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積木小屋》由日本導演加藤久仁生執導併兼任編劇,於2008年上映。影片雖然只有短短的12分鐘,卻圍繞著「親情」的話題,講述了一位獨居老人一生的故事。
導演運用倒敘的創作手法將老人的一生時光娓娓道來,這部影片不僅榮獲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同時超過14萬人在豆瓣上為它打出了9.3的高分。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獨居老人,他的家園被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吞沒,自己所住的房子也被海水包圍。老人成了這片家園中唯一的守護者,與他共存的是日漸狹小的房間以及沉寂在水底深處曾經的家。影片中老人又一次加蓋了房子,當他搬家時將跟隨自己多年的菸斗不小心掉進了海裡,最終,老人決定親自潛水將菸斗找回,緊接著打開了他塵封已久的記憶。
影片沒有一句臺詞,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從始至終都帶給我們對「親情」深深的感動。隨著畫面色彩的變冷變暖,我們也隨著老人的不斷潛入追思回憶,最終,我們在老人的身上學習到了不屈的精神和愛的力量。
通過「回憶」的無奈結合「現實」的無情,我們既為老人的晚年生活擔憂,也為這片被海水吞噬的地方揪心,對家的渴望和對環境的依賴,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開的話題。下面,我將結合影片中「回憶」與「現實」的碰撞,和大家一起解讀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思考。
老人獨居在海上小屋中,小屋建造在大海之上,宛如一葉浮萍,當鏡頭透過水底向上看的時候,驀然發現,老人的房子如同積木一般層層疊疊,越往上越小,感覺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
老人面對獨處的時光,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利用房屋中間的艙門垂釣。老人在享受著在家就能垂釣的同時也飽含著他對海平面不斷上升的無可奈何。
現實中,老人的生活,雖然很孤單,但是他儘量去享受著這孤單中的美好,比如,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看海。
當老人打開回憶大門後,他的思緒被從前的家和家園牽引,歸根結底,老人所追憶所不舍的,正是他曾經生活的家和熱愛的家園。
老人的家從海底層層疊疊一路往上,每當海水漲一點,老人就將房子加蓋一層。一層層的累加,不知不覺老人一共已經蓋了九層了,這九層每一層都是他的家,都有他的回憶,但每一層他都回不去。
影片採用了時間線倒敘的手法將老人從老年到年輕時候都家逐漸向我們呈現。倒敘的結構常常用來交代以前發生的故事,這種敘事結構會打亂觀眾的邏輯,所以劇情銜接是否自然可以看出一個導演的高明之處。
當老人為了尋找丟失的菸斗下到了第三層時,屋角的一張床印入眼帘,這是老人與妻子最後相守的地方,妻子躺在床中,老人悉心的照顧著她,陪伴她走完最後的旅程。第四層是老人夫婦與女兒女婿一家人拍全家福的地方,老人的一個踉蹌曾經逗逗家人哈哈大笑,這一切在老人眼裡仿佛就像是昨天。
第五層是女兒出嫁的地方,第六層是女兒成長的地方,飽含了一家三口的幸福時光。第七層是女兒出生的地方,女兒曾經在這玩過積木,老人的眼光一邊盯著積木,一邊忍不住抬頭往上看,才發現自己的家多像女兒所搭的積木。第八層是老人與妻子一起親手築起的家,也是積木小屋的基底。
老人一層層的回憶,慢慢從年邁到年輕,家的變化除了房子的規模之外,還有家人的變化。越往前幸福越多,回歸現實又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人。
家的意義對於老人而言,有著兩層含義:
一是老人對舊居想得不可得的無奈,房子一層層的加蓋,原本每一層都是自己的家,但卻沒辦法居住。老人只能在狹小的空間裡生存,吃住都在一間房子裡,連可以娛樂的地方都沒有。
二是老人對老伴、女兒綿綿不絕的思念,從前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這裡,後來,即便女兒出嫁仍有老伴相陪,而如今只剩老人一個孤單的守候著,房子大小對老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渴望親人的陪伴。
老人和妻子一起在這裡長大,青梅竹馬,當年這片被大海淹沒的地還是一片陸地,大地上房屋密布,樹木森森。老人和妻子圍繞著大樹奔跑、嬉戲,轉眼間他們長大成人,兩人互生情愫走到了一起。
在老人的回憶中,這裡白雲飄飄,人煙稠密,大地在植被的映射下格外的生機勃勃。老人和妻子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原本他們可以更幸福,一切因為海平面的不斷上升而改變了。
可以看出,老人的房子很早就開始加蓋了,當她們的女兒出生時,已經從第一層搬到了第二層。面對自然的力量,人力總是顯得格外脆弱無力,老人的家鄉正在和自然界展開最後的追逐,後來經年累月,老人的房子越來越高,變成了積木小屋。
如今,老人生活的地方儼然就是一片大海,村莊裡所有的房屋都被大海吞噬了。村裡的其他人已經放棄了和大海作鬥爭,一個個全都離開了這裡,只剩下老人,還在默默的堅持。
老人一覺醒來,發現海水再次淹沒了家,這一次,老人同樣沒有放棄。他找來工人幫他準備好蓋房子的材料,此後,一個人風雨無阻的在屋頂繼續蓋房子。這座小房子比之前的更小,已經不能和先前一樣容納一張床,但是老人依舊將舊物好好的收拾擺放,照片牆仍然按照之前的擺設,他又回到一個人靜靜對著照片發呆的畫面。
那些被海水吞噬的房子是證明這裡曾是陸地的最好憑證,這樣的畫面一定陪伴過老人很多次,面對一個人的生活,已經年邁的他,不知道還可以支撐多久,他想守住的家園也在自然力量下一步步變得艱難起來。
老人晚年生活的艱難和不易,在自然環境下被呈現的無比明顯,他不斷的加蓋房屋,不斷的挑戰自然的力量,讓我們在痛苦中又品味出對生的渴望,這正是老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所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也許無法抗拒自然規律,但是,人定勝天的信念卻可以支撐我們繼續前行。
家鄉的變化伴隨著老人的一生,這也是影片最大的催淚點。老人經歷過世事滄桑,轉頭發現家沒有了,家鄉也沒有了,只剩下自己孤單一人與這自然界做最後抗爭。讓我們不禁對老人的晚年生活感到悲傷,又為自然的無情感到無比悲憤。
冷暖色的來回穿插,帶給我們視覺效果的不同感受,同時在幫助我們理解影片內容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基本上採用的是黃和藍綠兩種色調,在視覺效果上,黃色會顯得溫暖明亮一些,而藍綠色調則偏冷。
每當沉睡的回憶被開啟時,以暖色係為主導的畫面則會帶著老人回到當初甜蜜的時刻,老人和妻子和女兒女婿的其樂融融等一系列回憶,讓我們沉浸其中。而每當老人想要觸摸回憶時,畫面一下子回到冰冷的現實,早已物是人非。
導演通過對色調的把控,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敲開了我們的心門。通過冷暖色調的對比,讓我們更加深刻理解電影的深刻內涵,在幫助我們捋清思路時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電影開篇便定格在老人一邊抽著煙一邊對著牆壁上的照片發呆的畫面,第一眼就將老人的孤獨和寂寞放到了觀眾眼前,慢慢的,老人打開了地面的暗艙,拿起魚竿釣起了魚。
老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看海,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孤單的身影。海風的呼嘯聲,電機的嘈雜聲,與老人沉寂般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將這種孤獨放大的,是在老人穿著潛水服尋找菸斗的過程中對回憶的追思。時間線開始倒敘,老人潛下水拿到菸斗的一瞬間,畫面閃回到了老伴幫他撿菸斗的回憶裡,美好的回憶讓老人捨不得回到現實。他繼續下潛,接著看到了老伴生病躺在床上,他坐在一旁細心的照顧著她,畫面一轉又閃回到現實中,面前只剩下一張破舊的小床。
通過這種現實與回憶的來回穿插,深刻的表達了老人的孤獨,以前的美好與當下的孤獨仿佛要要溢出畫面。這種交錯式的敘事結構,從視覺上傳遞情緒,直擊人心。
導演用樸實真誠的敘述手法打動了每一位觀眾,雖然全片幾乎沒有對白,但是通過場景的塑造和回憶的對比,更能觸動每個人的心弦。同時也表達導演對自然環境的熱切關注,傳達給我們要熱愛環境,保護生態的思想。
美國教母級影評家波琳·凱爾在其著作《電影——絕望的藝術》中說:「一部偉大的影片是一部含義如此清新、富於想像、引人入勝或令人激奮的影片,它使我們對人生有新的看法。」
影片通過對獨居老人一生的回憶,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緊密相連,讓我們在感嘆人的無奈時也對自然產生了尊重。老人在回憶中,重新擁抱了愛與希望,使得他繼續有勇氣與自然相抗衡,老人帶著滿滿愛與希望重新出發,帶給我們的不應該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思考與感悟。
老人的回憶雖然充滿苦澀,但真正讓我們感到悲傷的,是老人還能夠在這片大海中堅持多久。而老人年輕時候的生活,帶給我的更多是幸福和快樂。
老人年輕時對生活充滿熱情,他盡心盡力愛護自己的家人,因此收穫了許多幸福,這是老人的智慧,更是他能夠重新出發的重要原因。
我們總是在回憶中來回拉扯,但如果回憶是美好的,那麼我們的人生才不算虛度,所以說,愛要趁早,幸福幸福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老人倔強的堅守著自己的家和家園,為的是守護自己所愛的人和土地。所以,即便全村人都走了,他也不離開,面對海水的不斷挑釁,老人也從未想到放棄。
我們總是把眼光看的太遠,卻忘了當下才是我們生活的重心,堅守初心的人才不會迷失方向,面對挑戰和選擇,才有更多的勇氣去收穫真正的希望。
老人最終帶著妻子當年遺落的酒杯回到了現在一個人的家,雖然回憶的美好終將破滅,但那隻遺落的酒杯就是是妻子給老人的回應,老人因此得到了釋然。
這是老人對「過往」的重新認知,他不再固守遺失的美好,學會樂觀的享受當下的生活,這對老人而言是一種「收穫」。也許,老人可以和自然抗爭的時間不會太久,但是他會好好的守護自己的家園,保護他這片充滿愛與希望的地方。
影片中老伴離去,女兒遠嫁,一個再也回不來,一個再也回不去。老人曾經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真正對生活充滿愛的人必定是一個灑脫的人,過去的讓它過去,未來的隨它而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回憶積木小屋》是一部內涵非常豐富的動畫短片,其中蘊藏的關於現實與回憶的來回拉扯,帶給我們對愛與希望的重新認知。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現實」是「回憶」的另一種存在,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握當下,開心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