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現在帶娃可真不容易啊,為了讓孩子聽話,每天都在和孩子鬥智鬥勇。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不讓孩子吃、喝某些東西,完全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孩子還小,無法理解爸媽的良苦用心。
他們覺得,爸爸媽媽拒絕了她的要求,十分傷心。於是,父母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不變成孩子心中的壞爸爸、壞媽媽。為此家長們沒少下功夫。
前幾天,便有一位媽媽「哄騙」女兒的視頻,走紅了網絡,讓人看了哭笑不得。
因為小女孩太喜歡吃棉花糖了,媽媽不想讓孩子吃太多,擔心對孩子的健康不好,所以靈機一動,騙孩子說:「棉花糖有點髒,洗一下好不好。」
純真的女兒脆生生的應了一句「好」,便捧著自己的棉花糖,放到了水龍頭下,只見水龍頭下的棉花糖,被水流衝了一下,變得越來越小,逐漸消失了。
棉花糖突然「消失」在小女孩的指縫間溜走了,小女孩看著自己的手掌心陷入沉思,愣了幾秒之後,轉頭看向媽媽,哇的一聲開始嚎啕大哭。
估計心裡還在納悶,棉花糖怎麼就突然消失了呢?這下沒有心愛的棉花糖吃了,而媽媽還在旁邊,故作正經的安慰孩子。
媽媽坦言,棉花糖吃多了對牙不好,但是又不能從孩子手裡硬奪棉花糖,那樣會給孩子留下一個「壞媽媽」的印象,於是就騙孩子用水洗棉花糖。
誰知棉花糖沒了,孩子大哭不止,最後還是買了一個棒棒糖安慰孩子,這件事才平息了下來,網友看到媽媽的做法,也紛紛調侃:
「但凡多個幼兒園的文憑,也不至於被騙成這樣。」
「哈哈哈,好像坑孩子的後媽。」
「孩子以後吃任何東西,都不敢用水洗了。」
「和我一樣,我小時候想要吃冰棒,我媽跟我說要放到鍋裡蒸一下再吃。」
爸爸媽媽的「騙術」,可不止這一個,有時候為了孩子的健康,真是什麼招都能使得出來,而採用「騙術」,是因為覺得「省事」。
若勸說孩子不要吃棉花糖,肯定要大費口舌,最後家長孩子都不開心,但是使用「騙術」,此事便可以高效率的解決,節省了不少時間,孩子直接沒有糖吃了。
孩子可能會聽到以下謊言:
「小時候,我媽為了不讓我買東西,便騙我說,我逛一次商店,便有一隻小貓因我而死。」
但是這樣的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不可否認,有時候騙一騙孩子,問題可以更快解決,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並不是百利無一害,反而會衍生出許多問題,等待家長去面對。
(1)孩子無法再信任父母
如果父母長期採用「騙」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實際上是在消耗孩子的信任,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會無法信任家長。
孩子不僅不信任家長,甚至還會不信任其他人,胡亂的猜忌別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的心理,還是比較脆弱的,如果家長一直騙他,可能會非常傷心,甚至痛恨家長,導致親子之間產生隔閡,不利於家庭和諧。
(3)孩子也會變得愛說謊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自己的父母,如果自己的父母滿口謊言,那麼孩子也會受到影響,未來變成了一個滿口謊言、不講誠信的人。
造成的後果就是,會變得失信於人,所以,家長需要知道,對孩子的欺騙,並不是過去就算了,會留下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兜媽寄語
家長,可以的話,儘量不要欺騙孩子,更不要將「騙孩子」當做一種教育手段,這種招式一時方便,卻給孩子帶來一世麻煩。
話說回來,你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設置一些小「騙局」嗎?歡迎討論。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