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出臺的一系列新舉措引爆了網絡,其中引發巨大爭議的當屬中性名改革。按照目前的要求,只有大連人和上海申花得以保留原有球隊名稱,其他所有球隊都需要更換新隊名,如此一來北京國安、天津泰達、河南建業、長春亞泰等擁有20年以上傳承的名字將不復存在。
面對球迷聯名請求、俱樂部上訴、輿論反對,陳戌源非常強硬,表態不惜一切代價促成本次改革,不給任何球隊開後門,絕不低頭。可以想像,能讓足協主席面對記者有這番表態,這項政策遭受的非議有多大。
但是或許陳戌源沒有想到,如今各隊球迷、各地媒體、甚至是各支球隊會空前團結,反對聲更甚。在以往,各地球迷相互攻擊嘲諷,各地媒體針鋒相對才是大家熟悉的局面,用一盤散沙形容並不為過,畢竟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隊。而如今,所有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形成了統一戰線,那就是堅決反對中性名一刀切做法!
陳戌源想法很好,為了俱樂部以後的延續不受投資方更換的影響,意在打造一種足球文化、球隊文化,讓俱樂部有所傳承。但他或許忘了,國安、泰達、亞泰、建業等球隊在當地球迷心中已經是一種足球文化,已經有了傳承。
北京國安是所有球隊中態度最強硬的俱樂部,已經公開表示,自己絕不會更換從1994年職業聯賽剛開始就使用,並一直延續至今的名字。並將北京國安作為球隊名字正式上報給了足協,也是第一支上報結果的球隊。不過即便如此,國安還是做了第二手準備,就是希望小股東中信集團出售持有的股份,這樣國安的名字就完全名正言順了。
陳戌源曾非常樂觀的表示,網上反對中性名改革的都是自媒體,再就是一些不懂球的人。可如今看看現狀,各地官媒、各大專業網絡新聞平臺、各大球迷組織,哪個不是頻頻發聲,譴責一刀切的做法,想必如此之大的輿論事件,國家體育總局也會過問了,而陳戌源還能心安理得,穩坐不動嗎?
作為一個圈外人,因為深化足球改革的特殊時期,也因為上海上港前幾年的運營和戰績得到了認可,讓陳戌源從一個央企董事長轉型為足協主席。可是,在做出如此重大的改革決定之前,他甚至都沒有徵求足球業內人士的意見,幾個人坐一起開了幾次會,效仿國外職業聯賽的做法就拍板了,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在中國足球的最低谷期,陳戌源想把自己的名字載入史冊,想讓後來人認為未來足球的良好發展受益於如今的改革,可現實是最近幾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哪個最終落實的不錯並廣受好評了?我沒有看到,更多的是朝令夕改,舉步維艱。而這次中性名改革,陳戌源作為足協主席並沒有尊重這種已經存在的文化,剛愎自用終將自討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