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就要到了,我很想聊一聊爸爸這個話題。也想聽一聽,在你心目中,爸爸究竟是如大山一般的存在,給予你依靠和厚重的愛;還是記憶模糊,因為他一直以來的缺席。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身邊太多的朋友一提起孩子爸爸,滿是一肚子牢騷和委屈。「隱形爸爸」,「喪偶式婚姻」,訴說了太多媽媽在家庭中的無奈和艱辛。
身為職場媽媽,我很能體會到兼顧職場和家庭,極易產生疲憊感和無力感。家庭中的繁瑣,事無巨細,幾乎包攬了我們全部下班時間。照料孩子的同時,還要操持家務。這邊在灶臺前翻炒,那邊洗衣機發出了鳴叫。而一旦邁入公司的大門,又要面帶微笑,疾速切換至工作模式。
媽媽們焦慮、苦惱,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改變。好像升級為父母之後,再沒有了二人時光的心意相通,說好的共同目標呢?怎麼兩個人的認知總不在一個頻道上?夜晚親子時光中,爸爸為什麼經常缺席?
其實,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仔細探究一下背後的原因,也許我們能輕鬆一些,更理智地面對家庭關係。
在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上,大多數男人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抵制,有牴觸心理。他們從小被灌輸的教育是,「你是男孩子,不要跟媽媽膩乎」、「爸爸媽媽都忙著呢,你自己一個人玩會兒去」。男人很小就習慣了獨處,習慣了隱藏自己的情感或情緒。
關於對成功的理解,男人和女人也有很大區別。男人認為自身的事業和所處的社會階層是判定一個人成功的標準,而女人則更注重人際交往,會以自身在關係網內的歡迎程度,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
在身份轉換上,基於男人和女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女人比男人更快進入到「媽媽」這個身份中,而男人則會習慣性地停留在原有的角色裡,較晚完成「爸爸」的身份轉換,即便事實上已經成為爸爸,但他們還沒有做好心理方面的準備。
從思維方式上看,男人更專注,更願意深入考慮單一事情,而不願意分心更多的事情。女人的多重思維能力更強,繼而更擅長多方兼顧,可以更好地平衡各種關係。
男人的壓力主要來自於這三個方面,職場競爭的壓力、社會傳統偏見、家庭內部期望。
在職場,男人比女人承受相對更多的工作壓力。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多數職場中,擔任重要職務的男女比例,男性要遠高於女性。男人比女人更能深刻感受到競爭的激烈程度。
在事業發展方面,社會對男人始終抱有更多期望,「男人就該比女人更優秀」、「男人掙得就該比女人多」。有時,甚至形成一種偏見,家庭責任感經常會被扭曲成「胸無大志」,「你看他,就知道陪老婆孩子,事業上也沒見多有出息」。漸漸地,男人也就不自覺地投入更多精力在職場上。
其實,不單單是來自於外界的壓力,就連家庭內部也是如此。女人自己的傳統思想,何嘗不是「老公負責賺錢,我負責養家」,可另一方面又埋怨著男人太少陪伴,一心撲在工作上。
分析了這麼多,並不是說要替爸爸們辯解,為他們的缺席找藉口,而是通過換位思考,讓媽媽們心裡能多一些釋然,少一份焦慮。因為,很多情況下,媽媽們的心理狀態是,「我不是不能做,但憑什麼總是我做」。
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美.心理學家)格爾迪
一方面,媽媽多理解爸爸經常缺席的原因,另一方面,爸爸也要為家庭的經營,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提升「爸爸力」,讓孩子在健康的親子環境中成長。
曾經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未來成功與否,有80%受到爸爸影響。在家庭中,媽媽給孩子的,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滿足,成長道路上的照料,而爸爸卻能帶給孩子更理性的思考。對孩子來說,爸爸更具有榜樣的力量,孩子會把爸爸當作自己的偶像。
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爸爸少言寡語,但心裡卻也會悄悄惦念著孩子。也正因為爸爸向來內斂,孩子更渴望從爸爸那裡得到言語上的鼓勵。有些時候,媽媽千萬次的誇獎,也不及爸爸點點頭,肯定的一句,「不錯,再接再厲」。
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都是為了想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讚許。
在「爸爸力」上下功夫,並不是顧此失彼,多關注親子關係,對自己在職業道路上的發展也有很多助力。
職場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爸爸」這個社會屬性是男人在職場中打拼的重要動力源之一。男人自此被賦予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自己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定下更高的目標。
「爸爸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職場力跟「爸爸力」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對應關係。一旦提升了「爸爸力」,職場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爸爸的知識儲備增加了,執行力更高,將有可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專注力提升了,有利於加強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工作效率會更高;洞察力、分析能力的增強,也將直接提高工作中快速拆解問題的能力;最後,爸爸的榜樣意識更是展現其領導能力的前提,帶出高效團隊,自己必須先成為行業楷模。
爸爸的自我提升對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爸爸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爸爸的自我修養和格局,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生存能力。
建議爸爸:
《銀河補習班》裡的爸爸不按套路出牌,為了把兒子從「學渣」堆裡拉出來,他沒有苦口婆心地說教,也沒有給兒子報班,參加各種補習,而是在夜晚,點上一支蠟燭,自己伏案設計圖紙。兒子一旁看了,自己也默默拿出課本,自覺開始學習。
他鼓勵孩子從無數個職業中選一個,從興趣出發,為夢想努力。後來,孩子也是因為爸爸教過的生存技能,才從洪水裡逃了出來。
成長中的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但陪伴不是單純地「在一起」,而是用心關愛,承擔更多使命。
建議爸爸:
爸爸可能因為忙碌,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這才更需要提高陪伴質量,讓孩子體會到溫暖的親子關係。
美國電影《房車之旅》裡的爸爸,總是因為忙碌的工作,犧牲與家人共處的時光。家庭關係變得十分糟糕。為了做出改善,他想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將夏威夷度假之旅改成了房車之旅,而目的地就是他的出差地。
在旅行途中,他不斷周旋於工作任務和家庭野營之間,雖然一心想顧全大局,兩面討好,卻總是力不從心,笑料百出,最後,妻兒發現他此行的真正目的,讓原本就脆弱的親子關係面臨更大危機。
大多數媽媽很容易被表象誤導,更容易情緒化。而爸爸基於他的線性和理性思維能力,可以有機會比媽媽更直接地看到事物本質,掌握核心內容。
建議爸爸:
《小歡喜》裡黃磊飾演的爸爸,讓觀眾印象深刻。他的教育理念和思維角度,讓很多家長恍然大悟,也讚嘆不已。其中有幾段臺詞,非常精彩:
「孩子嘛,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也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每個都得撞。」
的確如此,只有經歷了挫折,才會積累更多的經驗,才會有更豐富的人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關鍵你怎麼看這個事,你到底是豎著看,還是橫著看。」
他勸導妻子,不要因為孩子考試失利就難過地不行,不要總拿孩子進行橫向比較,要縱向地比較孩子本身的進步。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總在爸爸身上找尋行為範本,也更容易受爸爸影響。
建議爸爸:
很多時候,身教的作用更甚於言傳,你重複了一百遍的道理,還不如親身示範,對孩子有更大的觸動。
要想擁有和諧的親子關係,需要爸爸和媽媽共同的努力。要互相體諒,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媽媽要更理解爸爸,爸爸自己也要意識到親子關係的重要,身體力行,做出更大的改變。
爸爸是孩子心目中的奧特曼,為孩子保駕護航,也為了給家庭打造更幸福的明天,披荊斬棘,無所畏懼。爸爸其實不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了一種能力,是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