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森迎來了在中國的第3000家店鋪——武漢中百羅森南湖創意天地二店。要知道,羅森中國在2019年1月才達成2000家店,不到兩年時間就實現1000家新店目標。但快速擴張並沒有掩蓋一個困境:羅森進入中國24年來,至今未盈利。
有網友甚至調侃,「這麼多年都沒賺到錢,羅森是不是得考慮撤出中國了?」真相恐怕不是這麼簡單。
羅森中國的擴張計劃早有眉目。今年4月,羅森北京與金典商業連鎖管理河北有限公司籤訂協議,以特許經營加盟方式進軍河北。7月末,日本羅森又與海南青子實業有限公司籤訂區域授權許可合同,進入海南市場。
其實,作為三大日資便利店之一的羅森,1996年入華後策略偏向保守,直到2017年才提速。從店鋪規模看,羅森第一個1000家店用了21年,從1000家到2000家用了1年11個月,從2000家到3000家再次提速,衝破疫情影響花了1年9個月。
過往,羅森便利店在區域上也偏保守,前16年一直在江浙滬打轉,直到2010年才走出長三角去往重慶,此後逐漸拓展到大連、瀋陽、北京、天津、武漢、合肥、長沙等地。
羅森為日本第三大連鎖便利店
2018 年日本全國零售行業營業額約 145 萬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 9 萬億元),其中便利店營業額約 12 萬億日元,便利店佔比從 2008 年的 5.8%持續擴大至2018 年的 8.3%。
目前日本便利店行業已步入成熟期,行業集中度高,寡頭壟斷格局明顯。
作為日本銷售規模排名第三的連鎖便利店羅森 Lawson 目前在海內外擁有17342 家門店,其中在中國有 2601 家店面。
從美國的一家牛奶小鋪起家
1939 年美國俄亥俄州的 J.J.Lawson 開設了一家「羅森的牛奶屋」,其新鮮及美味的牛奶廣受好評。
1959 年羅森牛奶公司成為美國食品行業巨頭康索利達蒂食品公司的旗下子公司,以俄亥俄州為中心不斷開設店鋪,同時也確立了便利店的運營系統。
1975 年大榮與康索利達蒂食品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在羅森牛奶公司專有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確立了獨特的特許加盟體系,同年羅森的第一家店鋪在日本誕生了,即位於大阪府豐中市南櫻塚的「櫻塚店」。
隨後在近 45 年的時間裡,羅森研發推出多種自有品牌食品例如 Karaage-Kun(炸雞君),並逐步提供第三方帳單繳納服務、自助售票服務和 ATM 服務等,同時通過收購高端超市 Seijo Ishii(成城石井)等公司以及開設不同類型的連鎖便利店例如 Natural Lawson(自然羅森)等,不斷擴大市場份額。
便利店業務為營收主力
羅森上市公司的收入可拆分為三塊主營業務,分別為羅森便利店和其他(其他業務主要包括娛樂業務等)、高端超市 Seijo Ishii(成城石井)、以及金融服務,2020 財年其營業收入佔比分別為 83%、13%、4%。
羅森便利店主要分為普通門店、自然羅森以及羅森 100。
自然羅森門店包括兩種類型:1)為滿足職業女性需求而提供健康、低熱量的食物,以及天然材料製成的日化用品等的門店;2)提供醫藥服務的門店。
羅森 100 門店則以「所有商品統一 100 日元價格、商品種類齊全、便利」三大特點而出名,門店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區的住宅區。
截至 2020 年 5 月,羅森共有 17342 家門店,其中日本 14469 家、中國 2601家(北京 159 家、大連 208 家、上海 1519 家、重慶 247 家、武漢 391 家、合肥56 家、長沙 21 家)、泰國 132 家、菲律賓 65 家、印度尼西亞 73 家、夏威夷 2家。
羅森便利店按經營方式可分為加盟店與直營店,以加盟店為主(約佔所有門店銷售額的 98%)。
近十年來,我國便利店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年度註冊增速始終穩定在20-30%,其中,2019年新增相關企業超過18萬家,為增量最多的年份。截至8月19日,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新增便利店相關企業超過13萬家,其中第二季度新增近7萬家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53%。
羅森對中國便利店行業的啟示
2019 年中國便利店行業保持高速增長,實現銷售額 2556 億元,同比增長13%。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 13.2 萬家,增速有所放緩,石油系便利店(易捷和崑崙好客)以及美宜佳在門店數量上遙遙領先。
單店日均銷售額為 5297 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 4%,相比前幾年增速趨緩。
行業層面:集中度提升空間較大
中國便利店的行業集中度較低。前十大便利店店鋪數佔全國店鋪總數的 67%,其中前兩名石油系(易捷和崑崙好客)合計佔 36%,第三名美宜佳市場佔比為14.5%,剩餘 7 家便利店僅佔 16.5%的市場份額。
其他各類小型便利店合計佔約剩下 33%的市場份額,這些便利店店鋪數量較少且布局極為分散。
數位化和特許加盟是推動中國便利店市場發展的雙翼。
便利店一般在起步階段發展直營店鋪,而後因資金限制等因素,在有一定規模情況後往往會開放特許加盟。
公司層面:聚焦消費需求,加強自有品牌佔比
分析日本的便利店營運模式,輕資產管理輸出與全產業鏈自有商品已成為其迅速成長並獲取高額盈利能力的兩大要素。
日本龍頭便利店自有品牌銷售額佔比達 30%-40%,其中羅森的自有品牌比例超過 40%;而中國普通便利店目前自有品牌佔比僅 5%,佔比稍高的盒馬也只有 10%。
羅森根據產品類型和目標客戶群經營著多個子品牌,比如 Karaage-Kun(炸雞君)、MACHI cafe(咖啡)、Uchi cafe(甜品、零食)、Natural Lawson(自然羅森)等。高自有品牌佔比與精簡 SKU 相輔相成,堅持高性價比的同時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消費需求。
中國目前自有品牌做得較好的零售商主要有永輝的「永輝優選」、家家悅的「家家悅產」、盒馬的「日日鮮」、網易的「網易嚴選」等。
我們認為羅森以客戶為本推進自有品牌建設的做法也非常值得中國便利店企業的學習。
比如區域性連鎖龍頭紅旗超市雖然在四川的市場份額不低,但從經營利潤率等指標來看仍遠低於日本同業;在貨品選擇上,紅旗沒有自主開發新的商品或者主導開發特色商品。
我們認為紅旗或可以參考日本便利店開發自有品牌,打造個性化標籤,實現差異化競爭,從而提升單店收入。
風險提示
1. 宏觀經濟下行抑制消費需求。社會零售消費與宏觀經濟關係密切,經濟下行可能對零售板塊施壓,導致消費不及預期。
2. 新零售推進不及預期。新零售模式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包括資本實力、技術與數據能力、快速創新迭代能力以及商品供應鏈能力等,零售商或在新零售探索過程中遇到一定問題。
3. 分析用戶需求能力弱,無法快速抓住消費者偏好,導致自有品牌產品缺乏競爭力。
4. 自有品牌供應鏈的搭建和完善需要一定時間,回收期較長。
零售專家胡春才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表示,便利店以量取勝,規模效應很突出,因為建立配送中心、信息系統等的成本很高,一般只有門店達成一定規模後,這些成本佔比才會變小,整體才會盈利。「羅森難以盈利,與規模效應不足有關。」
這不僅是羅森的問題,也是整個便利店行業的難題,除非偏安一隅做「地頭蛇」,不然一味持續擴張,盈利就遙遙無期。
7-11和全家也是如此。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全家有2856家店,7-11在中國大陸有2147家店。前者入華16年依然在虧損,後者入華28年也未實現整體性盈利,倒是入華24年的羅森,2015年在華東實現盈利,但總部依然虧損。
同行們的擴張壓力也很大,羅森6年前誇下海口,計劃在2020年底實現7500家店目標,如今看來紙上談兵。7-11相對務實,表示每年新開30-40家店。夾雜其中的羅森不得不快速奔跑,只是不知耐心還剩多少。
註:本文內容主要摘自野村東方國際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