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著作等身、享譽中美的學者,講座現場,黃教授針對開學季父母最關心的事項,重點跟大家探討了四個問題。
以下是講座精華部分整理:
怎樣的孩子更「聽話」
黃教授到美的第二年,曾到一所私立小學,介紹中國文化。一開始,他根本沒把十幾個五年級小學生放在眼裡。可是最後的提問環節,小學生的問題卻一個比一個刁鑽。黃教授打起十二分精神,使出「太極戰術」來應對,他們還是緊咬不放:「教授,您說了這麼久,其實什麼都沒回答。」
最後,一個女生問道:
「教授,如果你是美國總統,第一件要改變的事情是什麼?」
「我不是美國總統,我沒有辦法回答你的問題。」
「我知道你不是美國總統,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想知道,你是怎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美國的?」
「你的假設不成立,我不回答這個問題……」
「那好,我問你另一個問題:你最不喜歡美國文化中的什麼東西?」
「我最不喜歡的是,你們讓一個客人當著你們的面,去評價你們不好的東西,中國文化的禮節不允許我這樣做……」
誰知道,最後這個回答,卻換來了孩子的掌聲和尖叫。
看,美國的孩子就是這麼愛抬槓,但美國的家長從不嫌他們不聽話。
而在中國,我們希望孩子小時候聽話,又怕他們長大了「媽寶」。
到底「聽話」和「媽寶」的界限在哪裡呢?答案就是「批判性聆聽(creatical listening)」的能力。
「批判性聆聽」不是處處唱反調,為反對而反對。許多時候,孩子的「起疑」「存疑」,更像「批判性地聆聽」。只有經過思考的聆聽,才能直達孩子的內心,才能指導孩子的行為。如果不經過大腦,最終只能是左耳進右耳出。
美國孩子批判性聆聽的能力,就是從小培養出啦的。很多學校都把「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聆聽」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目標。
在家庭教育中怎麼培養孩子的批判性聆聽能力?
1.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被先入為主的偏見蒙蔽,才能吸收別人的思想,拓寬你的思路。
2.始終保持尊重他人,無論你是否同意別人的觀點,都應尊重他人。
3.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4.理性評價他人的觀點,而不是人身攻擊。批判性聆聽的一個重要技巧是學會分清什麼是觀點?什麼是事實?
事實是:能辨別真假的陳述。Eg.天空是藍色的。
觀點是:表達主觀信念、感覺、看法的陳述:Eg.天空真美啊!
和孩子一起做網絡的主人
黃教授的兒子礦礦,在八年級的時候接觸到了網路遊戲MUDS(最早的網遊之一)。一開始黃教授並不支持他玩這個遊戲,但是想到能讓礦礦對電腦、網絡產生興趣,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沒想到,不久後,礦礦竟然會將MUDS和自己的歷史作業結合起來,自學C語言,JAVA,將「安提頓戰役」編成了MUD遊戲。匯報課時,在座的老師和同學都被這份標新立異的作業震驚了。那一次,歷史老師亨利克先生,給了礦礦130分的成績,整整超出滿分30分。
黃教授更沒想到的是,礦礦九年級時,被一家MUD網站聘為「執行總監」,雖然不給工資,但從項目的人事管理,到財務管理,再到技術指導,都由礦礦負責。聽兒子解釋了半天,黃教授也沒明白,這到底該算個工作還是遊戲?
黃教授又沒想到的是,作為律師的礦礦,如今忙到連洗澡都要把手機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隨時接聽電話。就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他依然沒有放棄對遊戲的喜愛,工作之餘還在編寫一個自己的網遊APP。
黃教授最想不到的是,礦礦憑著自己對網絡知識、電腦技術的理解,反敗為勝,逆襲了一個7.5億美元的官司。
一邊聽黃教授講礦礦和網遊的故事,彈幕裡有家長抱怨:「我家孩子聽見了,說,你看,小孩是應該玩遊戲的」。
黃教授立刻給出了對待網絡和遊戲的七種方法,家長只要做到這七點,基本就能杜絕網癮的產生。
1.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網絡鋪天蓋地的現代生活中,要想讓孩子與世隔絕去安心學習,是不切實際的,也是不明智的。
2.父母應該與孩子一道玩一玩電腦遊戲,上上網。了解孩子的世界,試著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這樣才能培養與孩子的共同語言,而共同語言是溝通的重要一步。
3.跟孩子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他們的學習專業、生涯規劃,分析了網遊和網際網路的利弊,在這個基礎上,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使用網絡和電腦的時間表。跟孩子對玩電腦或者上網進行「約法三章」。有了章程,家長和孩子一道再研究一下「目標管理法」,並制定詳細步驟來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控能力。
4.可以和孩子談談學習電腦編程或者電子競技的可能性,把孩子玩電腦引向更積極的高層次。
▲俄亥俄州立大學設立電競專業並要建一所大型的電子遊戲競賽館
5.家長應該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電腦知識,學會運用網絡安全工具保護孩子。
6.家長還應該在孩子「玩電腦」的同時,為孩子設置其他更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說,體育運動、野外活動……讓孩子不僅有多彩的活動,而且有豐富的渠道與同齡人交流交友。用高質量的陪伴把孩子從電子屏幕前引開。
7.家長和孩子可以籤訂使用網絡合同。黃教授當年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和礦礦商量好,工作日不玩網遊,周末可以玩半天,並且要在完成了作業和各項活動之後才能玩……
網際網路就像原子能,是中性的,可以用來為人類服務,也可以威脅人類和平。網際網路是無可避免的,是躲無可躲的,它已鑽進千家萬戶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必須面對。你不掌握它,它就掌握你。為了孩子不變成網絡的奴隸,父母首先要變成網絡的主人。
打敗情緒小怪獸,分三步
美國家庭的情緒自控教育,其實就是回答三個問題:
1.「我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孩子只有知道自己的感覺是什麼,父母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情緒自控的教育。我們常常會很尷尬:孩子又哭又鬧,家長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家長可以用五個手指來象徵五種感覺:「大拇指是悲傷,食指是生氣……寶貝你是哪種?」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樂於面對孩子的任何感覺。
2.「我到底想要什麼?」
你哭了,因為傷心,為什麼傷心?怎樣才能讓你不傷心?在這個階段,家長的耐心傾聽和感同身受,對孩子學會自控情緒有極大的作用。
對尚未具備思考能力的孩子來說,搞明白前兩點,基本就能解決情緒問題。
3.「我的情緒和想法會有什麼後果?」
在孩子會思考後,就要幫助他想明白,自己的情緒,會有什麼後果?
有一次,黃教授去看礦礦的足球比賽,對方是礦礦球隊的「死對頭」。礦礦和另一名男生是球隊的主力,但那天不知道為什麼,「兩大主力」都坐在冷板凳上,沒有上場。結果,我方上半場就6:0落後了。觀賽的黃教授又急又氣:這怕是梅西上場也扳不回來啦!可是,下半場,教練依然不讓「兩大主力」上場。最後,這場比賽,礦礦的球隊8:0慘敗。
那一次,礦礦出離得憤怒了,他甚至想大鬧賽場,甚至想立刻退隊。但是,也許父親在側,也許他又想到了什麼,並沒有當場爆發出來。
回家後,黃教授和教練通了電話,得知了礦礦不能上場的原因。原來,賽前礦礦和另一名主力一同嘲笑一名替補隊員「沒有天分,只能坐冷板凳,做記錄員」,而這次「坐冷板凳」,就是給「兩大主力」的懲罰。
教練這種不惜輸球也要懲罰犯錯隊員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但沒有跟孩子說明理由,就欠妥了。好在第二天,教練跟兩位孩子進行了長談。最終,礦礦沒有退隊,並且在後來的賽季裡,跟教練和其他隊員合作得越來越好。
黃教授認為,這次輸球,是礦礦情緒訓練非常重要的一課!
大鬧賽場的衝動,退隊的想法,會帶來什麼後果?大鬧賽場就會失去所有朋友。既然教練可以忍受大比分輸給死對頭,退隊的想法,威脅不了教練。唯有平復情緒、積極溝通,才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孩子自律的秘方——承擔後果
美國兒童醫學學會、美國青少年心理學會、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學會,就如何對孩子進行行為教育有明確的規定。還列出了三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後果來教育孩子。
孩子犯了錯誤,就讓孩子親口嘗一嘗自己釀的苦酒,讓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繫,培養自我負責的責任感。但是,這杯「苦酒」內又包含了兩種方法。
一個是「自然後果」。如果孩子把作業本忘在家裡了,家長該怎麼辦?或許絕大多數中國家長會儘快送去學校。這樣一來,孩子沒有嘗到「苦果」,對自己行為造成的後果沒有概念。這種錯誤還會再犯。
還有一個是「邏輯後果」。
和孩子講清楚,不同選擇的不同結果,有時候可以認為設置一些「懲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這個辦法有沒有效果,關鍵是家長能不能堅定執行。
用邏輯後果教育孩子,還有一條需要注意,就是在制定那些懲罰條例時,一定要和孩子協商,共同制定,不要定得太高,也不要太低。
2.取消特殊權利。
所謂「特殊權利」指的是那些孩子很看重的東西,比如看電視,用手機,上網。比如孩子做作業拖拉,就把作業時間放在電視時間之前,如果拖拉磨蹭,電視時間就會被「吃掉」,相信大部分孩子為了保住看電視時間,會運筆如飛。
3.TIME OUT。
譯成中文,有「暫停」「冷一陣」的含義。這種方法對幼齡兒童十分有效,也很高明,它在節奏上打斷了孩子正在犯的錯誤,在孩子對剛剛做的事還有記憶時,讓他反思。媽媽可以同時告訴他,他什麼地方錯了。媽媽也可以不告訴他,就讓他單獨坐一會兒,靜一靜,轉移注意力。比如,小嬰兒喜歡抓父母的眼鏡,美國父母就會說:「不要這樣,這樣媽媽就看不清寶寶啦。」同時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time out一會兒,這樣孩子就逐漸意識到:「哦,我還是不要做這個動作啦,否則爸爸媽媽會消失。」
講座最後,黃教授感慨道:世界上每一種職業都需要相應的資格證書,醫生、會計、甚至街邊的攤販。唯獨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無證上崗」。
美國的父母,只要有心,隨時可以去各種大學,上課充電進修,育兒的同時也不斷自我提升。但中國父母作為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父母,卻鮮有這樣的習慣和環境。
壹起成長平臺的1對1私家教育顧問服務,正是著眼於提升父母養育水平這一關懷,致力於讓千萬個父母,在伴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壹起成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