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籍漁民的「悲慘世界」

2021-01-15 南風窗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一輛載著燃油的油罐車即將駛離南方澳大橋。剎那間,這座位於臺灣東北方宜蘭縣蘇澳鎮的大橋,轟然斷裂。


油罐車隨著大橋一起墜落,被掉落的鋼梁壓住並起火,與此同時,橋下3艘漁船被斷裂的大橋砸中,造成6人罹難,多人受傷。


罹難者全部為印尼和菲律賓籍漁工。


在臺灣社會,外籍漁工的勞動、生活環境問題再一次浮上檯面:即便靠岸,外籍漁工在陸地上也沒有可供休息的宿舍,只能終日生活在狹小的船艙內。


他們的死亡是偶然,也是必然。 



2020年7月17日,我們從臺北搭車前往南方澳,下車就能看到坍塌的南方澳大橋,被圍住禁止通行。而我所處的位置,正是南方澳的第三漁港。往前走幾步,就能看見各類漁船停靠在岸邊。烈陽和太平洋的風澆在臉上,魚腥味和柴油味一頭扎進鼻孔裡。


我繞著岸邊走,一直走到第一漁港。船上幾乎都是外籍漁工,光著膀子,有人在吊床上睡覺,有人在檢查魚鉤,有人在洗澡,有人默默抽著煙,有人在滑手機,有人聚在一起聊天。船上掛著晾曬的衣服、東倒西歪的防水靴,鉤子、網子、浮球,湊近點,還能看見牙刷、沐浴乳、鍋碗瓢盆。船是他們的「家」。


「Makan(吃飯)。」一名穿著紅色格子襯衫、踩著拖鞋的印尼漁工向我們打招呼。他捧著盒飯,對我們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們順勢和他攀談起來。


「Mas(先生),你睡在這裡嗎?」

「中午的話睡在這裡,熱。」


他睡覺的地方是魚艙凸起的大蓋子,一條薄被鋪在上面,頭頂則懸掛著另一條紅色毛毯,用來遮擋日光。


 「所有漁工都睡在船上嗎?」

「對,大家睡船上。」

「有多少人?」

「9個人。」


和我們打招呼的人叫Rudi,來自中爪哇的Cilacap,小學畢業,20歲在巴淡島工作,25歲開始當漁工,今年35歲,到臺灣當漁工一年。


印尼人一般結婚生子較早,但Rudi還沒結婚,他在印尼有一個哥哥,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雖然沒有養家的壓力,但Rudi說家鄉經濟不好,希望出去多賺點錢讓父母開心。


Rudi籤的是2年合同,但一般外籍勞工來臺的合同都是3年,反覆確認下才知道,Rudi是「境外漁工」。


臺灣的漁船上一般有兩種外籍漁工,境內漁工和境外漁工。境內漁工不會出海太久,境外漁工則是從事遠洋捕撈,上船門檻低,法令保護不足,薪水也較低。整艘船9個漁工都是境外漁工。


因為是第一次出國,Rudi毫無經驗,找了中介,雖然沒有直接付中介費,但卻要以抵債的形式從每個月的工資裡扣除中介費、機票等一系列費用。


Rudi的薪水是一個月600萬印尼盾(約合人民幣2870元;根據新規定,境外漁工法定薪資為450美元,約合人民幣3135元),每個月中介自動扣款300萬印尼盾,總共要扣6個月。但Rudi說這樣仍然能存下錢,在印尼工作賺到的錢,只夠吃飯。


而已經來臺三次的Indra薪水則稍高一些,有時會到800萬印尼盾,但前6個月一樣要扣款。


這艘船用的是延繩釣,一條30海裡長的母繩上,衍生出1000多個帶有鉤子的繩子,捕捉鬼頭刀、馬林魚和鯊魚。繩子放下去六七個小時,有時更久,等魚上鉤後,再用起繩器將釣到的魚拉上來。


一出港就是四五個月,光是開到漁場,這趟水路就要花上25天。船在跑的時候漁工可以休息,但也會無聊,Rudi說「只能吃飯睡覺吃飯睡覺」。


船上也沒有網絡,「所以在海上,腦子裡面,哇,很暈,不能講話,只有魚」。等魚上鉤後,就要開始連續工作,這時候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


在海上的時候只能睡在船上,但船隻靠港後,Rudi和其他漁工也還是睡在船上。雖然船上有冷氣,但只有引擎啟動後才有冷氣吹,Rudi他們已經在港邊停留一個多月了,炎炎夏日,大家都睡在船外面。


海港岸邊,還未出海的外籍漁工騎著自行車,「享受」 他的陸地


我說想看看他們在船內的宿舍,Rudi招呼著我進去。


漁工的宿舍通常在艙底,大一點的船則在上層,空間狹小,需要把腰彎得很低才能進入。一進去就是撲面而來的悶熱,狹仄的空間內還分成上下鋪,可以各睡5人。床鋪的對面是引擎,我問Rudi,這樣不會很吵嗎?


「已經習慣了。」

「在船上最開心的事是什麼?」

「魚很多的時候。魚越多,就能越快回來。滿載的話還有大概400萬印尼盾的獎金。」

「那在船上有遇過什麼危險嗎?」

「差一點被鯊魚咬到。」

「大風大浪的時候不害怕嗎?」

「不會怕,已經習慣了,而且我們全部會遊泳,還有浮板可以用。」

「想家嗎?」

「一直想,想家人,如果在海上的話,不能和家人講話,四個月不能講話,一定想的啦。」


我們聊天的時候,一旁的Indra則一直開著視訊,和他女朋友講話,好像要把在海上沒講的話全部講完。隔沒多久,還用麥克風唱起歌來。


「你覺得出海好,還是靠港的時候好?」我問Rudi。


「這裡比較好。在海上,只能看海,陪你的只有魚。在這裡的話有很多東西,可以看女生,海上沒有女生,只能找魚抓魚,沒有美人魚。」


大家都笑了起來。


Rudi抓抓自然卷的頭髮,拿了頂帽子戴在頭上,說要和我們合影。合完影,伴隨著印尼歌曲,我們向Rudi和Indra告別。


「Sampai jumpa(再見)。」我們跳下漁船。


「阿里嘎多。」Rudi又給了我們一個燦爛的笑容,隨即爬上船的高處乘涼。



我們一艘船一艘船看過去,有一艘船的船沿擺著很多大石塊,一群印尼漁工在船內聊天。


「Mas(先生),這艘船是抓什麼的?」

「紅珊瑚。」

「可以看看嗎?」

「Ayo ayo ayo(來吧來吧來吧)。」

兩名印尼漁工熱情地招呼我們。「剛剛看到姐姐在那邊拍照。」他們指著Rudi和Indra的船。

「你們也是LG(境外漁工)嗎?」

「不是,我們是正式的。」


「正式的」即是境內漁工,相比境外漁工,他們不會去遠洋;境內漁工有法令保護,工作合約一般是3年,有勞工保險和健康保險,基本薪資是每個月238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644元)。


每一個去臺灣工作的外籍勞工,都會依照工作的不同被印尼中介收取不同金額的中介費,來到臺灣後以債務的形式從每個月的薪資裡扣除。


除此之外,臺灣本地的中介還會收取3年共計6萬元新臺幣的「中介服務費」。所以漁工到手的薪資往往低於23800元新臺幣的基本工資,除非老闆發放獎金。


「珊瑚要怎麼捕?」


名叫Wanto和Awin的兩名印尼漁工為我們比划起來。「這個石頭有5公斤、7公斤,一個繩子通常拉3塊石頭,一個人6塊石頭,我們丟下去,差不多5~15分鐘,再拉起來。浪越大,越快拉起來。」


Wanto和Awin說如果出港作業,一般早上6點出港,晚上回來,最短在海上待4天,最長則要兩個禮拜。不過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他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出港了,因為就算捕撈到珊瑚,也因為「封鎖(Lockdown)」而無法賣出去,現在都只能領半薪。


學得快的人,會說簡單的漢語,如「快點」「慢點」「一點點」「很多」,甚至還有「阿彌陀佛」,基本都是工作時會用到的詞語或句子。


但就像剛才Indra和我們說的,船上的話和陸地上的話不一樣,漁工因為語言不通,遇到問題時,很多時候都無能為力,也很難和當地人建立關係。


Awin突然問我們:「你們有什麼問題嗎?」

「只是走走,好奇你們的生活。」

「自己知道啦,漁工,苦啦,很難。」他笑笑。

「什麼事情比較困難?」

「自己知道啦,在這邊的人。跟老闆聊吧,那個,老闆。」他向我們的後方示意,整艘船也突然安靜了起來,Wanto和Awin各自散開去到船後方。


我們回頭,一個健壯的老人光著膀子,理著板寸頭,頭髮雪白。


老人姓李,今年已經60多歲了,他十幾歲就開始出海捕魚,一做就是四十幾年。以前用的是小船,後來船越來越大,也越開越遠。


「後來裡面的魚就剩下一點點啦,大一點的船就往外面去抓。」李老闆指著珊瑚船旁邊的船,「那艘是我的。」


李老闆的船用的也是延繩釣,有什麼魚就抓什麼魚,一次出海也要兩個多月,算是出海比較久的,能夠聘請境外漁工;而近海捕撈的船隻則不能聘請境外漁工。李老闆原本有6個境外漁工,但現在一個工人也沒有,他說抓那麼多年也會累,現在正好休息休息。


倒也不完全是為了休息,他說原來的工人不好用,就全部辭掉了。但因為疫情,新的工人又進不來。根據臺灣當局的規定,入境的外籍勞工都要先隔離14天。


這對李老闆來說,是相當不划算的。因為境外漁工進港15天內,就必須出港。然而,光是隔離就花去14天,如果這個漁工「不好用」,讓他回去,他還是白白花了14天的錢。


「那你不是好幾個月沒出海了?」我問。


「對啊,我船員不好用,我都給他回去了,他們也可以換船啊,但必須是去遠洋的船上。等SARS過去(李老闆將新冠肺炎認知為SARS),我再找新的工人,手續辦一辦就好了。」


辭掉的漁工去了哪裡?是不是債務還沒還完就被送回去了?這些我沒問李老闆,也許這也不是他所關心的。李老闆很快就要抱孫子了,「抱孫子就高興了」。


他告訴我們,南方澳這裡有六成都是印尼漁工,四成是菲律賓漁工。像他這個年紀還在捕魚的,已經很少了,基本都退休了。而年輕人又不願意繼承漁船,普通船員的工作更是沒有本地人肯做,而且本地人的薪資也高,聘請外籍勞工既補充勞動力,又省錢。


李老闆說,以前請當地的人話,扣除成本,剩下的錢老闆領一半,另一半則由船員平分。現在船主聘請一個境內漁工,成本約莫是3萬元新臺幣,而一個境外漁工,大概是2萬多元新臺幣,大陸技術漁工,薪水則大約4萬~5萬元新臺幣,「他們一個就能請兩個外勞」。


「外勞也很辛苦啦。」

「他過來就是要勤快,不勤快誰要。」


告別李老闆,我們繼續沿著港岸走。此時夜色已起,涼風徐徐,漁港也暫時休息了。凌晨兩三點,這裡會再次熱鬧起來,出去的船隻、進來的漁獲,討海的人,晚上是白天。



次日上午,我們繼續在漁港閒晃,試圖找外籍漁工採訪,可能因為天氣太熱,漁船上外籍漁工的身影並不多,也有人在檢查魚鉤,做一些簡單的工作。


位於第一漁港的南天宮媽祖廟,是附近最大的廟宇,這裡倒是熱鬧,噼裡啪啦,鞭炮聲四起。前來「進香」的信眾正要回去,一邊口中喊著「回駕」,一邊比劃著某種儀式。廟裡的人說,「就是其他廟的神明來和媽祖交朋友啦,現在要回去了。」


雖然這個小鎮上哪裡都不缺外籍漁工的身影,媽祖倒是和他們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漁港不大也不小,有些漁工會擁有自己的自行車或電瓶車代步。


第一和第二漁港中間的魚市,也是一派生猛的景象。清晨進港的漁船已經把貨卸完了,魚市上都是新鮮的魚,鯖魚、旗魚、鮪魚、蝦子……一尾一尾整齊地擺放好。臨近中午,不時還有小漁船靠港,外籍漁工用布包裹著頭部以防曬,向市場遞上一桶一桶的魚,和冰塊一起倒在地上,由買家分揀。


第三漁港都是大型船隻,岸邊有人在收修補好的網子,用機器吊起來,幾個漁工站在車子上面整理大網。開車的是老闆,他說這網子一個就要1000萬元新臺幣,他還有一艘船在海上作業。他們捕的是鯖魚,用圍網的方式,一般晚上出去,早上回來。


港岸邊,也有外籍漁工正在修網,這是一艘捕撈馬林魚和鯊魚的船隻,有時候也去捕烏魚。整艘船有4個臺灣人,3個菲律賓人,船上放著歡快的塔加洛語音樂。


一名年長的菲律賓漁工Allan頭髮有些花白,他說網子修了快一個月了,而他已經跟著這艘船12年了。然而,外籍勞工在臺灣最長也只能待12年,我問他之後要回去家鄉嗎?他說還是想出去,去美國吧。


在菲律賓的時候,Allan是銷售員,但每個月只能賺得20000比索(約合人民幣2840元),而在臺灣,加上老闆給的獎金,一個月薪水可達50000比索。他說自己已經在家鄉蓋好房子、買好地、買好摩託車了。


Allan說自己有個好老闆,不用睡在船上,靠岸的時候就在老闆家睡覺。他說也有比較好的老闆給漁工租房補貼,讓他們自己出去租房子,這樣就不必每天住在船上。


再次一點的,十幾個境內漁工自己合租一套房子。但我們遇到的漁工,還是睡在船上的居多,生活環境逼仄,冬冷夏熱,吃喝拉撒都在船上,蟑螂和海蟑螂到處爬,岸上還有老鼠在跑跳。


當我們在和一艘釣白帶魚的印尼漁工聊天時,船老闆突然騎著電瓶車出現在我們後面。我問老闆,漁工都睡在船上嗎?他說,對啊,船上有冷氣,現在沒冷氣沒人要做啦。


然而,就在下一艘船上,印尼漁工告訴我們,他們的船上就沒有冷氣,只有小小的電扇,而他們之中做得最長的,也有10年之久了。


走著走著,暑氣實在太重,我們決定找個地方避避暑,正好附近就有一間印尼店。



印尼店內有不少印尼食品,可供慰藉外籍漁工思鄉的胃。收銀臺旁則是煮好的鮮食,有牛肉、魚頭、炸蔬菜餅等印尼特色菜餚。


「你是這裡的老闆嗎?」我問戴著帽子、幫忙結帳的印尼人。


「老闆娘在睡覺,我幫忙一下。」他用簡單的中文回答。


我們坐下吃了點東西,沙發上還坐著另外兩個印尼人。有人進來時,戴著帽子的印尼人就去結帳,沒客人時,他就和另外兩人閒聊著。這裡的氣氛和外面相差甚遠,外面不僅炎熱,還有一種人在工作時的緊繃感,但這間小小的印尼店則瀰漫著閒適的空氣。我們很快加入了他們的對話。


老闆娘原來是印尼配偶,平時漁工不僅來買家鄉味,二樓還提供禱告室。因為印尼漁工大部分是穆斯林,在船上禱告並不方便。來之前可以先在門口「淨身」,戴帽子的Diki指了指店門外的水龍頭。他說有時候漁船上太熱,漁工也會來這裡睡覺。


Diki說樓上的空間是免費的,他們只要幫忙照顧好環境、有客人來的話幫忙收錢。這是特殊的印尼文化,他們稱之為「Gotong Royong」,即「互相合作」。


大部分印尼漁工都來自爪哇島的Tegal、Cirebon、Indramayu,這三個小城都是海港城市,原就有不少漁民。同一地區的人還會組成同鄉會,遇到問題,彼此幫忙解決。


他們說境內漁工還好,境外漁工如果遇到問題,就很難被解決。前幾天還有個老闆動手打人,同樣來自Tegal的Diki就帶著他去報警,船主得到一張警告書,也有和漁工道歉。在海上作業壓力大,打罵似乎是某種不成文的文化,但船長和漁工也保持一種不成文的默契——罵沒關係,不要動手。海上喋血案偶有發生,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船長打罵漁工所致。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臺灣人也好,印尼人也好,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漂亮的,有醜的,都不一樣。」Diki說。


「那工作上遇到問題怎麼辦?」


「拖欠工資的問題可以跟中介說,但是工作的問題就不行。」在臺灣,外籍勞工不能自由轉換僱主,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工人是被綁定在僱主名下的。這也是Diki所謂的「工作的問題不行」,除非私人中介願意幫他們轉換僱主。


Diki說大多數漁工還是睡在船上,有些人會合租一套房子平攤費用。「假設冬天回來的時候,很冷,有的船上沒有熱水,租個地方可以洗澡。」但這只是境內漁工的「享受」,境外漁工離岸久、收入低,一般不會選擇租房。「他們冬天一個禮拜才洗澡。」


「齋戒的時候要出海怎麼辦?」


「沒關係啊,這是穆斯林的義務。老闆說你肚子餓不吃會死掉,我說沒關係,等一下。」穿著紅杉的Susanto補充道,「我們齋戒的時候,晚上7點才開齋,船長會等我們開齋,一起吃飯。」


「南方澳大橋斷裂的時候你們在哪裡?」


Diki似乎沒聽懂我們的意思,但他說,南方澳大橋垮下來之前,有一個人喝醉掉到海裡死了,半個月前有一艘船翻了,造成7個人死亡。


不知這是否是某種不幸的徵兆。


我們告別這三名漁工,繼續向漁港走去。 



此時太陽已落山,晚霞倒映在水面,水天連成一片,漁港看起來很美。有的船亮起了燈,正準備出港,也有漁工在船上開始煮晚餐,在岸上就能聞到飯菜的香氣。


出海前,漁工在檢查魚鉤,他們傍晚要出港,對漁工來說,晚上是白天


Rudi騎著自行車從我們身邊經過,開心地和我們打招呼,他的前座還坐著另一個漁工。Rudi還是穿著和前一天一樣的紅色格子襯衫,露出燦爛的笑容,自然卷的頭髮在風中飄揚,身姿颯爽。


南方澳大橋也靜靜地躺在落日裡。漁工仍睡在船上,他們在岸邊沒有家。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許淳淮協助翻譯印尼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簡歷:newmedia@nfcmag.com

相關焦點

  • 聊點臺灣腔:欺負大陸漁民,臺灣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日前,臺灣海峽風高浪急,大陸20餘艘漁船被迫前往澎湖海域避風。不料臺當局竟出動3000噸級的高雄艦前往,發射水炮驅離大陸漁船。漁船為了避風,並沒有任何攻擊性,為何採取如此極端的手段?3000噸級的大船發射水炮攻擊小漁船,這不成了拿人命開玩笑?
  • "什麼鬼島臺灣!"蔡英文當局這個舉動激怒漁民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4月4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全臺各大釣魚協會等社團日前向臺當局「行政院」陳情要求開放漁港區釣魚。昨天(3日)全臺各區漁會、漁民團體、釣魚團體受邀參加協作會議凝聚共識,但百餘名漁會幹部、漁民團體人員不滿「行政院」先決定開放五十處區域垂釣再開會,是「先射箭再畫靶」,退席抗議。
  • 臺灣明令禁止,漁民卻偷偷用,北鬥導航到底哪些黑科技吸引了他們
    2018年我國臺灣的漁業署貼出了一份告示,這份告示對臺灣漁民發出了警告:不準使用不合法的中國大陸衛星通信設備,否則罰款1-5萬臺幣,而且出問題的時候,得不到臺灣海警隊的保護。聽起來怪怪的,臺灣漁業署所謂的不合法的設備是什麼?
  • 129萬首投族左右臺灣選舉 外籍配偶立場鮮明
    遭各方全力爭取所謂首投族,指的是首次擁有選舉權的選民,依臺灣規定必須是年滿20歲的居民。這個群體包括年滿20周歲的「年輕首投族」以及嫁到臺灣的「外籍配偶首投族」。除年輕人外,外籍配偶也是首投族的組成力量。廣義的外籍配偶包括大陸配偶及其他外籍配偶,其中大陸配偶約佔2/3。據統計,2012年「大選」首次取得投票權的陸配約為10萬人,今年「大選」這個數字應該更高。
  • 臺灣防疫「破功」後,確診外籍飛行員被曝稱「臺灣人要害我」
    「中時新聞網」等臺媒跟進報導稱,傳言這名紐西蘭飛行員在接受治療時態度仍「十分囂張」,宣稱調查報告是假的,臺灣人要害他,「只是因為同事被感染,臺當局就急著找替罪羊。」「中時新聞網」報導截圖據臺灣「中央社」12月22日報導,這位60多歲的紐西蘭飛行員在臺灣長榮航空工作多年,他於11月底執飛前往美國的貨機,後被懷疑是在此次任務中被感染新冠。
  • @外籍人士、臺灣同胞,你們的入境人員 「粵康碼」來了!
    @外籍人士、臺灣同胞,你們的入境人員 「粵康碼」來了!04-23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外籍人士和臺灣同胞也可以用上
  • 一艘福建漁船在臺灣海峽沉沒,疑似被外籍商船碰撞
    一艘福建漁船在臺灣海峽沉沒,疑似被外籍商船碰撞 2020-08-30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長榮大學外籍女生被殺害棄屍,蔡英文致歉,網友大罵「選擇性...
    【環球網報導】臺南市一名馬來西亞籍鍾姓女生,28日晚獨自返回長榮大學宿舍途中,被歹徒擄走殺害,遺體被丟棄在高雄山區,臺灣警方循線逮捕嫌疑人梁育志。針對此事,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今日(31日)向遇害女生家屬及馬來西亞民眾表達歉意。
  • 臺軍火炮軍演 漁民護漁抬棺材要補償(圖)
    臺灣漁民6月19日抬棺放在屏東滿州鄉港口海邊炮陣地出入口,表達強烈憤怒。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軍前天(18日)起在屏東九棚基地外海進行為期10天的火炮操演,當地漁民認為長年火炮炸射導致漁場受損,陳情要求補償,軍方遲無回應,漁民昨天(19日)再抬棺木到炮陣地旁抗議,並出海「護漁」不讓軍方演習;恆春區漁會總幹事鍾玉芳說,將抗議到軍方有善意回應為止。
  • 臺灣高鐵:全球最大BOT案的「悲慘命運」
    原標題:臺灣高鐵:全球最大BOT案的「悲慘命運」   臺灣高鐵自2007年1月5日通車試營運,當年2月1日開始正式營運,3月2日全線通車。   8年過去,這條縱貫臺灣人口最密集的西部走廊、全長345公裡的臺灣高鐵,已成為臺灣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原來,這就是民進黨當局「保護」漁民的唯一方式!
    據臺媒早前報導,臺灣宜蘭蘇澳籍漁船「新凌波236號」,9月27日在釣魚島西方12裡處作業時,遭日本海上保安廳公務船甩尾撞擊,之後還放下小艇橡皮艇,企圖登船檢查。突如其來的海上衝突,讓漁民十分不滿。近日又有臺媒報導,「新凌波236號」是臺安全部門密切監控的漁船之一,有媒體質疑,怎麼還會出現這種衝突呢?
  • 外籍勞工在臺灣工作年限由9年延長到12年
    環球網1月20日消息,臺灣「立法院」昨天臨時會三讀通過就業服務法修正案,外勞在臺工作累計年限,由現行9年延長至12年,適用範圍不限「家庭監護工」,包括海洋漁撈及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等產業的藍領外勞統統適用。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這項修法,因臺灣紅十字會總會長陳長文曾以「極重度殘障兒子的爸爸」身分疾呼修改,引起社會關注,所以又被稱為「陳長文條款」。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拉德利憑藉首部長片《悲慘世界》成為第一位代表法國出徵奧斯卡的黑人導演。《悲慘世界》描述被剝奪利益的平民與權力機關的關係拉德利的父親是非洲馬利共和國的移民,導演從小便是在法國巴黎西邊的郊區蒙費梅伊 (Montfermeil) 長大。
  • 世界海洋日:青島漁民自發護海馬
    在世界海洋日來臨之際,6月7日,青島西海岸新區藍灣生態環境公益服務中心劉樹傑和漁民志願者在轄區海域保護海馬。國內首個以漁民為主體從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志願者組織劉樹傑是琅琊鎮劉家崖下村漁民,從事捕撈30多年,喜歡研究當地漁業資源。
  • 港澳臺、外籍人士快來領取你的湖北健康碼
    楚天都市報4月27日訊(記者劉丁維)25日,湖北省防控指揮部發布最新通告,在鄂外籍、港澳臺人員也可以申領湖北健康碼。 在鄂外籍、港澳臺人員可使用「鄂匯辦」移動端申領湖北健康碼。
  • 漁民撈上一條怪魚
    據漁民介紹:這條魚長相很詭異,身體後半截在背鰭與臀鰭之後戛然而止。整個身體看起來像是只有魚頭,沒有尾巴。當然,這也難不倒見多識廣的漁民。後被證實,這是一條成年"翻車魚"。在漁民拍攝的現場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翻車魚"在捕獲上岸的魚群中顯得無比大。
  • 漁民4日捕6條巨口鯊,政府立法保護,發起「別讓巨口鯊滅絕」活動
    臺媒上周六(20日)報導,臺灣花蓮海域的漁民在上周一(15日)至上周四(18日)短短4日內,捕獲了6條巨口鯊。臺灣保育團體指出,雖然巨口鯊未列入保育名單,但已經非常稀少,呼籲臺灣政府制訂法律禁捕,別讓巨口鯊滅絕。
  • 臺灣 正是鮪魚進港時(遊臺灣)
    鮪(讀尾)魚是臺灣的明星魚種,有一口幾千元(新臺幣,下同)的高身價,近些年成為臺灣美食和觀光的增長點。鮪魚,大陸稱金槍魚,港澳稱吞拿魚,在每年4月至7月洄遊經過臺灣東部海域,一直是臺灣季節性高附加值魚種,捕撈、出口、評選「第一鮪」、美食創意,這些環節已經形成一種鮪魚文化,屏東縣東港是全臺灣鮪魚產量最多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東港鮪魚的交易金額就超過15億元,現在,東港以鮪魚為賣點每年舉辦鮪魚文化觀光季。
  • 福建漁民撈海螺發現稀有珍珠 或價值幾十萬
    據中青網3日報導,2日上午,48歲的福建惠安崇武大岞漁民老張像往常一樣在近海撒下一落網,撈出一個三斤多的海螺,正好午餐可以拿來下飯,誰知一切開螺肉,發現了顆直徑2釐米的珍珠,圓溜溜、黃燦燦的特別漂亮,一稱足足有15.6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