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春秋時期管仲的名言,語出《管子 權修 第三》,曰:「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形象地說明了培養人才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像樹木一樣歷經春夏秋冬時間洗禮、歷經大考小考高考中考檢驗。
近期,由於在家駕考,所以一直都沒有出去。閒時想了很多,有一些心得體會與君共勉。
曾經在麻城上初中時,依稀記得初中課本中有過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人生能夠重來,有一半人成為偉人或大人物。」如今想來這話是相當可信的,但又是實實在的不合理。畢竟人生路上風景是好是壞、家庭和事業順風順水也好、辛苦半生吃盡苦頭也罷。人生的路總是像離弦之箭一樣不可回頭。
由此我思索良久,依稀記起上小學時,校門口有八個大字讓我印象深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和木總是那麼的相似,沒有經歷常年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的洗禮,人和木都不容易長大。自古以來想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的都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同時要樹立高遠的志向和明確的目標。
正如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可見,立志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
沒有長大的小樹苗,如果不自身生命力夠強,怎能經受住風吹雨淋的打擊,怎麼會長成參天大樹,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又有人說:求上者居中,求中者居下,求下者則不入流;
目前來看九年義務教育終點是中考,確是人生路上由政府發出第一次考試,考試考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未來能否上高中。如果連高中最低招錄分線都達不到,可能註定了與高中無緣。中考成績儘管不會對人生路上起多大的決定作用,但至少中考不及普高線就說明問題了。至少學習能力不夠、努力程度不夠、自律能力不夠。這些都是九年義務教育基礎的能力。沒有掌握好,可以說對高中及大學的學習影響深遠。
從改革開放至今,儘管高考與中考總是被不少人詬病。至少在目前的國情下。中考、高考依然是最嚴格、最高效、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與篩選方式。
就目前作者所在地黃岡市轄區2市7縣來說,能進當地的縣級一中,已經是相對優秀的人才苗子了。如果中考相對差點,依然可以通過高中三年的時間不懈努力,取長補短。充分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最高水平,最終順利考上自己喜歡的大學。
在中國一個合格的大學畢業生在歷經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四年的大學本科教育之後,已是寒窗苦讀16年了,正常學生年齡大概在23歲左右。這時正值青春年華,經過十六年的學校教育,經過無數次考試的過關闖將,正是人生輝煌十年的開始。再經過十年的社會磨練之後,基本上已是公司骨幹、社會中堅力量。如此時仍是初心不改,必定有所成就。
最後我們以民國四大導師之一的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部分句子結尾。願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繼續傳承……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本內容均為作者,熊正濤 原創,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