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福克納》,(美)菲利普·韋恩斯坦著,晏向陽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多數作家傳記用看似誠實的敘述模式——以時間為線索——從傳主的出生寫到死亡,其間必有對其天賦與努力的讚頌,而給人的感覺往往是,他們的作品仿佛是憑空冒出來的。然而,對一位作家來說,最重要的也許就是:他的生活如何釀造出了作品?與事無巨細地描述作家的一生相比,解析其生活與作品之間的聯繫與糾葛或許才是更重要的。
《成為福克納》的作者韋恩斯坦試圖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他將福克納經歷的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與其作品對比,找出其中的關聯性,並給予解釋。他認為,生活和作品共享著同樣的動蕩,而福克納那些非同尋常、令人不安的作品正是源自他動亂的生活。在生活中,福克納是個失敗者,但就是生活裡的這些焦躁、困惑與創傷,讓他尋到了獨屬自己的敘述強調,造就了作品的唯一性。(張進)
《思想絮語》,(英)弗蘭克·克默德著,樊淑英、金寶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作為被封爵士的文學評論家和《倫敦書評》《紐約書評》等期刊的定期撰稿人,弗蘭克·克默德能夠遊走於文學理論研究和大眾評論之間,他曾試圖將「愉悅」帶入經典文學批評的體系,也對書評的功能有著反思。在《思想絮語》的前言中他寫道,「書評存在的前提就是短命」,「周日報紙一扔,還有誰會記得報上的書評呢」。克默德所找到的一個維護文學評論價值的方式是長度,當然我們很難說這個辦法真正有效,很難說一篇短評和一本論述某本小說的專著究竟哪個會先在讀者的視野中湮滅,但在《思想絮語》這本書中,長評和短評的確體現了不同的效果。
《思想絮語》收錄了19篇克默德的長論文和7篇短評,其中長論文涵蓋的主題更廣泛,看看這些論文的題目——《時間與永恆之間》《波提切利的復興》《物的本義》——就會明白它所面向的是一批精英化的讀者,而在短評中,克默德則挑選了一批仍在當下創作的小說家,例如唐·德裡羅、馬丁·艾米斯和伊恩·麥克尤恩,並儘量用簡單的方式抓住他們作品的特點。克默德的這兩類評論都很有可讀性。(宮照華)
《罪行與沉默》,(波蘭)安娜·比康特著 , 艾麗莎·瓦萊斯、季大方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長期以來,人們以為高度組織化的軍隊才可能實施一場大屠殺,然而隨著關於20世紀戰爭史的不斷披露,另一個群體浮出了水面。他們是誰?他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手無寸鐵的平民,昨天可能還在街道或村口與人交談,今天就突然朝向一個方向奔去完成「使命」。與此相關的書寫正在增長。
而《罪行與沉默》以「直面耶德瓦布內猶太人大屠殺」為副標題,要呈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大屠殺。1941年7月10日,耶德瓦布內鎮上的波蘭人對該鎮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侮辱和折磨,最終將他們趕進一個穀倉並燒死。鎮上1600名猶太人,僅剩下7人。波蘭裔美國歷史學家楊·T.格羅斯於2000年出版的《鄰人》(已有中譯本)書寫了這一段歷史,所統計的數字舉世震驚。《罪行與沉默》的作者安娜·比康特則是一位波蘭記者,自20世紀末起長期關注大屠殺,並因此獲得過當地「歷史寫作政治獎」等獎項,在該書中她通過法庭訪談和見證人口述,再現了當年小鎮的群體關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分裂,被政治勢力導向大屠殺,也再現了此後數十年其他政治力量怎樣控制審判、出版和報導。所謂人性,所謂文明,如何被政治影響,其過程在書中得到了部分解釋。(羅東)
《巴爾幹兩千年》,(美)羅伯特·D·卡普蘭著,趙秀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位於歐亞大陸連接點的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的宗教背景、多元的文化衝突,使得此地成為歐洲最為動蕩的區域。但對於這一地區的複雜狀況,在華語出版市場上,並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與譯介。
「巴爾幹」在土耳其語裡意思是「山嶺」,包括了匈牙利、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國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巴爾幹半島上密布的群山,映射著這一區域複雜如溝壑的處境。與學者純粹的理論研究不同,卡普蘭更多地結合了自己在巴爾幹半島遊歷的所見所聞。他曾在雅典待了七年,擁有在地的觀察體驗,這也使得《巴爾幹兩千年》的寫作多了些感性,會從最為具體的細節跳到最為抽象的內容。遊記散文與學術研究的結合構成了本書多變的文風,也成為本書最顯著的特色。如果要了解巴爾幹的歷史、變遷與現狀,這本《巴爾幹兩千年》會是個不錯的開始。(張婷)
《消失的搭車客》,
(美)揚·哈羅德·布魯範德著,李揚、王珏純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9月版
美國都市傳說研究的開山之作《消失的搭車客》英文版出版於1981年,曾是一本風靡全國的學術暢銷書,獵奇讀者的心頭好。「消失的搭車客」、「肯德基油炸鼠」、「丟失的奶奶」,這些現代城市中驚險、鬼怪、恐怖的故事,都市人往往信以為真。不同於那些發生在遙遠過去或是偏遠山村之中古老、神秘、樸素的鬼怪故事,都市傳說是新近發生(或未經證實)、帶有諷喻意味或神奇色彩的現實故事。這些人們信以為真的故事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世界觀,是美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作者布魯範德由於出版了多部都市傳說著作,被媒體稱為「都市傳說先生」、「民間偵探」,以及「對20世紀傳媒影響最大的傳奇學者」。民俗研究的最大謎題之一,是口頭傳統的起源和創造者問題,儘管明確的答案總是付之闕如;而那些熱衷講述這些傳說的人,也很少能意識到自己已經充當了「民俗表演者」的角色。布魯範德將「現代」、「當代」、「都市」這些詞與「民間傳說」放在一起的做法是開創性的,儘管他的研究在近四十年後的今天看來或許稍顯單薄。(董牧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