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晚7點,在這個萬聖節的前夜,位於郎園Vintage的薈讀空間舉行了一場符合節日氣氛的活動——從真實到故事:布魯範德和「都市傳說」三部曲。
「魔宙·都市傳說文庫」由三聯·生活書店和魔宙聯手打造。第一本《消失的搭車客》於2018年一出版即收穫了大批讀者的喜愛;今年8月,第二本《白頭鷹的隱形羽毛:新編美國民俗學概論》問市,這本民俗學經典以全新面貌推出,引起民俗學界和民俗愛好者的廣泛關注;醞釀中的第三本《都市傳說百科全書》(增訂版)是該系列中最重量級的一本,首次引進中文版,預計於今年年底出版。
本次活動既是回顧前兩本書的精彩內容,也是向讀者介紹即將到來的「大部頭」。嘉賓是《都市傳說百科全書》的譯者張建軍,以及自由撰稿人灰土豆,由魔宙的編輯王大寶擔任主持。
「都市傳說先生」布魯範德
與中國的緣分
薈讀空間集閱讀、休閒、社交於一體,活動場地的座位為半環形的木質階梯,讀者錯落地坐在階梯上,有種圍在篝火旁聽故事的奇妙感。在主持王大寶簡單活躍現場之後,譯者張建軍率先打開了話匣,聊起了他與布魯範德——這位「都市傳說」三部曲「背後的男人」——的相識歷程。
哈羅德·揚·布魯範德是美國民俗學界將都市傳研究發揚光大的重要人物,被稱為「都市傳說先生」「民間偵探」,而張建軍的導師李揚,則是最早將都市傳說概念和布魯範德引進中國的民俗學學者。張建軍回憶,他在讀研究生時,當時國內關於都市傳說的研究還很少,他讀了李揚譯介的《消失的搭車客》(2006年版)之後覺得很有趣,便提出將碩士論文題目定為布魯範德的都市傳說研究,並在論文中翻譯了「故事類型索引」。今年張建軍還發表了一篇關於布魯範德的論文,他從研究生三年級直到今年博士畢業,一直都在做《都市傳說百科全書》的翻譯和校對工作,本書是他和導師以及師弟師妹共同努力的成果。
這三本書中,《白頭鷹的隱形羽毛》在美國最早出版(原著題為《新編美國民俗學概論》);接著是《消失的搭車客》,這本書原本面向的是民俗學專業的學生,但因為內容有趣,在普通讀者中也流行起來;此後布魯範德又撰寫了若干關於都市傳說的著作,《都市傳說百科全書》是最新的一部。如果說《消失的搭車客》是布魯範德在都市傳說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那麼《都市傳說百科全書》便是他的收官之作。
中國有都市傳說嗎?
「傳說」作為民俗學術語存在已久,而布魯範德把「傳說」的概念進行了拓展——傳說不僅是古代的故事,在當代社會中,那些跟日常事務相關的、看似不可信而人們卻願意相信的離奇故事,也是傳說的一種,即「都市傳說」(Urban Legend)。都市傳說不僅在美國廣為流傳,在中國、歐洲、南美等世界各地都十分常見,很多故事雖然在時間、地點、人物及其他細節上會有變化,但其內核和敘事的模式是相似的。
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就是「盜腎」,該故事是一則某人昏迷後醒來發現腎臟被偷走的假新聞,最早起源於美國,但後來這個都市傳說流傳到了中國等其他國家。張建軍舉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時空錯置」例子:他曾經一度以為香港明星「肥貓」(鄭則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去世了,然而現實是「肥貓」一直活躍在影壇。其實,這個看似非常本土化的都市傳說,在《都市傳說百科詞條》中能找到對應的詞條,即「名人之死」。王大寶提到自己聽說過的一個都市傳說:朋友去東南亞旅遊,在畸形秀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親人。而這個傳說在書中亦有對應的詞條。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遊戲、電影、文學等各類流行文化中也能見到都市傳說的身影。談到都市傳說無處不在的原因,灰土豆從創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都市傳說作為易於傳播的故事,有其固有的元素、結構和敘事技巧,如能拆解並加以運用,則能更迅速有效地吸引住觀眾,因此非常受創作者的歡迎。比如經典的恐怖電影《貞子》,其中兩個元素——公寓中閃現的鬼影,半夜電視短暫花屏後出現恐怖畫面——在都市傳說中都不是新鮮元素。災難片也有慣用的都市傳說元素,比如世界末日的特定時間(如《2012》的設定就是瑪雅人曆法中的世界末日),政府為保護富人區而犧牲窮人區的陰謀論,等等。
人們為什麼喜歡講述
都市傳說?
都市傳說往往情節離奇,可信度不高,那麼為什麼人們會選擇相信並熱衷傳播呢?張建軍提到了幾個原因。首先,當代社會中充滿不安全因素,都市傳說反映了人們因此產生的擔憂和恐懼。這些大概率不會發生的駭人故事,一旦發生就是致命的,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這也是為什麼都市傳說的背景設定往往是在本地、身邊,由認識或間接認識的人來講述。而人們之所以喜歡講述神秘力量導致的死亡,潛意識中是想解構對未知和權威的恐懼。
其次,都市傳說不是完全脫離實際的,它有一定發生的可能性。有的都市傳說是源於真實事件,有的甚至會演變成真實事件。澳大利亞就曾經發生過商場的草莓裡藏針的惡性事件,而此類事件在都市傳說中已經被反覆敘述過了,比如萬聖節糖果裡被放置了刀片、公交車坐墊上插針的新聞。很多時候,都市傳說的講述者是為了提醒聽者,讓他們注意安全。
都市傳說的類型非常豐富,恐怖驚悚只是其中一部分。都市傳說作為聊天的填充劑、茶餘飯後的談資,反映了人們對於人際交往和社會變化的微妙感受,解釋了現代人在城市中生活的麻煩和困境,具有鮮明的現代元素。比如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老奶奶想找地方把剛死的寵物狗埋了,她將狗的屍體裝進手提袋,在過地鐵閘機口時有一個小夥子主動幫忙,結果他是個小偷,拎起包就跑。張建軍認為這個故事反映了高樓林立的都市中,曾經簡單的事變得棘手、純樸的人際關係變得複雜的普遍狀態。
都市傳說的研究價值
布魯範德自己曾說過,他研究都市傳說的目的,不是揭露故事的虛假性,而是思考人們為什麼熱衷於講述這些故事,試圖摸清其背後的心理機制和社會現實。
張建軍認為,布魯範德開啟了美國民俗學研究的新局面,經過他的拓展,美國民俗學的研究發生了兩個方面的轉變:從關注過去到關注當下,從關注「人民」到關注「人」。以前美國的民俗學研究是指向過去的,探究的是民族意識和國家政治層面的敘事;而布魯範德更傾向於關注當下,研究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民是集體性、政治性的名詞,人民是有力量的、無所畏懼的;而人有七情六慾,有現實的煩惱,有人性的弱點。新時期的民俗學與當代民眾之間的對話更為深入了,更貼近真實的「人」。
張建軍還提到,布魯範德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創新,跟他新聞系出身是分不開的。布魯範德早年看了很多報紙,時間一久便發現報紙上有許多雷同的故事。後來布魯範德師從多爾遜,開始搜集流傳在當代生活中的都市傳說。布魯範德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特點和社會痛點,加上文筆流暢通俗,因此他的著作不僅在民俗學界影響很大,而且廣受大眾讀者歡迎。可以說,布魯範德為民俗學如何走進當代生活、保持活力,提供了一個指引。
對於搜集、講述、研究都市傳說是否有意義的問題,王大寶身為魔宙的編輯也有很深的感受。魔宙作為一個產出都市傳說、半虛構社會新聞的平臺,曾收到很多質疑他們傳播「謠言」的留言。但王大寶認為,都市傳說不僅有虛假的一面,其背後是有一定的道理和規律的;而魔宙的初衷,正是希望通過講述這些半真半假的故事,揭示人們內心的焦慮、恐懼和隱秘之處,且起到一定的現實警示作用。
圖書介紹
《都市傳說百科全書》(增補版)
即將出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