炸的跟播,《熊出沒》保持持續升溫狀態。
2017年,動畫電影《熊出沒·奇幻空間》無疑成了意外驚喜。《熊出沒·奇幻空間》是《熊出沒》系列第四部,歷時四年長盛不衰,
《熊出沒·奇幻空間》首日以7.7%的排片收入近5000萬票房迎來開門紅,憑藉過硬的電影品質和強大口碑發酵,使得電影上座率與評分遙遙領先於同檔競片,更直接帶動排片逆升至10%,預售也順勢逆襲躋身前三。
目前,《熊出沒》系列動畫已發行至美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熊出沒》電影分別在俄羅斯、韓國、墨西哥等數十個國家上映。最新的《熊出沒·原始時代》擬申報柏林國際電影節,希望用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另外,《熊出沒·原始時代》的背後投資方除了華強方特外,還多了樂創影業與萬達。
2018年年中,有媒體統計34家新三板掛牌動漫公司2018年上半年業績,華強方特是營收和淨利潤最高的公司。
目前華強方特集團已推出二十多個主題樂園,國際主題娛樂協會近日公布第25屆TEA大獎名單,華強方特旗下的廈門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獲年度傑出貢獻獎。
03
國產動畫電影的孱弱一年
近年來,動畫電影市場想要走的紅紅火火,著實不易。
尤其是對國產動畫電影、特別是兒童動畫市場之外的從業者而言,過去的兩年可以說是「黑暗」的。
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和2016年《大魚海棠》的觀影熱潮曇花一現,2017年與剛剛過去的2018年裡的成人動畫電影口碑有好有差,但多以票房失利收場。仿佛是大夢一場,回過神來發現在市場裡生龍活虎的仍然只有兒童動畫和進口動畫大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從振奮人心的崛起信號,變成了日漸遙遠的孤例。
進入票房前十的國產動畫分別是2018年的《熊出沒·變形記》、《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3:俄羅斯奇遇記》以及2017年的《熊出沒·奇幻空間》、《十萬個冷笑話2》、《大衛貝肯之倒黴特工熊》。
相比2017年兩部美國電影雙雙過10億的盛況,2018年進口動畫表現平庸略顯寒磣,也導致年度前十名票房相加下滑了約10億元。
不難看出,近兩年進口動畫牢牢把握著市場頭部位置,面向兒童市場的低幼動畫成為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主力,「熊出沒」等兒童動畫IP成為吸金利器。《十萬個冷笑話2》是近兩年前十榜單裡唯一一部國產非低幼動畫。
在國漫愛好者圈層內,又有一大批他們更為熟悉的片單。
比如《大護法》、《風語咒》、《大世界》、《昨日青空》、《肆式青春》,在「國漫崛起」的命題背景之下,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收穫了一些名氣,但在票房方面,超過一億的僅有《風語咒》,其餘都在數千萬甚至一兩百萬徘徊。
傳言已久的《墨多多謎境冒險》、《鳳凰》、《姜子牙》等多個動畫項目均未正式定檔。
另一邊的「美式合家歡」和日漫劇場版卻穩穩噹噹地拿走遠超國產動畫的市場份額。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少因素要歸於IP強度和製作方投入的差異,又有多少要歸於國產內容本身的薄弱?
從《功夫熊貓》到《神偷奶爸》系列再到《尋夢環遊記》,近年來國內動畫電影票房佼佼者們幾乎都是來源於迪士尼影業、照明娛樂等美國製作公司的3D動畫大片。
大眾對這類美式動畫大片的統一認知是:它們都屬於「合家歡」式電影,上至中老年下到幼童都能夠從影片中獲得自己接受範圍內的娛樂體驗。
從市場層面來說邏輯似乎很簡單,對全民爆款電影來說,吸引到儘量廣泛的觀影群體自然極為重要。2017年《戰狼Ⅱ》取得歷史性的票房突破,也體現在將受眾範圍擴充到了平時很少進電影院的老年人群體。
目前的國產動畫製作公司或許是出於製作投入不足,又或許是水平有限,許多國產動畫經常在劇情上流於平庸,全年齡都能看懂不假,卻很難形成有效的口碑和傳播效應。
市場本就瞬息萬變,唯有撕下「兒童電影」的標籤,向全民IP轉變,才能擺脫「孩子看電影,大人打呼嚕」的尷尬局面。
(以上部分內容綜合整理自新浪財經、羊城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