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之死"
1964年,民俗學者從堪薩斯大學一位18歲的新生處搜集到了著名的都市傳說"男友之死"。通常,此傳說的講述者是青少年,講述地點一般是在大學的宿舍裡。
這事就發生在幾年前,就在59號高速公路通往假日酒店的岔路上。一對年輕戀人把車停在岔路旁的一棵樹下,該是姑娘回宿舍的時候了,可是車子怎麼也發動不起來。男朋友就讓她待在鎖著的車裡,自己到假日酒店去打電話求助。等呀等呀,男朋友一直沒回來。不一會兒,她聽見車頂上有刮擦的聲音:刺啦--刺啦--刺啦……她越來越害怕,可男朋友還是沒回來。天亮後,路人把她救了出來。她抬頭一看,自己的男朋友竟吊在樹上,原來,昨晚的聲音正是他的雙腳刮擦車頂所發出的。這就是這條路為什麼叫"吊人路"的由來。
這一傳說很快傳遍全國,其傳統的、相對固定的元素是泊車的男女、被離的姑娘、神秘的刮擦聲(有時還有滴水聲和擋風玻璃上的影子)、天亮後的救援和可怕的結尾;變異的元素是地點、離棄的原因、謀殺的細節和地名等。而這一傳說也滿足了青少年的想像,儘管它作為一個獨立的新傳說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才出現。同時,它與兩個稍早一些的傳說"鉤子"與"室友之死"(我們將在第三章中介紹)也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繫。美國的民俗學者搜集了以上這三個傳說的大量版本,儘管只有少數版本被發表,而且也大都發表在專業期刊上。但是研究這些傳說不同的版本,有助於我們弄清它們作為都市傳說在美國民俗中的地位和意義。
在美國民俗研究的重鎮印第安納大學,民間敘事研究專家戴琳達(LindaDégh)和她的學生們搜集到大量的都市傳說,特別是那些在青少年當中廣為流傳的傳說。戴琳達準備出版的有關"男友之死"的專著中,討論了1964年到1968年間從印第安納大學學生中搜集到的19個此傳說的不同版本。故事的講述者有的是在高中時聽到此傳說的,地點通常是在晚會上;有的是在大學的宿舍裡或者校園別的地方聽說的。講述者有的信以為真,認為在自己的家鄉或者其他州確實發生過此事,有的相信其發生地遠在"阿拉巴馬州的某個地方",還有一個講述者曾"對天發誓,這件事確實發生過"。但另一個聽過好幾個該傳說版本的人覺得"似乎太恐怖了,不可能是真事"。有些故事的版本,吸取了其他流行的青少年恐怖傳說或者地方鬼故事的情節因素,其中有一個版本很明顯是受到了"丟失的奶奶"傳說的影響,因為其中的主角是"一位女士和她的丈夫……在新墨西哥的沙漠中開車"(參見第五章)。
在華盛頓州搜集到的一個印第安納版本中,故事的發生地點是在摩西湖附近,"就在野外一條絕路旁邊的大柳樹下……離城裡有四五英裡遠"。同大多數此傳說的美國版本一樣,這類特定地點的提及,增加了傳說的可信性。同"男友之死"其他版本相似的一個細節是,男友--在這個傳說中是被砍頭而死--倒吊在柳樹上,用指甲刮擦車頂。印第安納的學者們搜集的另一個版本更為離奇。據講述的學生說,他們是從一個朋友的父母處聽來的:"這事發生在很久以前,大概有三四十年了。"故事裡的兇手是一個"瘋狂的老女人",那對青年戀人把車停在了她的地盤上。受害者這次不是被砍頭,而是被剝皮,他吊在樹上的屍體在夜風中搖擺,腦袋刮擦著車頂。
在"男友之死"中不斷發展的情節元素,是救援者的角色。在1964年堪薩斯州的版本中,救援者僅是"某些人"。後來,其標準身份變成"警察",其職業權威性使得傳說的可信性進一步增強。他們有時是接到失蹤者父母的報案而來,有時是早上路過事發地、檢查汽車而發現了慘案。在1969年馬裡蘭州倫納德鎮的一個版本中,警察發出警告:"小姐,請從車裡出來,到我們警車裡去,但不要回頭看!"(講述者補充說,關於那個兇手,"大家都認為是'鉤人'幹的",參見第三章。)在1971年從德克薩斯州搜集到的一個版本中,警察的警告更為詳細:"年輕人,我們要你從車裡出來,到我們這兒來。無論如何,別轉身,別回頭,一直往前走,別回頭看車!"警察說得越是詳細,傳說就越像是實有其事。自然,民間敘事情節發展的標準規律起作用了:禁忌必須被破壞(有的學者表述為"違反禁令"),年輕女子到底還是回頭看了,像希臘神話中冥界的奧菲斯(Orpheus)所做的那樣。在很多版本中,年輕女子因所看到的景象而受到驚嚇,頭髮一下子變白了。
在一個1973年搜集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威羅代爾(Willowdale)、由一個14歲的男孩講述的版本中,警察的警告一筆帶過,但傳說的開頭交代得更為詳細,其中還有幾處特別的細節,包括在"鉤人"傳說中常見的細節--從車內收音機中聽到警告。姑娘被棄離時的情景,也更加栩栩如生:
一個小夥子和他的女朋友開車去參加晚會,半路汽車出了毛病。就在這時候,他們聽到了收音機裡播放的新聞,說一個瘋子殺手從當地的精神病院裡逃出來了。女朋友聽後心慌意亂,汽車這時也徹底拋錨了。小夥子下車去搗鼓發動機,卻怎麼也沒辦法修好。他決定步行到前方的加油站去叫拖車,讓女友待在車裡。女友害怕,求他帶著自己一塊兒去。小夥子說:"你躺在車裡,蓋上毯子,路過的人就會以為這是輛棄車,沒人會打擾你。"小夥子心想,他自己可以飛快地跑去,要是帶著身穿晚禮服、腳蹬高跟鞋的女友,速度就會慢得多。女孩Zui後同意了。小夥子告訴她,待在車裡不要出來,直到聽到他敲擊三下車窗的暗號……
她確實聽到了敲擊聲,但三聲過後,這怪誕的敲擊聲仍然持續不斷。原來這聲音是男友的屍體掛在樹上隨風擺動,鞋子碰到車頂所致。
口頭敘事的講述風格值得關注,在實際的講述活動中,生動、流暢、扣人心弦、引人共鳴的傳說,在印製成書面文字時,有可能顯得呆板乏味。在我們所有的"男友之死"傳說的版本中,所缺少的是講述語境的基本因素--傳說講述的背景,講述者的聲音、表情和手勢,聽眾的反應,以及同時講述的其他故事的情況。有些講述者說,他們是在讓人覺得害怕的一些場合聽到這些傳說的:半夜三更、墓地旁、野營時,甚至"坐夜車出遊時",還有的是在傳說中的兇案發生地附近。學生們把這些傳說稱為"嚇人故事""恐怖傳說"。
這類廣泛流傳的民間傳說,在口頭傳播的過程中,藉助於各講述者插入的地方化細節,增添了不少可信度和影響力。在堪薩斯州的版本中,高速公路和汽車旅館的細節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紐奧良州的版本中,"男友之死"與一個當地青少年的傳說相結合,講述了一個在當地神出鬼沒的半人半羊魔鬼的故事。有一個少年這樣說:"有一對男女外出去湖邊,結果早上人們發現他倆被倒吊在樹上,聽說是半人半羊魔鬼幹的。"Zui終,都市傳說與關於失蹤者或者殘暴犯罪的傳言和新聞故事融合在一起,對後者的真實性推波助瀾,或者在其較少出現的時候舊話重提,不斷流傳。
即使是詳盡的書面文本,也多少保留了口頭傳說的印記。在堪薩斯州的文本中,目擊者很巧妙地運用了口頭敘事典型的三段重複式:"唉,他沒回來啊他沒回來……他還是沒回來。"同時,重複使用"唉""啊"來連接句子,並使用其他口語化的字詞,使故事講述者的講述收放自如,既可以避免聽眾插嘴打斷,又防止聽眾走神。事件的背景--偏僻的道路,夜晚,汽車上方陰森森的大樹,汽油耗盡;聲效--汽車外的抓撓刮擦或碰擊聲,還有警察出現的部分以及突兀的結尾:"她回頭了,她看見了……"都是口頭敘事風格的體現。"男友之死"的講述者和聽眾們,都可能有過外出泊車的經歷,受到過傳言、奇怪的景物和聲音或者汽車事故的驚嚇(他們聽到過的其他泊車傳說,更使恐懼心理加重)。這一傳說版本突兀、未完成的結尾,更是給聽眾留下了"到底發生了什麼"的廣闊的想像空間。
——本文選自《消失的搭車客:美國都市傳說及其意義》[美]揚·哈羅德·布魯範德/ 李揚/ 王珏純/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