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每當天下動蕩時,都會出現這樣一個橋段:從食肉者淪為俘虜的王子皇孫們面對敵人的屠刀時,只得以「願此後生生世世不再來帝王之家」,作為宣洩情緒的最後哀嘆,誠然,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原生家庭,按說皇朝末期,貴王公貴族被人屠殺的例子屢見不鮮,但這些貴族子弟大多都死於起義者的刀下,唐朝中期,曾有一位明君一天之內殺死了三個親兒子,在這三個人中,還有一個是在儲君位二十餘年的太子。
一、政壇風雲激蕩,初期勵精圖治
兩晉南北朝以來,天下紛爭不斷,關隴門閥權重一時,隋唐兩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皆出自關隴門閥,在正統史書上有一種觀點,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大唐疆域最廣,其曾孫唐明皇治國期間大唐軍事實力為世界之最,李隆基青少年時期,正值其祖母武則天竊國篡權,李唐宗室戰戰兢兢苟且度日,李隆基雖貴為李氏血脈,也長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經過一系列的政變後,李隆基成了最大的贏家,剛剛登基的唐玄宗躊躇滿志,立志要恢復貞觀年間的盛世景象。
唐明皇初即位時克行節儉,兢兢業業的處理國事,把即將衰落的大唐拉回了正軌,想必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晚年迷戀女色、搶奪兒媳以至於國家由盛轉衰的故事,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唐玄宗曾於安史之亂前,以至高無上的皇帝身份下發聖旨,在同一天處死了三個親生兒子,其中到底有什麼內幕?雖說深宮之中少親情,可虎毒還不食子,唐玄宗李隆基又為什麼要處死自己的親骨肉呢?李唐源於北朝武將世家,不羈世俗是李家眾人骨子裡的基因,隋末烽煙漸起時,唐高祖在太原公開舉起反抗的旗幟,造了表兄弟的反。
二、一代明君李世民,為子孫做了壞榜樣
大唐初年,華夏境內仍有多股割據勢力,李家父子兄弟徵戰多年,才統一了中原大地,而後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太宗在玄武門之變中弒兄,逼迫其父李淵冊封他為太子,李世民迫於無奈的自救之舉,為子孫們帶了一個不好的頭,從貞觀朝開始,皇子王孫謀逆者不計其數,繞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亦多次派兵攻打造反的兒子,唐玄宗登基後有感於前人往事,對皇族宗室嚴加監視,生怕親戚們謀反,而與天子血緣最近且有繼承權的皇子們,更是成了皇帝忌憚的對象。
唐玄宗子嗣頗多,僅活到成年的皇子就足足有三十人,唐玄宗的長子因長相不佳,被乃父剝奪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唐玄宗次子李瑛英俊儒雅,深得父皇喜愛,李瑛為趙妃所出,因為母親的原因,李瑛得到了父皇的特殊栽培,趙麗妃年老失色後,李瑛的太子地位就愈發的不穩定了,年輕嫵媚的武惠妃代替趙氏,成為了明皇的新寵,武惠妃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娘家兄弟的至近親屬,容貌與手段略遜於武則天,開元年間,老皇帝為討寵妃之歡,廢除了皇后,唐明皇有意冊封武氏為新任皇后,因群臣反對而作罷,唐玄宗絕沒想到,看似人畜無害的武惠妃竟然有著蛇蠍一樣的心腸。
三、庶母覬覦皇位,太子危在旦夕
冊封皇后的事雖然因為朝臣的反對而作罷,但武惠妃與太子的梁子卻徹底結下來了,大臣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彼時武惠妃已經生了皇子李瑁,如若冊封武氏為後,儲君之位必然會易主,壽王子以母貴從庶子變為嫡子,是太子的重要威脅,儲君人選關乎重大,朝臣們自然不肯讓武惠妃成為中宮之主,太子李瑛知禮隨和,為人處世沒有一點讓人指責的地方,貿然廢立太子,顯然對國家不利,武惠妃與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後,索性破罐子破摔,準備「曲線救國」,武惠妃自知與武后沾親,能被朝臣接納的可能性很小。
武惠妃對於自己能否成為皇后,並不是很在意,為了讓兒子成為儲君,武惠妃費盡了心思,為了扳倒太子,武惠妃到處搜集和太子有關的黑料,準備扶持兒子李瑁上位,武惠妃眼看著兒子封王娶妻,心裡坑害太子的念頭更加強烈,太子與鄂王和光王經常待在一起,武惠妃藉此污衊太子等人結黨營私圖謀不軌,並造謠說太子想要殺害她和她的兒子李瑁,李瑛在兄弟中居長,對兄弟們多有照拂甚有威望。武惠妃的惡意中傷,擊中了老皇帝的死穴。
唐玄宗聽到這些消息後勃然大怒,準備廢了李瑛的太子寶座,宰相張九齡規勸皇帝說「子孫昌盛是國家之福,陛下怎麼能因為一兩句謠言便廢太子呢?」張九齡老成謀國,深恐更換儲君導致國家動蕩,將大唐上百年的基業毀於殆盡,張九齡先後以驪姬之亂、晉惠帝坐視太子慘死招至滅國慘事等例子規勸皇帝,唐玄宗聽後默然不語,只得吩咐眾人退下,只可惜不久後張九齡被罷相,佞臣李林甫成了新的宰相,當唐玄宗說出他準備要廢太子的打算後,李林甫並未發表什麼反對意見,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和女婿楊洄聯手謀劃廢太子,四月,武惠妃派人到太子府中,假稱皇宮失竊,令太子火速進宮捉賊。