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蟹效應到底是甚麼?(圖片來源:大粵網 香港提供)
對於股票市場投資,懂的人會自己看圖分析,不懂的總希望靠著各式各樣的小技巧去為自己贏錢,甚麼大奇蹟日啦、五窮六絕七翻身啦、十年周期啦,甚麼時候抄底啦之類。不過今天不是為大家分析投資策略,而是和大家說說一個你可能聽聞,但始終不太了解的香港有名都市傳說:「丁蟹效應」。這個傳說的威力甚至令證券經紀為此發表研究報告!馬上仔細了解一下是甚麼詳細情況吧!
不懂股票又自以為很懂的,都有一堆奇怪的理論。(圖片來源:大時代)
丁蟹效應,又稱秋官效應。自電視演員鄭少秋(綽號「秋官」)在1992年TVB劇集《大時代》中,飾演以沽空期指致富的反派股市狂人丁蟹後,恰巧當時香港股市暴跌,恒生指數一個月內暴跌20%。往後幾乎播出由其主演的電視節目,港股都會出現不同程度下跌,因此被戲稱為「丁蟹效應」。
大時代不少劇照,相信也是股民的經典鬥圖素材。(圖片來源:大時代)
事實上,經數據收集及研究後發現的結論所推算,「丁蟹效應」可以說是早於1973年就出現:當年,鄭少秋主演無線電視劇集《煙雨濛濛》,播映時適逢1973年股災;股災過後,股市累積跌幅達到91.54%。
股票市場的事,怪我咯?(圖片來源:大時代)
而在接下來二十多年,幾乎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播放時,香港股市也會有顯著下跌,於是開始有了「丁蟹效應」一詞,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從此成為令小股民瑟瑟發抖的另類股市話題。甚至後來這個都市傳說演變成:凡有鄭少秋的新節目播出,甚至有鄭少秋的舊節目回放,都是下跌先兆。
其中,1992年《大時代》首播時,恆指大跌1283點
2007年《御用閒人》回放時,恆指暴跌2150點。
相隔5年時間再接拍《將夜2》首播時,香港恒生指數亦由1月17日的高位29,056點回落到1月31日收市的26,312點。
不過唯一例外的是在2015年鄭少秋主持的《Sunday靚聲王》,由2月份首播至6月中旬恆指並沒有明顯的大跌幅。直至6月29日恆指才大跌696點收市。當然,當鄭少秋本人被媒體問到「丁蟹效應」時,他稱多年來都感到莫名其妙,雖然拿出了數據,但他仍是半信半疑。
雖然本人半信半疑,但湊熱鬧的可不只普通老百姓。跨國證券經紀裡昂證券就曾在2004年一份報告中指出,1992年至2003年十年間鄭少秋劇集播出時,香港股市通常都會出現跌幅,介於0.1%至25%之間,根據相關統計,有多次股市更是大幅度的急瀉,事件引起廣泛討論。讓全球投資者都知道了「丁蟹效應」。
那麼為甚麼會出現「丁蟹效應」?從科學角度來說,這可能只是一連串的巧合(coincidence)。因為不少劇集多在5月至6月或9月至10月這段股市利淡的時期播出,都使丁蟹效應看來像真有其事。另一可能則是劇集播放之際可能碰巧遇上投資因素恰巧轉壞等等情況。
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則大概率是股民心理營造出來的「自我應驗預言」: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播放,股民深怕「丁蟹效應」導致蝕本,便對股票進行恐懼性拋售,引致股市暴跌。投機者也同時可能以「丁蟹效應」為藉口推跌大市。當中對「丁蟹效應」深信不疑者,就會對情況大肆宣傳,慢慢令到這個都市傳說看似可信。
投資有風險,不然要重演著經典一幕就不妙了。(圖片來源: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