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經典都市傳說「李氏力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圖片來源:大粵網 香港提供)
【大粵網 香港】提到香港有名的都市傳說,少不免會有「李氏力場」的一席位,明明是無中生有的創作故事,偏偏在主流社會廣為流傳,迷因的出現、甚至電視劇或政府本身也曾拿來調侃,荒謬得來又有趣的,同時也有幾分似真似假 ,今天就來為大家還原真實面貌吧!
調侃力場這回事,電視劇也做過。(圖片來源:衝上雲霄II )
李氏力場,虛構香港首富李嘉誠發明了一個能阻擋颱風吹襲香港的力場,因此令近年香港極少受到颱風正面吹襲而導致停工停課。因為在香港,是否因為颱風放假,取決於天文臺是否懸掛出「八號風球」,即「烈風或者暴風預警訊號」。即使是在中午前撤銷,躲在家中的人也需要回公司上班。「八號風球」訊號決定了颱風假期可以持續多久。若是上班前掛出,傍晚再收回,當然可以享受完整假期。如果在下午一兩點就撤回,便會出現大批上班族硬著頭皮匆匆趕回公司的情況。
甚至2016年颱風妮妲襲來時,政府新聞網也揶揄「力場會否發揮作用」。(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自2004年熱帶風暴「圓規」襲港之後,香港曾有3年時間,不論如何大風大雨均沒有發出過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2006年的颱風「派比安」為例,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但是香港天文臺仍堅持以維多利亞港內一小時平均風力沒有錄得烈風為由只維持三號風球,而沒有改發八號風球。
2010年8月尾,強烈熱帶風暴獅子山試圖進入香港,但在400公裡範圍內轉向離開。獅子山雖然一度嘗試從香港的後方突入,結果依然失敗,只有從北面擦過。行進路徑奇特,被人視為力場運行的證明。(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而當時香港天文臺隸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有市民開始譏諷天文臺偏重商界,而罔顧香港市民安全。加上在 2000 年到 2010 年之間,靠近香港的颱風風力不如以往,有些颱風甚至由於氣象因素「臨門轉向」。
2009年10月3日,颱風芭瑪直線衝線衝向香港,但進入香港800公裡範圍內不久,芭瑪突然來一個180度轉向,完全無法接近香港。(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於是,市民轉而開始調侃在香港經營多個行業的富商李嘉誠身上,流傳他為了維護航運業、零售業、地產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盈利,在香港部署了一套天氣控制設備,只要有颱風接近香港,「力場」便會將其「彈走」,保證打工仔無假可放,香港繼續運作。雖然李氏力場只是虛構,但卻成為了不少打工仔在颱風來臨前的互相揶揄及調侃。
2010年的超強颱風鯰魚,當時號稱十年難得一遇,但颱風在離香港400公裡位置時發生偏移,畫出了近乎完美的六分之一個圓形,然後向北面進發。(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其實在2010 年之後,接近香港的超強風暴也多了起來。只不過都市生活的辛酸、每日通勤的壓力、長工時的折磨仍然需要有文化途徑宣洩,「李氏力場」這樣的調侃,也恰逢好處。雖然長和系前主席李嘉誠已經退休,但坊間就「李氏力場」主宰風暴吹襲香港的都市傳說,依然不時重提。
2011年的熱帶風暴艾利,在衝往香港時卻在剛好800公裡外完美反射,於是令市民對力場的都市傳說瘋狂調侃。(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
那麼力場到底是甚麼?天文臺科學主任沈志泰曾在天文臺的節目「氣象冷知識」 提及,所謂的力場是「副熱帶高壓脊」,「副高」為氣流下沉的地帶,可帶來高溫晴朗的天氣。太平洋高壓脊屬於接近香港的「副高」,時常在7月份向西伸展,與颱風角力。當副高增強、減弱或西移東退時,颱風移動路線會受其引導的氣流改變。所以會不會影響香港,是看太平洋高壓脊強弱或位置,不知道這個原因,大家會不會接受呢?
根據天文臺解釋,颱風季節時出現颱風與「副熱帶高壓脊」角力情況,颱風多數會受到副高引導氣流影響而偏移。(圖片來源:香港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