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官地仙是道教神仙體系的第二大系統,包括功曹、城隍、太歲、雷神等。他們的特點是民間信仰與道教文化的融合,是道教從民間信仰當中發展起來的神仙。
靈官
靈官是道教的護法天神。道教有五百靈官的說法。其中最有名的是王靈官,很多道家宮觀的第一各大殿中,鎮守道觀山門的靈官一般都是這位王靈官。靈官又有所稱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五顯靈官。除五顯靈官外,其他靈官皆為道壇上供作法者,即高功驅遣的小神。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三寶大有金書》說,真武入山修道,其父淨樂國王遣大臣率500兵往尋覓之,後來500兵也修道不返,得了道果,便是五百靈官。五百靈官的5位統帥,便是五顯靈官,也稱靈官大聖華光五大元帥。五大元帥中之最尊者為都天靈官王善,也稱豁落火車王靈官;又說他是雷部尊神,故又稱為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功曹
功曹,也稱四值功曹,為道教所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神。值年神明叫太歲,月日時的輪值神則叫功曹。功曹本來是我國古代的一種不大的官職,後來就被運用到道教的神話中,作為玉皇大帝的下屬。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記錄人和神的功績,同時也是守護神。根據道家的說法,道士們所有的祈禱文在焚燒後,就是由他們呈送給各位大神的。所以,在各種道教儀式和宗教場合中,他們都是重要的人物。
城隍
城隍是我國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城隍神的奉祀,有史可徵者,約在南北朝。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明代城隍神信仰趨於極盛。
洪武二年,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也封為王,秩正一品;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靈祐侯,秩三品;縣為顯祐伯,秩四品都、府、州、縣城隍各賜王、公、侯、伯之號,並配製相應的袞章冕旒。
民間奉祀城隍最初以為城池、地方的保護神,後人們又奉城隍為主管陰司冥籍之神,道教至遲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襲民俗,也視城隍為保護地方、主管當地水旱疾疫及陰司冥籍的神靈。
太歲
太歲君,歲神也,道書以六十甲子,由天幹地支循環,60年為一周,每年由一位太歲輪值,太歲能祛除邪魅,獎善罰惡,掌理人間禍福之事,為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也。太歲神的奉祀,據杜佑《通典》載,北魏道武帝時,已立「神歲十二」專祀,每年要祭祀歲星,並且還專門設有祭祀歲星的祠。太歲神因時而化,據《夷堅志》記載,宋時常州東嶽廟後所供太歲,已儼然冠冕,具有人格特徵。自元明以後,最高統牿者設專壇祭祀太歲神,並常與月將日值之神並祭。因歲神為值年之神,掌人間一年禍福,又稱「值年太歲」,俗稱「歲君」。後來道教又把太歲稱為大將軍。《神樞經》稱:「大將軍者,歲之大將軍也。」故《正統道藏》中稱60年太歲神均有真名實姓,且皆有神歷。
雷神
雷神又稱雷公或雷師。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雷神信仰起源很古。至戰國,《山海經》中描繪的雷神形象為:「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則雷也。」
東漢王充《論衡雷虛》所記雷神形象有了變化,說:「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稱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基本上已是擬人化了。
民間自古崇敬雷神,流傳許多雷神故事,尤以唐宋為甚。唐宋文人筆記中,多記大雷雨後,雷神、雷鬼從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婦等故事,反映出人們對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託主持正義的願望。
道教也尊奉雷神,杜光庭刪定的《道門科範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將風伯雨師、雷公電母作為乞求雨雪的啟請神靈,北宋後的雷法道士又以之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北宋末興起的神霄,清微諸派,以施行雷法為事。聲稱總管雷政之主神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師、雷公為其下屬神。舊時各地多有雷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